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触网”,还是要转型? - IT&新技术 - 幽灵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3 次) 时间:2000-06-29 17:53:07 来源:幽灵 (yjack) 原创-IT

冲击是明显的。

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甚至文化,互联网正一点点地侵蚀、改变着人们。终端消费者的这种变化,导致传统企业嬗变为E型的故事,时时刻刻在上演着。

“克隆”的幼崽

在不可能全面e化而质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转型的模式有两种,一是部分e化,最直接的就是采购、市场业务直接e化;二是培育一个幼崽,多数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紧密联系,或有风险投资介入,经营管理相对独立,目的是为了上市。这个幼崽可能是衍生出来的,可能是从母体裂变出来的,也可能是出钱收养的。

一个通行的做法就是克隆,不只克隆自我,还克隆他人的模式,想借e步登天。然而,克隆出的幼崽虽然很年轻,实际上它的细胞已老化。在生物学上,克隆物的寿命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取决于克隆时如何调整生物钟。那么,幼崽的“生物钟”如何调呢?恐怕没有多少人去想这个问题,更谈不上会不会调了。

e化的关键

互联网的重要,不在于它作为工具,而是它的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理念,它每个毛孔都渗着美国的文化。日本报刊称在互联网永远斗不过美国,因为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是美国定的。其实,问题的要害在于:只有美国对互联网的理解才能达到最深。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段,选择的切入点、转型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样。转型的关键在于,把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所以,e化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联想集团把业务分为两大块,一个是传统的PC,一块是互联网业务,分属于独立的公司。这是联想对互联网的理解,它的转型也极具个性,天禧电脑代表的不只是“新一代”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理念。

转型不是为了做互联网

触网与转型,表面上看是不相冲突的两种模式。但转型绝不是触网那么简单,也不是只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所能涵括,它是从研发,然后经过生产等各种环节,最后到终端销售,所有环节,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管理都根据要求而进行转型的过程。
现在的转型是为了做互联网而转型,真正的转型是为了新行业、新发展而转型。那么,做互联网的目的呢?

“触网”,很多企业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回答。

这个“触”字用得非常贴切,把国内企业转型的心态、目的表露无遗,它们做的大多是表面文章,而不会有“由表及里”这样的深度。
然而,转型是不可逆转的。

未来公司都不称E型,因为所有公司的血管里都流着e的血。

首发于《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