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英雄和新E代青年 - 小草挨踢 - 菁菁河边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5 次) 时间:2001-07-12 00:27:55 来源:菁菁河边草 (菁菁河边草) 原创-IT

网络英雄和新E代青年

菁菁河边草

虽然六月骄阳似火,但却是互联网经济的严冬,网络经济的泡沫开始在高温下蒸发了,中国dot-com公司的繁荣景象已经开始有了衰败的迹象,对总是具有领袖情结的中国人而言,王志东挥别新浪,丁磊欲卖网易,张朝阳在NASDAQ的风雨飘摇,真让人不禁感叹:”知本”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因网络英雄和互联网神话所造就的中国E代青年却以其”酷”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文化革命。网络英雄们是中国互联网早期创业者的代名词,他们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回国留学人员,而中国的新E代青年大都则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他们说的最多的词是”酷”,用的最多的是电脑,问得最多的是”ID”,最崇拜的是网络英雄。

(一)网海浮沉的英雄们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一种爆炸性的力量,它驱使先进的经济力量进行痛苦的全球性竞争,强迫许多发展中国家摒弃其传统的经济发展”。”知识除代替资本、代替物质、运输和能源外……还将成为产业的最终资源。”海归派大都曾经是在西方的高等学府如哈佛,斯坦福大学就读,当他们求学时看到到西方互联网世界的的繁荣,在雄厚的西方资本支持下,国外的一批dot-com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海归派也曾想放手一博,投入互联网要大干一场,但是此时美国市场开始趋于饱和,于是他们揣着文凭,回到祖国–这个他们曾在10多年前离开的地方。
留学生回国创业在中国是有着优秀传统的,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回国留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都曾经在20世纪初留学日本,邓小平,周恩来,巴金也在20,30年代留学法国的巴黎,而现在这批留学生是在80年代出国热潮中出去的,他们回国时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当两三年前知识经济的热风有力地吹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以最热情的姿态回国,并投入到多姿多彩的创业中,仅去年以来,中国大陆就诞生了大约1.5万家互联网企业,他们也成为中国新E代青年心中最闪亮的超级巨星。而这些星星的似乎又都是以相同的轨迹升起在新中国的天空:美国教育。他们带回祖国的是美国企业的精神,现代管理经验,风险投资商的大把金钱,以及美国式的互联网创业神话。
与本地的创业者相比,海归派在获取美国资本支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很快的暂露头角。海归派的留学背景都使得他们更容易向投资者展示创业的计划,而反过来投资者也因为他们的有着美国教育背景而更相信其商业头脑。中国脑网站(ChinaNow.com)的创立人张汤尼(Tony Zhang)也是一位留学归国人员,他的网站是用两种语言介绍中国城市娱乐生活,张汤尼称:”投资者的确喜欢留学回国人员,这是信任问题,以亿唐为例,它有六位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投资者认为这是一场比较有把握的赌博,应该能赚一笔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亿唐的哈佛血统却成了它前进发展的障碍,业界传闻是因为这些MBA彼此不合才散伙的,有四位创者人已经离开了。)随着风险资金的投入,亿唐引入了4800万美元,搜狐,中国雅虎引入6000万美元,新浪6800万美元,网易7000万美元。这些海归派们除了成为偶象外,还是市场经济的英雄,因为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低迷不振,随着这些外资的涌入,给中国的经济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幸的是和网络英雄的美国同行相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发生了,一切还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票在2000年7月13日每股为13.125美元,而现在已经滑到被摘牌的边缘,而且与其它网站相比,搜狐还曾经被公认为较好的网站。亿唐和人人网站当他们的风险资金已经耗尽的时候,还在匆忙撰写着新的商业计划书。中国脑和另一家商业新闻网站敏思(ClearThinking.com)及其它的小网站,也在苦苦的挣扎着,高跟鞋网站(Gaogenxie.com)就象许许多多昙花一现的网站一样,过早的消失了,它的创始人是一位时装设计师,她在1983年时赴美,嫁给了一位美国人,在2000年回国创业。
那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英雄们在互联网的繁荣时代,开始造势,开始大把的烧钱,似乎想一蹴而就地建成大而全,无所不包的网站,这些精英们有钱,有MBA学位,但是没有运作市场的经验,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与当初他们离开的时候有着天壤之别。而他们通常比较自负、投资中又缺乏回报机制,无市场经验,但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网站上的链接条泛滥成灾,让人头昏眼花,甚至许多内容链接根本无人访问,除此之外许多内容都源自国外,没有什么本地的东西。当然网络英雄们也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喊出口号要以”内容为王”,建立起有着自己内容的网站,于是利用外国资金创办自己内容的网站也火了起来。但是殊途同归的是,所有的网站创办者最后都是想将自己的网站可以适用于广大的用户,都想办成门户网站,这样内容就更加显得单薄了,所以只有少数后来居上的小网站以其独特的定位,吸引了固定的用户和投资者。如果要针对特定范围的用户创办网站,你就必须了解这种特定范围内的人和事。但是回国创业者不知道,投资者也不知道,因为他们的焦点是锁定在”引擎”上的,当然他们也曾想渗透到特色的小网站中,但是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前,经济开始崩溃了。所以现在许许多多关于”资本”战胜了”知本”的讨论是有点儿有失公允的。
最终,dot-com荣极一时的主要影响是互联网本身的扩张。张朝阳,一位物理学博士,他创办了搜狐网站,他说,如果没有回国留学生创业和美国的投资,中国的互联网业的繁荣出现至少要晚两年,所以现在的失败还相当于交了广告费。而某些分析家却认为这正是中国互联网的繁荣景象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时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准备好。不管这些留学归国人员是否已经为市场做好了准备,他们毕竟在国外生活了近10年,也许不能完全理解网络在中国究竟是什么?虽然这些网络的淘金者们没有捞到互联网的金子,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功不可没的:造就了新E代青年。在1994年,中国的网民还只能以千数。而今天全国有近2100万的网民在忙着上网,虽然这个数字只占全国人口的1.6%,但是增长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因为研究表明,这2100万网民之中,有75%是在过去两年才上网的。互联网拉近了E代青年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与世界潮流更加合拍。

(二)新E代青年重塑中国

一年前,网络英雄的传奇还被E代青年所传颂着,在他们中间传递最多的信息就是”网络创业”,”知本经济”,同时书店里卖的最好的书就是什么《数字财富》,《网络精英自述》之类的,E代青年开展了新的一种追星方式,那就是也投身到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中来。
在网络英雄们大把烧钱进行互联网造势运动的时候,E代青年们怯怯的开始上网了,并且开始体验不同以往的生活。当发现现有的网络也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的时候,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BBS论坛,聊天室,个人主页,有意思的是他们原来在生活中未必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担心犯错误而出现尴尬情况,但是在网上,再害羞的网民也能畅所欲言,而且能找到现实生活中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找到的听众。主题网站总是聚集了志同道合的网民,他们在网上交流,网下见面,似乎无所不谈,从摇滚音乐会到艺术展览,到戏剧表演。E代青年们所建立的个人网站大部分都没有经济上的光明前景,但是它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以来,人们能第一次以这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访问与沟通,中国在快速地改变,那些曾去过西方世界求学的网络英雄们与汹涌出现的新E代青年有着质的不同,海归派有钱,有高学历,有令人自负的身份,但是这E代青年却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学子,他们通过互联网而连结在一起,成为伙伴,朋友,恋人,从某种意义上连结成真正的一代人,这一群体锐意进取,思想新潮,求知若渴,他们势不可遏地在重塑中国。当然在美国接受教育的dot-com公司的CEO们与新E代青年还有着那么一点点的相似之处,他们在自己的那个年龄段内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且更加西化,对中国和自己的未来都有着更大胆的设想。
回国创业的海归派,大都出生在”文革”时代,这个特殊的年月曾带给整个中国社会很多创伤,而新E代青年却正好相反,他们代表的是新生的一代,他们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他们的父母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多少学,或者因为文革而耽误了学业,因此更注重他们的学校教育,许多新E代青年是家族里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记忆中已经没有什么文革时期的喧哗了,留下更多印象的是在他们幼年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
而在这过去的两年,新E代青年又恰巧目睹了互联网络创立者的沉沉浮浮,他们已经成长起来,坚决表示他们要代表中国的未来。一般来说,与中国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这一代有着更好的教育程度,文化觉醒和更多的野心,有创业的冲动和感觉,开放的思想,善于吸收不同的文化,有着强烈个性,渴望张扬,但是也有一点儿玩世不恭,更敢于漠视权威,因为头顶上没有至高至大的信仰体系的笼罩,也有点儿不知所措。他们正日渐成为中国城市不可忽略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他们也是中国网民的中坚分子。他们听着港台流行歌曲,寻找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的机会,但是他们又是民族主义热情最强烈的一代,在电脑屏幕上毫不手软地轰炸地球那半边的某个国家。他们也穿着中规中矩的服装去工作,但衣服上却总是缀有各色小挂件,他们的业余时间和金钱大都投资在股票和最新的流行趋势上,因为他们许多父辈们下岗了,对他们而言赚钱是第一位的。
在中国,人们通常用”酷”这个词来形容这些懂得高科技的年青人。”酷”就是英文中”COOL”的译音,表明不同于大众的行为,有时候表示”太好了”,有时代又表示”太极端了”。对于这些E青年人的行为举止,人们大部分都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来看待的,好象是在纵容顽皮的孩子,耐心等待他的长大。但是对待海归派们,人们的感情就要复杂的多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经常会将出国的留学生当作对外国人溜须拍马的人,因为他们费尽心思要”闹”出国,而镀完金回国时,又在其他人面前装出一付啥事情没有的样子。流行歌手张震岳在2001年的专辑中就有这样的一首歌蔑视海归派的,歌中对一位留学回国的老板相当不满,唱到:”他还告诉人家,他是从美国回来,拥有大学学历,西装都是亚曼尼,我一眼就看穿……”;某位海归派也称:有些回国留学生在国人面前只会说英文了,人们就会暗地里骂他们实际上只不过是长着中国脸的西方猪。但海归派们却对此表示相当地理解,并称他们和E代青年之间没有敌意,主要是E代青年对他们所拥有的机会和天文数字的薪水表示不满或者妒忌。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海归派还是受到普遍的尊重。当然也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些海归派对本地中国人有着优越感。
大部分的网络英雄们都没有意识到E代青年的开发潜力。他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宣传的目标对准了更老一点,更有钱的社会中坚力量,然而这些人并不喜欢上网,对网络也不太感冒,这也是一个大错误。即使有些dot-com公司是定位青年E代的,但最后定位也变得有些模糊。亿唐将它的目标定位于”黄色一代”,以与文革时”红色一代”有所区别,它是指18岁到35岁之间的,有良好教育背景,精通技术,相对较高收的一代人。然而在这18岁到35岁的人中,至少分布3代人,他们的品味是相当不同的:30岁左右是受文革影响比较深的,25到30岁是受改革影响的一代,25岁以下是改革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喜欢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中国,事情改变的速度太快了,几乎3,4岁的年龄差距就足以形成代沟了。亿唐这样定位是比较不明智的。”黄色一代”也许就是在外国州里呆得太久了,才想起这个名字吧?
对年青冲浪者的调查结果往往是他们从来不在大网站逗留过长的时间,除了上新浪看新闻和体育赛事;网易的电子邮件;搜狐的搜索引擎。他们的时间大都是徘徊在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小型主题网站,有些时候是外国网站,但是大部分还是国内的小型网站。搞广告设计的人去上制图网站,小说爱好者去访问文学网站,音乐家去上音乐网而艺术家们则对艺术网站有着更高的爱好。与大网站相比,他们对小网站的忠诚度要更高一些。小型网站通常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而且它的品牌大都是通过网友之间的交流才为人所知,一般也不象大网站那样到处做广告。最典型的小型网站比如上海的门口网站(Menkou.com),它主要是提供时尚,音乐,电影等资讯的,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某些文化活动的宣传。另一个小型主题网站的代表是华军软件园,这样的小型网站是不太可能赚大钱的,但是因为提供良好的顾客服务和持久不衰的想象力,所以有着忠实的用户群,久而久之就可以赢利了。
每个人都反复强调网络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是信息的可用性,中国的改革市场终于走向了互联网,张朝阳则将这种影响看得更重一些,他说:对中国的消费者而言,互联网比它在美国的媒介作用更重要,五年前,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个性,但是现在他们都是那么地活跃,有思想。
对中国来说,年轻人是未来,是神秘复杂和不确定的力量,E代青年与前辈们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互联网在中国呈现爆炸式增长,对信息的更多途径地获取,已经使人们不只是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去听,互联网使个体的人变得强大。中国以前有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个人英雄主义是个贬义词。然而在信息革命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受到极大的推崇与欣赏。也许因网络英雄们带来知本创业的影响,将在新E代青年身上继续下去,因为知识首次可以参与分配,这意识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email:[email protected]
QQ:3409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