体育产业激情遭遇资本市场(知识经济杂志首发) - 老枪的牛熊眼 - 老枪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6 次) 时间:2001-07-12 12:47:02 来源:老枪 (老枪) 原创-非IT

  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198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工业(533亿美元)、汽车业(531亿美元),占GNP的1.3%,到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80年代末就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现在已达500亿美元。1990年日本体育产业收入已达4.2万亿日元,其产值在十大产业中排列第六位。

  市场份额如此巨大的体育产让资本疯狂不已,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无一不垂青体育产业,但我们却在体育产业向资本进军的路上感到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的体育产业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之下,靠财政拨款支撑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传统机制让中国体育在短时间内由“东亚病夫”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不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确实让中国体育脱贫了,但发展到今日的中国体育已经不仅仅将体育视为国家国力的体现,更大程度上的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在不断蓬勃成长。体育带来的商机已经让诸如“李宁”这样的品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种种迹象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投资机制已经如逐渐融化的冰山出现松动。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足球,从1993年足球开始职业化试验以来,中国的足球事业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甚至有人怀疑是在不断倒退了,论据当然是中国足球依然没有叩开世界杯的大门。但不可否认的是,足球这一运动完全依靠国家投资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各种体制的企业以及部分财政拨款构成的足球投资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一个活例子。民营的、国有的、外资的企业将大量的广告费投入球队的冠名权以及广告,足球成为中国最为市场化的体育事业,足球运动员以极低的运动水平享受到极高的待遇,甚至不低于欧美水平。抛开这种待遇是否合理不谈,但资本相中体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的CBA篮球职业化也被称为中国体育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试验。

  但是,这种所谓的“职业化”没有改变中国体育产业远离市场的窘境,“企业投入、职能部门管理”的模式让投入的资本不能参与管理,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让企业在投资体育产业的时候望而却步,即使投入资金的企业也仅仅是在做广告宣传而非将俱乐部作为一个公司来运作,这就导致投入的不连续性以及资金量受到限制。中国没有如英格兰的曼联那样的专事某一体育方向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体育产业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扩展。对体育能进行产业化的门类彻底产业化以及建立俱乐部公司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道理很简单,投入的企业在问:“作为应该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体委系统没有任何投入,仅仅是依靠行政资源折算为资金投入,而且不允许投入企业的股权超过能够决策的限度,这不公平!”

  体委也自有难处,长期的计划经济投入体制以及“奥运战略“让一些弱势运动处于资金捉襟见肘的境地,不靠处于强势的运动来补贴怎么办?不动用行政资源怎么能够保证这种补贴的进行?体委也需要体育的产业化,通过市场行为来调配资源,放弃一些不受欢迎的项目的补贴。

  争吵的双方都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但焦点却是共同的:体育产业化。

  其实,对体育产业化的尝试早就开始,1980年10月,广州举办万宝路网球精英赛,靠出售门票、场地广告和比赛冠名权收回了全部投资,由此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序幕。

  一般而言,体育产业包括: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销售业等等。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体育业的市场很大,但在中国体育产业却激情遭遇尴尬,即使如足球这样的市场化程度也没有实现完全依靠俱乐部本身的运营获得盈利,更大程度上是企业的赞助行为在托市。

  但企业的赞助是有限度的,相比体育产业本身需要的大投入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于是体育产业化只能出现低投入低产出的怪圈,相比国外的NBA以及英超俱乐部的高投入高产出,中国的体育产业能不汗颜?相比NIKE、ADIDAS等鼎鼎大名的专业运动产品公司,我们的体育产业是不是应该汗流浃背?

  李宁公司一直是一个被产业界称为成功范例的运动用品厂商,依靠世界体操冠军李宁的品牌效应以及成功的市场运作,李宁公司面对NIKE等明星产品说话也有了点底气。这种名人加产业加品牌运作的典型似乎让产业界大开茅塞,随后而来的邓亚萍等品牌却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市场准入的门槛在不断提高,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李宁模式已经不可能象90年代初那样易于克隆了。

  资金,资金在困扰中国的体育产业。面对巨大的市场,商家们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外品牌的卧虎藏龙般的争斗。在我们的赛场上随处可见的是NIKE、ADIDAS、PUMA们,虽然号称拿下中国奥运代表团领奖专用服装的李宁也是无可奈何地看着真真假假的洋货在狼奔豕突,同时又不得不去讨伐假“李宁”们。但李宁还是成功的,近两年来,李宁牌运动服的年销售量均达到7亿美元。

  体育产业在困惑中寻找出路,此时资本市场有如一道灵光出现,体育产业奋身向前,但狭窄的门缝仅容一人通过,随后资本市场的门 “砰”地一声关上了。

  1998年中体产业(600158)的上市将体育产业推向资本市场的前台,迄今为止,中体产业仍是我国证券市场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也是我国体育产业中最大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让中体产业在资本市场独领,并由此产生了“奥运概念”的炒作。此前虽有北方五环(0412)的努力,但北方五环的背景以及多元的经营方向与中体产业不可同日而语,最要命的是北方五环空有其名,从事的业务与体育产业关系不大,而且该公司2000年还出现了亏损。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正规军”,中体产业的优势自不待言,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体育基金筹集中心、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和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以及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股东让中体产业至少不会忧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中体产业于98年3月上市,上市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中国体育国际经合公司、航空服务公司、成都滑翔机制造厂、广告公司,以及沈房公司下属的沈阳夏宫,上市当年在其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业务主要有:健身服务、工程承包及工程设计、机票代理、玻璃钢制品的生产等。1999年,该公司的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综合排名前三位的是健身服务、承包工程设计服务、和体育赛事广告服务,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体育赛事广告收入。

  中体产业自己清楚,当初包装上市的传统产业,比如玻璃钢生产仅仅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而已,要真正搞体育产业化还得靠体育这张牌。可是,千头万绪从何抓起?职能部门出身的中体产业有点烦。

  沈阳夏宫让中体产业看到了希望!号称国内一流的“夏宫一水上世界”,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提供滑水、健身、保龄球等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年接待顾客约100万人次。中体产业开始在全国各地克隆沈阳夏宫模式,但是,“一招鲜”却没有“吃遍天”,西安、太原等地的复制项目遭遇滑铁卢,而沈阳夏宫本身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节节败退,1999年沈阳夏宫的营业利润锐减30%。中体产业不得不将重点调整为电脑体育彩票销售以及体育赛事推广、运作。

  中体产业依靠强大的行政资源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尚且还需要到处寻寻觅觅找利润点,其他的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境地可想而知。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体育产业目前仅仅能徘徊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即使如中体产业也基本是依靠行政资源带来的垄断性而盈利。资本市场要求盈利,而中国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决定了企业必须有盈利才能进行公募发行(IPO),这点显然是让尴尬的中国体育产业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比较烦。

  但是创业板市场的即将推出可以说将这个问题消弭于无形,创业板对盈利水平标准的降低意味着体育产业从此可以插上资本市场的翅膀。通过资本市场筹得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然后逐渐形成盈利点,由此反哺资本市场,然后再融资投入,形成资本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一幅美丽的蓝图让人心动不已。问题是:谁能率先淘到这桶金?

  答案只有一个,那些能够率先组成股份制,完全依照公司法行事,行政干预不再加于经营行为的俱乐部必将成为胜者。但前提有一个: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不是体育产业的“赞助社会化”,而是要求体育产业自身迅速转变。对此,曾经在业界掀起“舍宾旋风”的北京舍宾俱乐部董事长康天成自有体会。康先生认为,体育产业化需要做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官办走向民办,社会办;从事业型、福利型走向企业型、经营型;从行政管理走向法规管理;从计划走向市场。康先生的观点其实基本代表了投资体育产业资本的要求,作为大投入、大产出的体育产业必须要求相应的投资环境,但目前的形势让体育资本不容乐观,自身实力的弱小以及周边环境的恶劣让身处其中的体育资本在壮怀激烈之余不免嗟叹命运不济。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给体育产业提供了一次机会,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方向,体育产业的激情将遭遇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中国体育产业化大事记:

  —1980年10月,广州成功举办了万宝路网球精英赛,靠出售门票、场地广告和比赛冠名权收回了全部投资,由此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序幕。

  —1993年以来,随着中国足球制度的改革,球市日趋火爆,门票、场地广告等相关收入大增。仅全国甲A足球赛转播权就卖出1000多万元。

  
  —1993年,我国第一届体育用品博览会在西安召开,交易额1亿元;1996年在南昌召开的第四届博览会,交易额达到18亿元;1997年第五届博览会在武汉召开。 国内外共有500多家企业产品参展,总展位达到1376个,成交额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4年,国家体委印发《关于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

  —1995年,希尔顿杯全国男篮联赛开赛,由此产生了CBA。

  —1996年,国家体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所需60亿元的资金,大都靠筹委会拍卖赞助权、会徽、会标、吉祥物标志使用权、发行彩票、纪念币、出售各项赛事门票等多种形式自行解决,不仅没亏,反而盈利。体育作为一门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应运而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靠体育比赛本身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同时,还带动了与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1998年,江西草珊瑚保健品公司投入600万元,买断98世界杯足球赛贴纸集在中国的经销权,因种种原因,商业促销失败。

  —-1998年7月,完全由企业(长春长顺集团,北方五环的控股母公司)投资,耗资2.1亿元人民币,在亚洲处于一流水平的长春五环体育馆顺利落成,这不仅在长春创造了一个奇迹,也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1999年2月25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获A股发行权的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上市,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0年北京申奥进入热身,国际奥委会将于7月13日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附记:笔者结束该文的时候,资本市场传出李宁公司即将上市的消息。

文章评论:体育产业激情遭遇资本市场(知识经济杂志首发) - 黄果 - 2001-07-13 14:09:40

其实应该像NIKE签NBA球星一样,将新的体育明星也签入李宁公司,否则今天一个邓,明天一李小双,整个群龙无首。 李宁公司一直是一个被产业界称为成功范例的运动用品厂商,依靠世界体操冠军李宁的品牌效应以及成功的市场运作,李宁公司面对NIKE等明星产品说话也有了点底气。这种名人加产业加品牌运作的典型似乎让产业界大开茅塞,随后而来的邓亚萍等品牌却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市场准入的门槛在不断提高,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李宁模式已经不可能象90年代初那样易于克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