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CEO - 新文章 - 陈迎炜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5 次) 时间:2000-06-30 01:10:42 来源:陈迎炜 (yingwei) 原创-IT

布衣CEO
他寻找中国互联网的“航海图”

陈迎炜

胡泳做CEO了。也许你并不十分清楚地记得胡泳的名字, 但是你应该不会不知道《数字化生存》, 这本书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事实上,是胡泳将《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这个概念带到了中国。也因为这本书胡泳被人戏称为”胡数字”。
第一次见胡泳时他的这本译作卖得正火,他也因此成了网络名人。然而不久之后正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听说他出国了,去了一个美丽而舒适的国家——瑞士,学习管理。
胡泳算得上国内最早”言必称网络”的人,但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是一个网络文化人,此次做CEO是不是他闯荡商海的开始呢?胡泳否认了我的这种想法,”我个人认为商业不是我最擅长的地方,”在他看来这依然是对过去的一种延续。
做了CEO的胡泳笑起来还和原来一样亲切,他”首席执行”的是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hina Internet Institute),简称CII。胡泳说他的CEO 概念并不是一般公司意义上的CEO,一般说来CEO的E是指EXECUTIVE,“执行”的意思,胡泳更喜欢E表示EDUCATION,即做个”首席教育官”,更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互联网单打独斗的结束

从过去当记者、开专栏或者写”网络文化丛书”,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自由”,到如今做研究机构CEO的不”自由”, 胡泳觉得这和中国的网络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当年做网络文化丛书,还处在中国互联网的启蒙时期,可以通过个人的智慧来发现、引领一个潮流,但随着互联网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单凭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再做有影响的东西。而且社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开头是需要有灵感、感性的东西,后来发展成为要有实证的东西,蜻蜓点水式的评论已经不是很受欢迎了,需要拥有理论框架,而后者就要有研究机构来承担。这是个人自由的部分丧失,但可以产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东西。”也许这才是胡泳选择做CEO的初衷。
“我给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定位不是一个商业性的咨询公司,而是一个有关未来的研究所。我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而基础研究是很难产生直接的商业利益的。同时,我们也不搞技术研发。我们是在中关村面临巨大转型的时候成立的,在转型后,尽管许多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都有待克服,事实将证明最严重的困难并不是技术因素,而是新形势对企业的信息、知识、资源、系统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构成的挑战。研发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发现了《数字化生存》

回想起来,胡泳和”数字”的渊源与清华有关。1995年秋天,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记者的胡泳偶然去清华,在清华的教研室里上了清华的“水木清华”BBS,当时的感觉是震惊,”我学的是新闻,曾经在中、英文媒体都干过,做过报纸、杂志,还做过电视,做了这么多年媒体,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媒体。”胡泳的震惊来自于BBS能提供一个空间,给那么多人同时交流的机会――传 统 新 闻 业 是 自 上 而 下 的: 编 辑 决 定 报 道 内 容, 记 者 去 收 集 事 实, 然 后 包 装 成 一 条 新 闻, 散 发 给 广 大 受 众。 与 之 相 反, 网 络 上 的 新 闻 是 自 下 而 上 的: 它 从 新 闻 组 中 开 头, 在 那 里 , 任 何 人 都 可 以 报 道 任 何 事 情。 很 多 报 道 可 能 是 虚 假 的 、 过 时 的, 或 干 脆 就 是 错 误 的, 但 当 这 些”民 间 记 者” 们 涉 及 他 们 专 长 的 领 域 时, 其 提 供 的 信 息 常 常 比 报 纸 更 贴 近 事 实。
在 这 种”上 下 颠 倒” 中 埋 藏 着 革 命 性 变 化 的 种 子。 Internet 是 一 种 双 向 媒 介。 虽 然 它 的 内 容 也 出 现 在 闪 烁 的 屏 幕 上, 但 它 与 电 视 根 本 不 同。 它 要 求 你 不 仅 仅 是 被 动 观 看,还 要 主 动 参 与。突 然 地,胡泳发现自己作为记者 置 身 于 一个崭 新 的 环 境, 在 这 种 环 境 中, 媒 介 经 常 招 致 批 评 的 权 力 欲 和 与 大 众 的 距 离 感 似 乎 都 不 复 存 在。在那期《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里,胡泳写了一篇题为《网上半日》的短文。清华的半日对胡泳的影响极大,之后他迷上了互联网, 并开始不停地搜集关于网络的资料。
1996年1月胡泳做了一篇关于互联网离中国人有多远的文章,此文可说是开创了胡泳在互联网文化领域的里程。”一位看过这篇文章的海南出版社编辑突然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写本书。这就是《网络为王》的缘起。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又请我帮忙看看什么样的书值得翻译。我们一起去看英文样书的时候,我发现了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尽管这本书插在很多书中,但我一眼就选中了它。”实际上这本书在1995年的时候已经是美国的畅销书,但胡泳当时并不知道,他只是凭借一种直觉选中了它。
他的感觉强烈到自己可以停下手中正在写的《网络为王》,而一定要先把这本书翻译出来,而且只有三周的时间。在80年代国人接触的许多西方著作中,《第三次浪潮》卖了上百万,影响了一代人。胡泳对海南社的编辑说,”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第三次浪潮》。”尽管已经过去4年了,但至今胡泳依然对《数字化生存》的翻译过程记忆犹新。20多天和范海燕一起加班加点翻译完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兴奋,”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本书台湾的译法是”数位革命”,海南出版社认为应该效仿翻成“数字化革命”在大陆推出,但胡泳坚持“数字化生存”更有冲击力,而且为全书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原书没有的小标题,果然书一上市迅即畅销大江南北。后来出版社和瀛海威合作搞了一个研讨会,请了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来中国,共同研讨数字化生存对中国人的意义。

如果当初没有出国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化生存》的历史角色相当于《天演论》。
《天演论》原著和原著者在西方的影响远没有在中国大,它何以在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适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历史背景。严复恰好发现了这本书,介绍进来,对中国的几代人发生了难以置信的重要影响。而《数字化生存》也是中国处在转折的重大时期引进的。
这之后,胡泳写完了因为译《数字化生存》而推迟的《网络为王》,这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网络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随即在《生活周刊》上开辟了”数字化生存”专栏,探 讨 信 息 技 术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的 作 用。胡泳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同时也称得上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最懂网络的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出国,理由是寻找参照系。当我直截了当地问胡泳:如果你当初没有出国的话,会不会选择创办网络公司呢?胡泳对这个问题宛然一笑:”四六开吧,60%的可能是不会,40%的可能是会,不可能还是大于可能。因为当时网络还没有商业性,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没有起来。当时很多人反对把网络变成商业化的东西,我们做网络文化丛书的人,都觉得网络是个媒体,从来没想过网络是个商务工具。”
“我在《网络为王》里写过,Internet豪赌开局,写大公司面对网络的变化,和他们正在做什么。包括IBM,INTEL,MICROSOFT,等等,他们都是当时传统的IT产业公司,打着很深的PC烙印。现在意义上的ICP当时还没有,我也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创业之类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将胡泳这次担纲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EO说成是创业的话,胡泳以为这是符合他个人生活价值的一种创业。

网络可以是非常实用的东西

胡泳真正发现网络的商务作用是在欧洲旅游的时候。“在我出国之前,基本上把网络看成信息仓库,到瑞士以后,成天上网,首先发现可以用网络订票,而且很方便。其次,所有的旅游资料都可以从网上下载,像景点的介绍,非常详尽,还可以同其他旅游爱好者交流经验。还有就是可以订青年旅馆,很便宜,服务也很好。”在欧洲,胡泳发现网络可以是非常实用的东西,而不是他过去以为的图书馆。
从瑞士回来,胡泳深觉中国世道大变!在出国前胡泳为《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个”时代英雄”特刊,评选了16位数字化英雄,其中中国收了两个人,一个是柳传志,一个是王选。胡泳记得当初采访柳传志和王选时都曾问他们,你们公司有没有准备做网络?他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但如今他们的公司都已经大举介入网络。
互联网在今天的中国炙手可热,围绕它有成堆的夸夸其谈,这并不奇怪。胡泳认为,和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一样,互联网陷入泡沫中是必然的。“它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它的内部运作鲜为人知,而且人们仍然在试图索解它的意义――它是什么,它将能做什么。因为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我们自然会自由地作出我们的解释,不管这些解释多么荒唐可笑。媒介由于它们抢新闻的本性,必然会放大所有的夸大之辞,资本市场的投机者们也唯恐事情不热闹,因为他们要制造故事和戏剧。我们所犯的错误当然是在阅读那些富于刺激性的头条新闻之后,在观察远离现实的股票市场之后,根据这些东西得出我们对网络的结论。我们很少能听到在噪音之中出现的更为理性的声音。”而CII就志在发出这样的理性之声。
“世界上有国王,有先知,国王有权力,先知有原则,”在CII成立大会上胡泳引用一位英国政治家的话开场,”在这个时代尽管先知的作用很大,但不应该让他来唱主角,而是由’国王’–行动者来表演。先知不应该告诉行动者要怎么去做,而是提供一张航海图,让其自己选择。”胡泳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张航海图,帮助这个时代的人们更轻松地渡过险滩和湍流。
在CII,胡泳关注的领域是在网络时代的管理方面,他认为新经济需要新型管理方法――工业化时代来临时,泰勒开创科学管理传统;信息化时代来临,如何发掘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现实?
目前管理的概念已经不仅局限于如何管理工人以获得最大利润的狭窄层面。”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管理。社会服务部门的增长速度和前景要比纯粹的企业大得多,将来可能主要的效率增长来源就是这种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医院和大学,它们是社会机构,管理更多将涉及机构行为和机构中人的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是什么?大家提到的有’知识管理’, 这种知识管理的确切内涵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心要着力研究的问题。它可能会包含一定的理论框架,我现在还不能精确地回答,但它可能的研究课题包括:新的商业环境是什么样的,即一切构成‘新经济’内涵和外延的东西;有了网络和电子商务以后,企业的竞争模式是什么,企业边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组织机构又如何演进,还有消费者的主权等等。”
期待着胡泳和他的同事们早日绘出航海图,推动中国的“数字化生存”。

布衣CEO - 柯志雄 - 2000-07-01 08:34:48

前段时间给你发过一篇有关笔记本电脑的文章,不知有否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