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批注信息化误区 (上) - 李建平 - 李建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9 次) 时间:2001-07-01 06:36:15 来源:李建平 (李建平) 原创-IT

作为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提供商,要认识到整个行业的饭碗是最终客户给予的,整个IT产业链的利润和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物有所值,符合企业的要求,而不是要求企业来适应系统。

  【互联网周刊记者 王宏亮 陈敏 宋斐 李建平】作为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提供商,要认识到整个行业的饭碗是最终客户给予的,整个IT产业链的利润和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物有所值,符合企业的要求,而不是要求企业来适应系统。作为客户来说也是如此: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需求,请咨询商选择技术,根据技术再去确定产品,而不是由产品出发确定技术,最后得出模糊的需求。
  在IT厂商以及各行业巨头都以IT应用和行业信息化为标榜的今年,信息化究竟“化”得怎样?应用究竟“用”得如何?本刊记者走访了多位CIO、CTO以及咨询专家,请他们就国内企业信息化的现状、误区、方向、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差距以及上游IT厂商的服务之道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仍然是初级阶段
  就像电话、电脑、互联网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依然较低一样,在国内企业中,信息化普及率目前也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据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尽管80%以上的企业已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管理信息系统(MIS),70%以上接入了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上述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距甚远。
  这还是大型企业的情形,至于中小型企业,情况更是“等而下之”。调查显示,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还没有配备计算机,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更少。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
  汉普咨询公司张后启先生向记者介绍说,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配了电脑、连了网,但在应用层次来讲,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上。“很多人有一种想当然的思维 :各办公地点、各人的信息化设备在物理上是连在一起的,就认为信息的共享、工作的协同可以很好地实现了。实际上,硬件、网络设施的购买只是企业信息化诸多工作中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这只要有了钱就能做得到。”
  的确,在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大部分企业的理解还很初级。而上游IT厂商也只是近来才认识到了信息化所孕育的误区并有所动作。比如,联想、用友、浪潮等最近就修正了自己的经营策略,提出要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转型。随着中外大型IT厂商的强势介入,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步子有望进一步加大。

  不均衡发展
  在采访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内企业在IT应用上还存在着不小的行业差距。一些在电子商务方面涉足较早的企业,信息化运作得较为成功。以专线接入普及率为例,一般而言,电子通讯类企业,由于具有行业技术优势,采用专线接入的比例相对较高;房地产企业由于其利润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再加上推介其产品的需要,有38%的企业也采用专线接入方式;流通领域的企业当中,贸易类公司、商场、批发类企业对专线接入这种快速的联网方式也比较看好,有34%的企业采用。至于其他IT应用,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行业分布跨度大,信息化的层次也就差异较大,难以一概而论。
  长天集团CTO杨淮说:“在国内行业信息化中,金融行业是做得最早的,投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而政府机构(税务、工商)的IT应用就比较晚,还处于中继阶段,虽然它们的IT系统已经建立,数据也积累起来了,但应用关联度还嫌不够。如何把数据化为信息,让数据支撑决策,是政府机构信息化进程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于政府机构信息化,一位政府部门的IT人员也提到:有些政府部门在进行信息化招标时往往没有很好的组织和规划,以至于技术把关不好。比如某次他们单位招标100台PC,虽然这家机关的确是从几十家企业中最终选择了一家,但把关不利却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恶果:说是联想品牌的机器,但实际上硬盘、内存都不是标准配置。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是投票决定,但实际上也有很多环节不够周全:招标负责人不懂技术,但却又有拍板权。他总结说,目前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还存在着重硬轻软、重网络轻信息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IT应用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机商务应用,指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和上网获取信息等;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的局域网应用,指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建设,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共享和对外交流;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指企业通过开展ERP管理,建立基于网络的企业物流管理、网络营销、技术交流、客户关系管理、实现电子商务等。然而调查表明,在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中,有大约85%的企业还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单机应用,距离实现电子商务的阶段还相差甚远。
  此外,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分布上,也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般都较先实现计算机管理;但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则大多付诸阙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李东先生说:“是否进行信息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以一个ERP系统为例,其投资常常是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面对这样大型的投资,企业决策者应如何考虑其成本和效益?某企业的领导听说一个著名的ERP软件带来了许多企业的成功,于是就决定在自己企业引进该系统。但该系统恰恰在他们企业失败。如果这位经理事先能够花百分之一的投资费用,请专家分析一下这个ERP系统的成本以及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这些投资就不会付诸东流了。”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标准不好把握,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效果是很难测量和评判的。比如某套系统可能技术含量不高,但它可能比较好用,另外IT供应商和客户的评价标准可能也不一样。“花1可以做到10的效果,花10也能做到10的效果。这里面人为因素很多。”长天集团CTO杨淮说。他认为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既考虑到技术的复杂度,又考虑到业务的复杂度,并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以最小的技术复杂度,实现复杂度最大的业务。

  标示误区
  惠普咨询事业部总监徐仲良先生认为,目前国内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至少有两个误区,一是对其预期过高,认为引进一套系统就万全了,企业的效率、经营收益就统统上去了;一是太过悲观,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用没有充分认识。
  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对信息化建设、传统企业的改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中最需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要将信息化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直接关乎信息化成败,决不是可有可无。IBM大中华区咨询与集成服务部总经理于雪莉介绍说,“企业应当意识到E仅仅是一个手段,一种工具,企业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核心业务,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E这个手段来获益。因此,企业必须有2-3年的明确的目标,比如业务指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整个项目需要花2-3年,最短也要6个月。”
  “今天有些企业面对惠普针对企业自身情况提出的具体问题感到不解,认为你惠普公司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提供系统集成就好了,问那么多问题干什么呢?其实,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购行为,它是永续经营的过程。” 徐仲良说。举一个电子制造企业的例子,服务商先是帮助客户分析他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如何做得更好,然后研究整个流程和组织结构,是否所有的组织和流程都是必要的,是否是最快最有效的,最后再加以改进,先帮助建立EPR系统和CRM,在这两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上,SCM也可能建立起来。
  但是,在多数企业中,领导对IT的作用、效果却远不是那么清楚。长天集团CTO杨淮分析说,“多数领导只是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和服务,而且往往盲目攀比,比谁的机器个子大。因此信息设备就是有了,也用不起来。这与中国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所存在的软约束,也就是投资控制不够严密有关。再就是领导期望过高,想把所有需求都纳入一套系统,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