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风情 -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 郭庆春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4 次) 时间:2001-06-29 21:26:04 来源:郭庆春 (柔柔上方宝剑) 原创-非IT

二十集电视风光片《三峡风情》

解 说 词

郭庆春

第一集 鬼城

丰都,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方,自西汉以来,即渐以“幽都”、“鬼城”蜚声中外,闻名于世。
名山,不崇不峻,松篁交翠,泉清石奇,楼台亭榭,庙宇殿堂错落掩映于松竹丛中,别有一番情趣。
丰都宗教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古称为“都山”的名山即已成为道教传播的中心,及至北魏传入,佛教传入,从此道佛杂揉,互相渗透,一时间道介活动甚盛。明末清初伊始,佛教在此渐渐一统天下,将过去的道教灵地所在,一变而成为佛教的“幽界”、“鬼城”。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几乎无处不充斥着鬼神的影子,成为一个充满鬼神的世界。
祖先经过了一代代的困惑、思索,终于找到了那个心中无数个“为什么”的答案,这就是鬼怪神仙,日月星辰、风云雷电、江河东流、春华秋实等等无一不是神的所为。这些神灵,以巨大的威力,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神”,创造万物。从此,一个个的鬼、神、仙根据需要便被相继造了出来。
道教与佛教,一个讲长生不死,另一个讲来世幸福,一个能使人摆脱人生中最大的忧患——死,另一个能使人摆脱人生中与死有同等份量的忧患——苦难,真是天造地设的不谋而合。无怪乎从古代起,道教与佛教尽管相互诋毁,但从皇帝到百姓,却热衷于兼收并蓄,理论家的事从来不会影响到善男信女们今天朝玉皇大帝叩头,明天又可以向如来佛烧香。
寺院里一尊尊被人们塑造出来的鬼和神,作为一个存在似乎具有某种或大或小的能量,这种望不见的能量便是人们心理意识的曲折反映。在巧合下,有时也会出现奇迹,氢人们又往往根据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的对比,进而更相信鬼神的力量,鬼神的存在,一代又一代地演绎着迷信的规迹。
道佛尽管录纳的鬼神名称不同,教义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无外乎有人竞如此颂赞地狱:“任尔盖世英雄到此亦应丧胆,凭他瞒天本事入门难再欺心”。
天堂的神虽然向世间伸出一只只温暖的双手,但并不意味这是人摆脱现实忧患的唯一去处。人生还有一个归宿,这就是地狱。那儿的主宰者似乎对人更感兴趣。地狱天堂本该的是冤家,水火不容,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它们好似一对配合默契的孪生兄弟,联合裁判着生活于它们夹缝之间的生灵。
瞧这一幅幅恐怖、血腥、惨忍的画面。在地狱中的鬼也从不轻松,打入“鬼门关”,一道道卡、一道道关,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却不得不受种种煎熬。当然,这全是先人们的臆造。尊尊精美的雕塑、一个个久远的传说,经过一代代无数人的手和口,被编撰得天衣无缝,被雕凿得形态逼真。是的,称谓不同的鬼神就是那副模样儿,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原来是这样。鬼和神的历史一代代地被传下去,相信吗?“信则有,不信则无”,你可以把它权当作一种工艺品观赏,但不可以轻视中国人的鬼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影响。

第二集 鬼文化

一座阴阳桥,沟连接着鬼城中遥相呼应的两座山——名山与双桂山。
步入被称作为阳间之山的双桂山,人人冰禁感到,双桂山也并非全是阳间特征。这里的鬼、神、仙仍然济济一堂,真可谓包罗万千。
地狱中的烈火、油锅、刀锯、石磨等等一切凡人所能想象出的折磨惩治前世作恶的手段、方法之古老原始,无一不使观者丧胆落魄、魂飞九天。杀人鬼、酒鬼、枉死鬼等在地狱里,无一不能找到与自己生前所用所为相适应的安身的地方。得善者入不了天堂,也只得在此与作恶者伴随相邻,实是可怜。也许,这就是当代人的现实与幽默。丰都鬼城,昔日的宗教活动中心,今天只是一处反映中国人几千年鬼文化的历史遗迹。
一五0九年,苏东坡随父及弟一行三人买舟东下,泊至丰都。三苏的到来给丰都增色不少,县令李长发为其洗尘接风,气氛甚为热烈。席间县令言:及昨夜颂读欧阳修名作《秋声赋》时,忽间呦呦鹿鸣,及至上了山后,遇一老翁端坐石上,向其打听白鹿的踪变,老翁对天自语道:“明日将有贤人来此”,说时即飘然消失。
这就是有名的白鹿迎宾的故事,县令的话使苏氏父子感动不已。第二日宾主游白鹿山,平都山时又触景生情,苏轼乘兴感赋《仙都山鹿》一首,吟咏二绝,其中一首日: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丰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诗中“丰都天下古名山”一出竟成为平都“名山”的根据。
传说中阴长生、王方平在平都山成仙飞升后常回此云游,对弈。一次,二仙在此下棋,围观的樵夫观战时竟忘了打柴的事,待他打完柴匆匆赶到家中方知爱妻昨日已死,家人均认不得他了。原来,在平都山上下棋是阴、王两位神仙。真是仙山方半日,世上已十年。
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座近两千年的宗教文化活动盛地,善男信女、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它以一种人们自愿的方式迎接八方朝拜、供奉,时至今日香客不绝。当然,其中不乏那些从不知晓鬼神是什么的人们。他们或许也有一种现代人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戏谑和幽默,或许也只对某些经典劝诫稍惑领悟罢了。
“仙阁临大江,
浩浩烟波连三峡,
名山耸孤翠,
莽莽巴岭又一峰。”
风,吹不散这里的阴蕴,
水,冲不走这里的传说。
善恶薄上,多少生胶往事再现;生死笔下,多少恶魂倍受折磨。磨子推、锯子据、上刀山、下油锅、刑罚比人间大有过之。于是有人献上虔诚,有人布翼买张过鬼门关的“路引”,似乎就能扬善祛恶。然而株株古树看白了头,把人间讹传看破。今天的人们赞美名山的晨曦,只留恋那秀丽的景色,丰都和戏谑传统的鬼文化,是他们欣赏大自然无穷造化和领悟历史苍桑的一个难得的机缘。

第三集 大宁河风光

“大宁河源,千头万绪,更仆无数,姑约言之,其源有四,日:东溪、西溪、后溪、马连溪。四溪之水,均由数百里逶逦而来,如《尔雅》释水所谓滥泉……源头活水,经群山万壑,溪涧纷歧,山泉岩瀑又杂出其间,汇入于河其势渐大,然当冬令水涸,虽大河褰裳,盛夏暴涨,即小涧亦难飞越……”
大宁河,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南,一路上纳小溪,汇潜流,接悬瀑,蹦蹦跳跳地挤开二百公里的崇山峻岭,最后才汇流长江向东海汇去。
大宁河,古名巫溪,又称昌江,全长五百华里。自古以来,她虽浓装艳裹,却又含情脉脉,与世无争地在深谷幽涧中静静地流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置身于峡谷中,其情其景,恰如诗云:“崖似双屏合,天若匹练开”。
山奇水美的庙峡,一步一景,一景一个动人的传说。直拂云霄的云台山的主峰,云遮雾绕,时隐时现,云浮在山上,山托在云中。传说云从云台生,又从云台散。云台山就是云故乡。
大宁河清澈晶莹,平坦可见。河床上那五彩斑烂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直射下时时露出诱人的光彩。
倾斜挟峙的峭壁,扶疏的绿树、垂挂的滕蔓,船行在其间,宛若梦荡瑶台。
出庙峡绕龙溪过水口顿觉天宽地阔,古雅的大昌镇便在这猛然豁朗间突现在游人的面前。
大昌,古属于巫县地,晋置泰昌县,隋改大昌县,清康熙年间并入巫山。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大昌古镇民风纯朴,建筑系明清年代,是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
出大昌,过平溪便到了滴翠峡。
望天,天似一条蓝纱巾,看水,水象一匹青罗带,在滴翠峡中行船,宛如置身于水上大街的高楼深巷之中。
幽深静僻,弯弯拐拐,置身于此顿觉清心悦耳,流连忘返。
滴翠峡以其幽翠著称,也以雄伟见长,百丈高岩,赤壁生辉,峭壁兀立,绵亘数里,故有“赤壁摩天”一景。
关门岩生得奇特,无论上水下水的船行至门前,山塞疑无路,挤过门去,岩外别有天,回头望去,岩门消逝,真是妙趣横生,令人叹服。
船出滴翠峡,绕双龙镇,顺流而下,便到了巴雾峡。
巴雾峡上自太平滩,下至乌龟滩,长约十公里。
巴雾峡的水,浅则清澈见底,深则一汪墨绿。它时而急如箭,时而缓如镜,宽滩处,一边汹涌澎湃,奔腾咆哮,一边流水潺潺,轻歌漫舞。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即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古往今来,骚人迁客在这下里巴人的故乡,写下了篇篇传颂千古的诗章。
大宁河俊奇的山,大宁河奔流的水,大宁河古老的文化,还有大宁河不朽的传说,如同一首首古朴典雅、生动醇美的民谣,一年年一代代地传唱传唱。

第四集 天抗、地缝

蜿蜓起伏的七曜山脉,成东西走向横卧在川鄂两省边界,亿万年来,一条从海拔2000米以上的茅草坝流下来的小溪,曲曲折折数十里与墨溪河汇合,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在它的冲刷、溶蚀下,山劈石裂,地势坍陷,使这一带形成了一大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应有尽有。其中最为壮观,最为神奇的便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天坑、地缝,即:小塞天坑和天井峡。
小塞天坑位于几座山峰之间,凹下去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坑口依势呈波浪状,四周长满了灌木,坑的四面皆为绝壁,如斧劈刀剁、一削千丈,站在坑口下望,就令人头晖目眩,肉跳心惊。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漏斗,是溶洞坍陷或地表水流入地下溶蚀而成。小塞天坑,藏在深山人未知,直到1986年前后,才测得它那一组惊人的数据。
《节目主持人现场解说—世界之最》一段音乐,体现出雄浑、壮阔、原始的气氛。《节目主解说……坐井观天……》上段音乐同上,再加进神秘和飘逸感。
沿小塞天坑西南行,另一地貌奇观—天井峡便展现在我们眼里。
天井峡在群山之间绵延20余里。传说过去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一位神勇将军与观音菩萨打赌,一夜之中,他修了一座九孔桥,观音沿撒谷溪修一条河引走了河水,将军修了两孔桥后,偷偷去观看观音修河的情况。只见观音手拿柳枝,在地上一划,两山之间顿时出现一道裂缝,将军自知不如观音的法力,只好按赌约学雄鸡唱早。从此,地上只留下这道深深的裂缝。
《节目主持人介绍地理学上的观点》:
地缝中古木荫翳、郁郁葱葱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岩石块参差不齐地躺在谷底,构成一幅绝妙的天然奇景,从谷底仰望天,只剩下一条淡蓝色的带子。岩壁前石隙间,不少黑黝黝的阴惨惨的岩穴石洞,使本来就四壁阴森的峡谷更让人毛骨悚然。
古老、神秘、雄奇的天坑、地缝,这一大自然的杰作,它不仅是探险的胜地,也更是吸引人们一睹其神奇风采的地方,相信的那么一天,人们终会走到地缝的尽头,找到与天坑相连的地方。

第五集 石林 溶洞

格子河石林,位于巫峡南岸巴东县城西部73公里处的海拔1200米的河谷地带。
“格子河”因石林间的巷道既交错纵横,又苍苍相通,其形似棋盘格子,故称格子河石林。
在这方圆七、八里的地方,布满了怪石奇峰。有的形如圆柱,独自挺拔;有的状似蘑菇,如巨人打伞;有的势若刀矛,当空而立;有的威如将军昂首,坐视古今。
立于岩巅的双峰骆驼,坐于石上的婷婷玉女,千姿百态,妩媚动人。石峰顶上的棵棵青松苍劲挺拔,峰石间的映山切都是如此和谐,这便是大自然的赋予,小巧的格子河石林。
双溪容洞位于四川巫溪县宁厂,它小巧玲珑,剔透晶莹。
入该洞后首先到达的就是回龙洞。到此人们不得不迂回而进,躬身而出。洞内呈弓形,故名回龙洞。出洞口,一片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令人飘然悠悠。
经金狮洞、无名洞、天星洞后便来到了主洞琳宫。
琳宫全长千余米,洞内一洞连一洞,一洞套一洞,层层叠叠相连成片,一个个逼真的形象构成美妙的传说,似向游人观者娓娓述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安祥静坐的仙翁,足触洞底头顶洞天,显现出一尊万年之寿的容貌。还有那“泛舟仙童,送子观音”,雪松挺立,雄鹰展翅,鹊桥凌空;有的如“神手”高悬,有的似“神剑”倒垂,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
进玉竹林,观“金蟾托塔,大鹏饮水,金蛇盘柱”后便入瑶池,一湾清水,石柱倒影,石幕相围,传说是仙女洗澡的禁地。瞧这一个裸体顽童,想必是误入瑶池,忽见仙女们在沐浴实感羞愧,立即转身面壁,永远不敢回过头来。
龙王殿规模宏大,宽大的石幕挂于壁上,好似一个硕大的舞台。左右石壁上的钟乳,似千山万水,似苍松翠柏,一根二十米高的石柱通天接地,纤细修长,恰似龙宫的“定海神针”,孙悟空的“金箍棒”。
与舞台相对,一座巨型绮罗伞,展现在眼前。绮罗伞上,一对醒目华盖,相传是龙王看戏的龙座。
出得龙王殿便慢慢地下到了“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深有千米,这里景色绝妙,观者无不叹息,惊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凿,竟如此形象、生动、逼真,好似人们下到海底一睹壮观奇特的海底世界。“水帘洞”、“瀑布泉”、“海石花”、“海螺”、“贝壳”、“神龟”、“龙虾”一幅幅、一个个、一片片美妙的传说把它们紧紧相连,永不分离,这就是双溪溶洞留给观赏者的一个个故事。

第六集 石宝寨与其传说

石宝寨位于长江北岸,在四川忠县境内。
纵目眺望,在一片浓雾缭绕和绿树的掩映下,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壁如削,起然卓立,恰似一方天外飘来的玉玺,巍巍然落脚在江滨的坦垣上。
人们称它为“玉印山”,实在是微妙微肖。
传说“玉印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遗留下的一块五彩石,故称石宝。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曾踞此为寨,故称为“石宝寨”。
“孑孑玉印山,屹立江水江,天作百丈台,秀削疑人工”,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石宝寨寨楼面江而起,依山而建,十二层塔形飞阁楼冠山颠,颇为壮观,为世界八大建筑之一。
踏上通往玉印山脚的宽阔石阶,两旁竹木簇拥,山花吐香,百鸟争鸣,顿生清幽感,凉爽意。
石宝寨主体建筑,木石相衔、三方四角、层层收缩而上,最高一层的塔尖被一圈游云缠绕,给人以浓厚的古老挺拔的神密庄严之感。
在建筑风格上,石寨充分体现了一种贴附于峭壁,使用全木结构的古代建筑艺术,看不见铁钉,只有一根根园木和方木的巧妙吻合。榫的利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此可见前人设计,建造楼的高超技艺。
第二层楼阁上,一组巴曼子刎首留城的彩塑犹为悲壮。相传古巴国发生内乱,巴曼子到楚国求援搬兵时,佯许平乱后割让三个城池作为报偿。事毕,楚王派人前来索城,巴曼子以国为重,大义凛然道:“江山社稷焉能随意赠人,我无权以三城相报,但言已出,行必果,愿以一头付之”,言罢,当场自刎殉国。楚王得知无限感慨,放弃了索城,并将巴曼子葬于楚国,以示对精忠报国之士的赞许和纪念。
“学就四川八阵图,
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
何必将军是丈夫?”
秦良玉是出生于忠县的明末著名女将军。他的丈夫被内监害死后,她代夫行职,曾率兵参加平定播州土司的叛乱,后又率兵北上抗清,屡建战功,被封为忠贞侯,官居都督大元帅,是百世流芳的巾帼英雄。
站在壮观秀丽的石宝寨山顶,听着一桩动人的历史故事,没有人心中不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历史漫长,世间的善恶,人生的短暂,仙山琼阁、碧楼玉宇的,石宝寨,长江三峡中的一块瑰宝,你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七集 土家人情浓

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大巴山中,生活着一支古巴人后裔—土家民族。千百年来,土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风格独特、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其中万以民间音乐和舞蹈最为丰富。
土家儿女自幼在耳濡目染的不断熏陶下,大都培养成能歌善舞的本领,所以人们常说,土家民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一个舞蹈的民族。
以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土家民族的一大生活艺术,其中又万公跳丧舞最为显著。
“跳丧舞”又叫“丧鼓舞”。也称作“跳撒尔嗬”,这是一支土家民族最为流行的舞蹈。所以“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里就发痒,不知是南还是北,南方我要去,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打夜丧鼓作人情。”
土家族的长辈或成年人去世后,人们便以这种歌舞形式,以示悼念、祭祀。
史称“巴人尚武,父亲死丧,鼓以道哀,其众必跳,其跳必狂”。入夜时分,前来祭祀悼念的亲友乡邻,在死者的灵前和着鼓点,边舞边歌,一对一对的替换,一人掌鼓,两人或四人对舞,围观者也和着节拍,通霄达旦。
唱着古老粗犷的山歌,跳着变化多姿的舞蹈,绕过臂膀穿过肘,撞了肩头再擦过背,向人们娓娓述说着久远的历史、变幻的季节、坚贞不渝的爱情和死者的生平事迹。
摇丧、待尸,凤凰展翅、犀牛望月、十月怀胎、燕儿衔泥、猛虎下山、幺姑姐筛锣,一组组张驰有致的舞,一首首叙缓有度的歌,和着长者击山的鼓声,振颤着村寨,振颤着山林,振颤着土家人的心灵。
跳红灯,古称为“耍耍”,它是古老的土家族民间歌舞中的一咱,也称作“花灯”或“花鼓灯”,沿袭至今,人们已习惯地称之为“跳红灯”。
相传“跳红灯”原为少男少女相互求爱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后来土司在春秋二季祭祖时也跳,巫师也用这种形式来敬神,所以今天这种欢快的舞蹈形式中还有跳神祭神的痕迹。
穿着鲜艳的服装,唱起欢乐的歌,手握幸福的红灯,跳起欢乐的舞蹈,一对对、一组组、一排排、一行行,祈祷幸福的未来。
节目的傍晚,山民们举起火把,翻山越岭,刹那间,一条火的长龙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一只只点上烛光的红灯,随黑夜中的明星,迸发出生活的光芒;它又似火海洋,激荡着土家山民的美好向往。

第八集 土家舞风情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古代巴人的后裔。
早期巴人不仅以善射喜猎著称于世,且能歌善舞,所有人们常说,土家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舞的民族。
这是巴渝舞中的一种舞蹈,早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行于巴族,用于集体狩猎、战争、祭祀山神的战神活动。
这种粗犷热烈的舞蹈在战争中可以激发战士斗志,给敌人以一种强大的威慑。历史文献记载,巴族人在协商汤伐桀、周武王灭商、刘邦灭秦的战争中都用过这种舞。
冲锋陷阵时,舞者手执兵器、舞步整齐、高唱战歌,配上铿锵有力的战鼓,具有锐不可挡的凌厉气势。巴渝舞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渐渐失去了古老的风貌,但仍可在其中寻觅出古巴渝舞的遗风。
莲湘,俗称“九子鞭”、“九节鞭”,土家族称为打花棍,它是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莲湘舞的舞具是一根长约30公分的细竹竿,上面缠绕着彩线,两头锉槽内嵌入铜线若干对。晃动时,铜线碰撞便发出有节奏的连响声。
莲湘舞既可由青年男女两人表演,也可多人集体表演,且曲目很多,有黄龙缠腰、仙女摘花、跑马射箭、太公钓鱼、犀牛望月、鹞子翻身等。
配对穿花,前抛后接,改变姿态,且歌且舞。
土家人就是这样随着欢快的舞步,和着音乐的节拍,晃着手握的莲湘,唱着节日的颂歌,跳着柔美的舞蹈,过着属于自己的美满生活。
土家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在摆手堂举行摆手舞会,祭祀土王。
摆手舞这种舞蹈形式,是古代土家族先民巴人祭祀土神、农神,祝愿新年丰收的遗风。
几十人可以舞,几百人、几千人都可以舞。大家围着挂有灯笼的桂花树或柏树,在土老师的带领下,男女相携,不分老幼,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翩翩起舞。
祈求土地神灵的保佑,祈求风调雨顺,祈求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在神的面前,他们无声地种植包谷,载秧和织布;在神的面前,他们犀牛望月、岩石鹰闪翅、拖野鸡尾巴。
铿锵有力的鼓声,一下一下地响着,它震撼着山川和大地,震撼着土家人的那颗心。从那坚实的步子和勤劳的双手,我们就知道,土家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九集 文人、名人与白帝城

“白帝高为三峡镇。
险过百牢关。”
白帝城,东汉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 为白帝城。
白帝城居于高山,地势险要,所以它历来是兵家必 之地,三国时期,蜀汉就以此为防吴重镇。
公元222年2月,刘备为收复荆州,替关 ,不听诸葛亮与群臣的谏阻,率几十万大军,对吴宣战,不料反 吴将大烧连营七百里,兵败退守白帝城。自此刘备忧患成疾,病卧不起,于公元223年3月,急诏诸葛亮至白帝城永安宫,以嗣予阿斗相托。
蜀君刘备满脸憔悴,病卧龙榻,在侍妃的扶持下,吃力地抬起上身,看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右手无力地指向诸葛亮,仿佛在说:“朕死后,尔等要文夷函相……”大有“遗恨失吞吴”之悔恨。
两个年幼的王子,在这托孤的气氛中感到强烈的恐怖与不安,同时也对诸葛亮产生无限的信赖。
手持 扇的诸葛孔明,一代史相,此时正受命于危难之际,悲恸深沉,思索着蜀国 面临的坎坷和曲折。
蜀主的病容,承相的坚毅,王 天真,群臣的肃穆。给 “托孤堂”抹上了一笔凝 的色彩, 出了无言的悲壮。
蜀主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辅佑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封建社会 臣惧的关系中。刘备托孤所表现的信任与忠贞,历来传为历史佳话,这就是有名的刘备托孤的故事。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公孙述、刘备、张献忠、王小波等一代名人无不在此逐鹿叱咤,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一代文人莫不在此留下一首绝句名篇。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处处胜迹,一件件轶事,一首首华章使白帝城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成为举世闻名的胜地。
白帝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东西碑林中就有隋唐、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碑刻八十余块,置身此间确有一种碑林的感觉。在这些精美的碑刻中两块出自隋朝的为尊之作是碑中之瑰宝。这块公元602年刻制的《金轮寺舍利塔碑》,系清朝同治十一年出土。碑文字体业整、隽美、疏朗洞达,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这一块是公元600年刻制的《龙山公墓志》碑,清朝咸丰九年修炮台时出台,并在观款中记载着长江水文方面的资料。这两块碑不仅为考察奉节地区的历史、科学、宗教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书法上可与唐初弘福寺和尚王羲之书法妣美。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凤凰碑,在花中之王牡丹的秧衬下,鸟中之王栖立在树中之王,故此又称:三王碑。
这块充分体现汉字书法艺术特点的竹叶碑,以二十个字组成一幅竹画,集诗画、金石于一碑,活画出了青竹的清逸和劲挺,其艺术构思独特,形象优美,堪称稀世佳作:
“不谢束篁意,丹青独自名。”
近看是一首五言诗,远看是三根任凭秀青竹。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州这片土地上,风云人物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壮的历史名剧,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浓厚凝生重的色彩,古朴穆烈的氛围,使历经风云变迁的白帝城,更加令人向往。

第十集 栈道 悬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

古代的三峡交通,几乎全得力于水路,可每遇上洪水、浪大、流急,船只能停航,行旅断绝。
栈道,又称阁道、栈阁、复道,一般指在山间石壁上凿孔架桥,连接阁亭的山道。
石孔呈方形,长宽各数寸,孔深一、二尺不等,孔距数尺,楔入横木,铺上木板,即为栈道。
我国栈道历史悠久,战国时已有修筑,《战国策 秦策》云: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相传战国时秦伐蜀时所修筑的金牛道为最早,即今天川陕大路上的一段。以后此法广为应用,栈道便遍布川、陕、甘、滇诸省。
三峡栈首与上述栈道不同,它大部分是在绝壁上开凿的,途中间或有石桥跨过沟壑,坦坡极少,工程异常艰难,可想而知当年为修凿这条65公里的栈道,工匠们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县志书记载,当年的三峡栈道上,纤夫可与桥工并行,现在没有铁链,石柱也残缺不全,直关栈道上,俯瞰大江,如临深渊,令人怵目惊心。
大宁河古栈道沿右岸岩石壁成水平线排列,仅从龙门峡至巫溪的宁厂古镇,便有六千八百多个古栈道石孔。
史料记载,公元64年,为引宁厂盐水至巫山之用而修凿,后因工程废弃便用作栈道。民间的传说则用于古代的战争,如宁太祖出师平蜀、薛刚反唐、张献忠入川都曾用过此古栈道。
近年来考察,大宁河北上的各条支流都有类似的栈道孔,它东接湖北,北连陕西,西通城口,形成了数千公里的古栈道网。
可以推测,三峡地区这条规模宏大的栈道网,为古代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项浩大的工程究竟始建于何时,如何施工,主要用途等一系列迷一样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个悬念,它留给后人去探讨和思考。
不管人们据此给予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即:我们的祖先曾在这崇山绝壁之中,显示出征服自然的智慧、气魄和毅力。
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 门,两岸陡削如壁的山峰。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束成一条细带,蜿蜓于深谷之中。这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绝的山恋,构成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不仅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江河同在,而且时时闪烁着瑰丽绚烂的色彩。三峡地区的古代文化,其中犹具神秘光环的悬棺与船棺葬文化最为引人注目。
当你来到风箱峡,一眼望去那赤褐色的赤甲山腰,可见数条岩石缝中有黑褐色形似风箱的东西,因此,这段峡谷便被称作风箱峡。
一九七一年,三个采药人使尽全身解数,登上悬崖之巅,终于揭开风箱之迷,原来它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岩石棺。
三峡地区的岩棺,有大有小,所凿之穴有高有低,棺材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形同一只兔,有的形如一条船,还有的更似现代棺木。
史料记载,“船棺葬”相传为古代巴族人的葬仪。巴人祖先“务相”在争夺首领职务时,造土船遇水而不融,且获裹君之位,从此便成为巴国的开拓者。务相死后,子孙们为纪念巴族开端史的传奇故事,以木凿舟——收敛,置于高岩示其开天。从此以后,务相的子孙和大臣殆后也都一一效仿,沿袭成“船棺岩葬”的风俗。
《巫山县志》载:古代,人死之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龛凿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棂,弥高者以为至孝”,这段文字记载基本上述说了岩棺葬的习俗和方法。
据考证,三峡地区大宁河流域两岸的岩棺皆先秦时代濮族人所葬,岩葬是他们的习俗葬仪。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这种把棺木搁置在险要的绝壁上的葬俗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一个民族还是三峡地区几个民族的葬俗,这些都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迷。
今天,尽管悬棺葬中的许多问题仍然还是一个迷,但我们已经从这惊心动魄的壮举中领略到了先民们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和智慧,它们不仅是一圈圈闪耀古代文化的光环,而且它将永远与三峡同在。

第十一集 高山掠影

高岚地区,湖北兴山县境内一片神奇的地方,重峦叠峰,莽莽苍苍,人称,这是长江三峡的绝秀处,是诗的故乡,画的回廊,因为这里是中原特有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
来到高岚风景区,如同置身于一座巨大的神奇迷宫之中。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洞、神奇的石,还有那神奇的木、神奇的动人传说,人们不禁沉醉在一处处奇峰异石的景观之中,流连忘返。
高岚,它由高岚山、卧佛山、天柱山、骆驼山和高岚河、夏阳河、高坪河、孔子河这四山、四河构成,这里山峦相连,河流交错。
臣佛山在夏阳河边,是高岚风景之冠。它高1100多米,长十余华里,其形其貌奇特俊逸、庞大而又逼真,活象一位仰天长卧的巨佛,帽子甩在一边,光秃秃的脑袋,面容慈祥,闭着眼睛,张着大嘴,坦露着上身,在圆圆的肚皮上,肚脐眼隐约见;两腿直伸,脚趾朝上,完全是一幅酣睡的样子,仰卧于高岚风景之中,说它是高岚风景之冠,不如说它是天下奇观。
清代一位当地庄稼人曾为此编了几句顺口溜:

“万里遥遥天,奇峰卧老仙。

张口吞日月,呼气吐云烟。

鼾打雷声响,雨幕似帐帘。

梦想古今事,脱帽于人间。”

骆驼山在高岚河边,远远望去,活象一只双峰骆驼在河边饮水。在它的旁边,天生一块直立的巨石,形如美女,体态端庄,十分俊俏,宛如真人,当地人称它为:昭君石。传说,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一年后,十分想念父母和乡亲,单于知道后,叫昭君骑着骆驼,带着礼物,回来省亲。她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山,过了七七四十九道河,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来到了高岚河畔歇息一下,后来便生出此景。游人到此观赏骆驼山,睹物思人,眼前展现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昭君还川图”。
高岚的岩石,神奇莫测,放眼望去,耸入云端的百架山车,一排排、一列列石柱拔地而起,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尖、或秃,其色如朱砂,形如竹笋,难怪当地人称之为“红石笋”。
高岚的奇山异石中有着种种奇观,其中“狂犬吠日”,最为独特。
“狂犬吠日”,是给这架形似仰天嗥叫的猎犬的山石取的极为形象的名字。有的人又称它为“朝天吼”。只见它张开大嘴,两唇中还露出舌头,真象一只忠于职守猎犬。
高岗的溶洞与高岚的山石一样,充满神奇的色彩。一个洞一个典故,一个洞一个传说。其中不乏有风洞、雨洞、雷洞、水洞,而最著名的就是眼前的屈原棺材洞,又称为“屈子洞”。
相传,屈原的妹妹得知屈原投江的噩耗后,每天在江边哀歌不止,召唤屈原。一天,一条大神鱼托着屈原的遗体,几经波折终于将他安放在这绝壁石洞中的石棺里。千百年来,只要人们经过此处,无不驻足瞻仰。尽管这是一个生动、神奇的传说,但它足以说明人们对屈大夫的怀念和敬仰。
高岚的水最美,美在溪河纵横,到处可见它或高、或低、或宽、或细,曲来折去,时隐时现,最后都在山间相会,集聚成一条条梦一般迷蒙的溪流。在清澈透底的条条溪流中,五彩缤纷的鹅卵石鲜艳夺目,大的如斗,小的似豆,一湾湾的溪水伴着亿万年的文明缓缓地流淌,绕过一道道山,淌过一条条溪。这就是高岚、屈原、昭君的故乡,一个充满诗一般神奇色彩的地方,无处不透出瑰丽绝秀的景观。

第十二集 神农溪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坡巴东垭,这里群峰突兀,层峦叠嶂,谷深林密,四季分明,正是从这里奔流而下的条条流泉汇成了明媚秀丽的神农溪。
神农溪呈树枝状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至西壤口注入长江,全长60公里。
百川汇集切割山岩而成的神农溪峡谷,长20公里,两岸陡峭耸峙,一派山野情趣。
目前已开辟了20公里漂流段,其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60多处。
巴人岩棺,原始扁舟,古老村落,土家风情构成了一首古朴、自然、野趣的美丽民画卷。
神农溪也有一个三峡,它包括上游支流之一的棉竹峡,还有鹦鹉峡、龙昌洞峡。
棉竹峡以“险”见长,这里山势险峻,峭壁峥嵘,溪水汹涌。
鹦鹉峡以“秀”见长,这里山峦林立,碧流清泉,山花遍野。
龙昌洞峡以“雄”见长,这里绝壁如斧劈刀削,连绵不断,雄伟壮观。

“迢 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

一叶兰舟龙洞府,数洞茅屋野人家。”

——杜甫

第十三集 屈原

《汉书·地理志》载:“州虽僻壤,但东通吴会,西接重 ,南达荆郢,北抵襄樊,洵所谓重地之咽喉,长江之锁钥也。”这便是古人笔下的姊归。
公元前340年,屈原,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就呱呱堕地诞生于依山傍水的一个小村,这就是风景奇秀的姊归县乐平里香炉坪。这里居高临下,天山毗连,气势雄伟,峰峰相连。香炉坪,这块山川天地灵气所独钟的地方,真可谓充满了浓郁的高山风情。
涓涓溪流,潺潺水声,磅礴的山巅,巍巍耸立,就在这块美丽的地方,屈原安适地渡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二十岁出头的屈原,离开农园,只身来到当时楚国的京城郢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县,凭籍着他是楚国王室的贵族身份和博闻强记,明于政乱,善于辞令的才华,终于引起了楚怀王的注止。不久,他担任了“左徒”。
起草法令,接待外宾,办理公交,同时还兼任着管理屈、昭、景三个公族的官员-号称三闾大夫。
有着伟大报负的屈原,便迈出了政治征途的第一步。
纯洁、正直、爱国的屈原,外交上反对那些投降派,汉政上反对那些贻害国家和人民的贵族。在汉政的漩涡风暴中,屈原最终失去了昏君楚王的信赖,先后遭到二次放逐。初遭流放的屈原,悲痛地远远离开了郢都,来到了汉水之北,终日悲歌讴吟。这一年的秋天,他抑制不住满腔激愤,唱出了悲恨的诗句《抽思》: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望南北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他如同一只离群的孤雁,独自飘零,回望故乡,不禁泪湿布衣了。
“惟郢路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伟大理想的思想家。在他的作品里,不但强烈地表现了他对生活和汉政的丰富情感,而且还表现了他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和愿为这理想而殉身的坚定精神。
《离骚》是一篇近四百句的长诗,是中国诗史上一件杰出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屡遭谗嫉、志不得伸的苦闷灵魂的追求与幻灭。第一段到记妹妹女须的话为止。在真实的叙述中,夹杂着动人抒情。第二段则是借以往的理想事实来表明自己的追求,上天入地去游历,寻找古代的贤人,一吐自己心中的情怀。可是,经过两次绝望之后,仆夫了怨了,马也不走了,他的游历终不能继续,因此,在《离骚》最后,归结了他为理想面死的决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世幽昧以玄旭兮,

孰云察余之善恶。

览草木棋犹未得兮,

岂 美兮能当。”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六十三岁的屈原决心以死殉国。五月 五日这一天,他抱了块石头从容地投身汨罗江中,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屈原的志向,可以和日月争光。
二千多年来,屈原为历代人民所爱戴、敬仰,他不仅仅属于古代,也不仅仅是属于楚国。他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向往美好、热爱祖国、勇往直前精神的伟大象片。
在屈原的故乡,关于屈原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相传屈原从京城回家乡,由侍者挑了七捆写尽人间疾苦的竹简。快到家门时,捆竹简的绳子断了,老农一片热心将牛鼻绳解下来送给他,从此牛耕田不用绳拴牛鼻,耕地时都知道转弯,人称屈原神牛。屈原神牛耕种的稻田,割了还会再长。
从这些传说和驯牛的现象中,我们再一次感觉到屈原的存在。他的品格,他的思想,还有他留给后人那不朽的诗篇,永远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第十四集 怀 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屈原于公元前278年阴历五月初王投河死后,人们为了追思屈原的爱国感情和功绩,就把他安葬的投水的地方。
早在唐代元和十五年(公元821年),姊归城东就修建了屈原庙,北宋改号为“情烈公祠”。
这座扩建于八十年代的屈原纪念馆,建筑均采用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形式,大屋顶、琉璃瓦、粉白墙,显得格外古朴雅致,饶显屈风,正中悬挂的横匾上五个苍劲雄健的金字:“屈原纪念馆”,为郭沫若手书。
一生清正刚烈的屈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楷模。同样,他的文学作品更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人们不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吸取楚文化的文学精髓,而且可以透过那一首首浸满血泪交融的诗句中,看到闪耀着与日月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江上荒域猿乌悲,

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年,

只有滩声似旧时。

——(宋)陆游

屈原虽离我们二千多年了,可是二千多年以来人们一代又一代传颂,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流传、收藏。五十年代,联合国首推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屈原居首位,由此可见,他那充满思想性、知识性的作品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写道:“屈原是生于巫峡邻近的人,他的诗气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辞雄浑、奇特而又清烈,恐怕也是受了山水的影响。”

歌词:

三闾大夫啊听我讲

千万不可上东方

东方有十个火太阳

金石都能溶化尽

人到那里必受伤

三闾大夫啊听我讲

你千万不可上西方

西方有流河千里广

没有食物和饮水

人到那里必受伤

三闾大夫啊听我讲

你千万不可上北方

北方有豺狼和熊罴

人到那里必受伤

三闾在夫啊听我讲

盼你快快回故乡

今天屈子故乡的人民,用多种多样的方式纪念屈原,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向前来瞻仰屈原纪念馆的人们娓娓叙说着动人的故事。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粽子歌)

一个粽子一颗心,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包粽子的方式来纪念屈原,恐怕这也是几千年来世界上唯一的与一个人物紧紧相连的节日。
与日月同辉,与日月争光。

第十五集 王昭君

香溪发源于鄂西的大神农架群山中。香溪河四季常绿,清澈见底。传说昭君在家乡时常临溪浣洗,一次她颈上的项链断了,一串珍珠散落溪中,从此,溪水转清,若含脂香,故名香溪。
公元前33年,即汉元帝竟宁元年春月,距今两千零二十六年,出生于湖北兴山县的王昭君,在归汉后的匈奴单于邪第三次朝见帝,并表示要婿汉自亲时,自愿请行,踏上了出塞和亲的西行道路。
汉王朝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生养息,自景帝开始了经济复兴,到汉武帝里边家日渐富裕,国力也十分强大。因此,经过“文景之治”的汉王朝已有了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匈奴的侵扰,而此时的匈奴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汉匈边界战争后,人畜大量伤亡,游牧区缩小,生产萎缩,贵族内部分裂。与以往不同的是:正是这种从“胡强汉弱”到“汉强胡弱”,从汉王朝为求得边界安宁派遣公主主动和亲到匈奴“愿婿汉以自亲”的形势下出现了昭君自愿出塞和亲,因此,昭君出塞和亲的作用和历史功绩也远远不同于过去。
一个普通的农家姑娘被选入皇宫,长时间打入掖庭待皇帝的御诏,这不能不说是封建帝制下的一种残酷,而在这“后宫佳丽三千人”的行列中,王昭君又独树一帜,主动肩负起匈汉和亲的使命,毅然请行出塞匈奴,这就把争取女性自由,从只敢在内心积怨到反抗统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争取妇女解放的史册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人民的一件大事,是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汉匈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远帝将年号改为“竟宁”,呼韩邪封昭君为“宁胡阏氏”。这两个“宁”字不仅体现了上层统治者的关注,它更表达了汉匈两族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根本愿望。所以昭君出塞这一史实,能超出其他和番六公主而以突出的地位载入史册,而激起历代统治者和文人诗客的注意。
在昭君的故乡- – 宝坪村,曾有许多纪念她的名胜古迹,如昭君院、楠木井、梳妆台、绣鞋洞等。在这里,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昭君姑娘的传说,有的神奇,有的绚丽。
传说在西汉时期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八月十五那一天,东边忽然升起一轮明月,把宝坪村照得透亮,就在此时,小昭君呱呱堕地来到人间。
喜事霎时传遍宝坪村,乡亲们纷纷拥来向昭君的父亲贺喜道:“宝坪村从来没有看到这样明亮的月光,莫非是月亮姑娘跟你送姑娘来啦”,有的说:“今晚的月亮最大最亮最圆,今晚生的姑娘一定最俊最美最有出息的”。
宝坪村王家屋飞出了一只金凤凰。
月亮对昭君特别多情,在梳妆台前,昭君梳头时,月亮就悄悄钻出云层,为她捧镜照影;只要昭君放开银铃似的嗓子歌唱,月亮就停步聆听;只要昭君一弹起悠扬的琴声,月亮就象银水一样洒满楼阁,象一件薄纱披在昭君身上,把姑娘打扮得如同奔月的嫦娥。
在宝坪村,有一颗参天大树,相传是昭君亲手栽种的。在树荫掩映的地方,有一眼铜镜般的圆井,楠木作盖,楠木镶边,楠木垫底,楠木护口,“楠木井”由此而得名。这口井里的泉水,终年不竭,且碧澄清甜,如同陈年的香醇。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

王昭君生于三峡之中以及出塞和亲的史实,虽然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了,但昭君故乡的人们却依然怀念她。

林峦云水共幽芳,

天与昭君写淡妆。

明月溪光开镜匣,

芙蓉出色想衣裳。

哀情诉自瑟琶曲,

兵气销为杉黛香。

青家年年无恙在,

西风吹彻玉关凉。

——(清)列元升

香溪河畔的宝坪村,林木葱葱,山峦叠障,水流云绕,幽花吐香。
山美、水美、人更美:

昭君本楚人,

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要,

谁知去异国。

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

昭君去时忧色哀,

百年人事尽如此,

反复纵横安可知。

——(宋)苏轼

二千多年以来,昭君出塞,她不仅促进了汉匈两族人民的友谊,而且播下了世世代代和平友好的种子,在民族团结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坪村的乡亲们怀念她,每一个中国人怀念她。

第十六集 神农溪

巴来 ,群峰兀立,层峦叠嶂,一条古老的小溪从这里流淌,汇纳百川,奔流而下,这就是神农溪,一条神秘的河。
不知从哪年哪月始,一支称作古巴人的民族便生活在这里,他们世代征战,世代渔猎,习歌跳舞,在这幽深、陡峭的峡谷中,在这秀丽的河水边,在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旁。
神奇的山水,神奇的人,美妙的歌声,使得这支从神农架流淌而下的小溪更加美妙、神奇,充满土风土韵般的野趣。
土家人以山为荣,以水为家,他们具有大山的气魄和水的温情,在世世代代与山和水的搏斗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征战中,铸成了他们充满豪迈的情怀。
敲起震人心脾的鼓,跳起祭祀祖辈的舞,唱起古老的歌,“撒尔嗬”是土家民族最为喜爱流行的民间舞蹈。
“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绕过臂膀穿过肘,撞了肩头再擦过背,唱起古老粗犷的山歌,跳着变化多姿的舞步,向人们娓娓述说,述说久远的历史,述说变换着的四季,述说坚贞不渝的爱情,还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今天神农溪畔的“跳撒尔嗬”身着民族服装的青年,和着当年一样的鼓声,唱起来,跳起来,寄托对祖辈的哀思,对亲人的深情。歌声高亢、自然、流畅、清脆。

十指尖尖我做了一双鞋嘛

做双鞋送给我的小郎嘛

送来送去我就送给你嘛……

亲戚朋友说我俩一样穷嘛

小郎死啦,我也跟着死嘛

如泣如诉的一首行板,唱出了土家姑娘的心声,唱出了土家姑娘的情怀。土家的人们就是这样,在巫山峡谷中,在潺潺的流水上,唱着,跳着,挥洒着土家民族那古老的风情。

第十七集 大山 背娄与人

太阳始而复出,东起西落,出了一轮又一轮,历史演了一朝又一朝,一晃过去了几千年。可是,山川河流却依然故我,险竣、陡峭、奔腾,渲泻。世世代代生活在秦巴山脉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迎着日出,踏着薄雾,背着背篓,一步一步地爬过一座座山,淌过一弯弯河,走向沉重的期望。
背篓源于何朝何代已难以说清,在湖北西部,四川大部分地区,却天天可以看到它。有人说,这里是背篓的世界,这里的世界是背篓背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这里的每一块农田,每一座农舍,每一粒粮食,都与背篓朝朝暮暮,相依相恋。
在这苍茫的丛山竣岭之中,家家都有背篓,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只背篓。
也有人说,山里的孩子就生在背篓,背篓如同一只生命的摇篮,站在背篓里看山外的世界,惊奇中带有一丝兴奋。在他们小小的眼里,有看不完的山,数不清的河,热闹的人流和集市。
山里的人从小就能吃苦耐劳。脚下的大山,肩上的背篓,有谁计算过一个山里人一生中走过多少路,背过多少重担。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只有那些山里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踏过大山,淌过小河,肩负背篓,用山里的特产换回外面的文明。
有人说,山里的妇女肩负着重任,一代又一代。她们的肩上不是一个普通的背篓,背篓里也不是一个普通和小生命,而是一座大山和整个世界,也许这话一点不假。
山里的孩子也不轻松,跟在长辈的后头,一步步地跑,从盯着外乡人一双双惊奇的眼神中,透出孩童的天真和纯朴,这眼神又告诉人们:我们已象成人那样,准备着肩负整个世界。
离去的是一群从大宁河上游一线天中走出来的人,年龄最小的十二岁,最大的领头为34岁。他们走了四个多小时,把自家烧好的木炭两角钱一斤卖给最近的小镇上。明天他们这一群还要背,不知越过几座大山,涉过几条小溪,背着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也就心满意足了。
走出来的山里人已远远不满足第一次走出大山所产生的惊奇和兴奋,一个接一个,一群连一群,来到小镇,来到城市,用自己的勤劳换回一份所得。
山区城镇的集市,背篓更多,更集中,有背香蕉的、背柑桔的、背铁锅的等等,凡是能用得背篓的地方,全都用上了。
一切都在背篓里,不知背过多少岁月,洒下多少汗水,朴实无华的人们啊,莫名的情感袭上心头,使人浮想联翩。
果实沉甸甸的,透过诱人的果香,我们看到今天大巴山里的人们一天天在充实富庶。
柚子的清香实在令人馋涎,瞧这沉甸甸的份量,我真舍不得放下,闻一闻就让人心醉。只有在这里,在山民们的手中,才有这份新鲜。让我也试一试吧,让我这个城里的孩子感觉一下的山的份量,劳动者的情谊和丰收的喜悦,也许没有比这更实在的了,哪怕它再沉,我也要背起它。
隐约连接两山的索桥,晃悠悠的,可是肩背着沉重背篓的山民们走得是那么稳健、踏实,小憩也是一种享受,但得借助大地的力量,你瞧,背四根圆木的青年,如此轻松,谈笑自如。
山里每一条路都是崎岖、坎坷的,生活的现实也是如此,是走出去再回来,还是走出去不回来?
热闹非凡的城镇上,到处是背篓,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当你和他们擦肩而过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山的气息,生活节奏,人的需求与存在。
敲锣打鼓这么热闹,原来是一对情人的婚礼,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啊,你走出去之后,依然朴实依然相信你的家乡啊!你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家乡。
山区城镇有了电梯,这实在是一件新鲜事,有的人们不远几十里闻讯赶来,要看一看,乘上一回,那滋味是什么样的呢!
昨天走出大山的人们,今天又回来了,他们带来了外面了文明,同时还有对大山、对故乡、对故乡的人的一份依恋。
大山的永存的,人是永存的,背篓也是永存的。

第十八集 大溪文化录

峡挤一溪水,

山托万仞峰。

泉声吞鸟语,

绿树掩峥嵘。

大溪,一个古老的地方,它富庶而秀丽,终日掩映在连绵逶迤的丛山之中。
大溪文化区,拥有包括四川与湖北、陕西交界的一大片广袤的地域。
起源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古老的神话,古老的民谣,还有古老的歌——我们的祖先是一条巨龙。
龙骨坡、龙洞,发掘出亚洲最为古老的巫山猿人化石。
204万年前,在大溪这片土地上就有我们祖先生息的足迹。
大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边,以船为家,以水为家,水是他们的命,山是他们的根,他们勤劳、勇敢,充满了与大自然搏斗的智慧和力量。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怨天由人是无能的表现。今天的大溪人,终于在党的富民下策的激发下,挺直了脊背,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宰。生活好起来了,但他们还在不停的寻找,寻求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
巫山是一座古城,追溯它的故往,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它地处四川最东部、长江北岸的大宁河口上,所以慕名前来的游人,古今不绝。
有趣的是,这座城市共有大小街巷十二条,有的笔直,有的曲折,一个个都是按巫峡十二峰的名称命名的。
神女、起云、飞凤、净坛、翠屏、登龙、松峦、朝云、上升、圣泉、聚鹤、集仙,这十二座山峰的名字起因是什么呢?难以说清,可能是因为巫山、巫峡一脉相连、情同手足吧!也可能是人民对十二峰的一种依恋,一种自豪。由此可见,一百年前的巫山城,已具备相当规模了,虽然有些街巷因年久失修,露出了残坦断壁,但仍能从中看出往日它辉煌的容颜。
现在巫山的大街小巷中。处处人潮涌动,摩肩接踵,非常热闹,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巫山人的生活,那么在这里,你能寻觅到满意的回答。若大的集市,一个接一个,个个相通,条条相连。巫峡大世界市场的电梯,它打破了山民的沉静,世世代代的巫山人相信的是双脚,当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迈上电梯时,那脸上露出的是怎样的笑容,流露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电梯走进了山里,它的出现体出一种人们的向往、追求和来自心灵深处安的冲撞。
人类需要文明,生活在巫山的人们需要文明,一种新老文化交融的文明,一种能迸发出光芒的文明。

第十九集 三游洞

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

三游最著名,演传自唐宋。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口右侧,下牢溪入长江处的右岸峭壁之中,距宜昌市七公里,为三峡中西陵峡中最著名的溶洞。
“三游洞”又名“三友洞”,明代诗人李韵云有诗曰:“五客重游三友洞,四山回合一溪鸣。”
三游洞之名始于唐朝,公元819年3月10日,诗人白居易由江洲调往忠任刺史,也就是由今天的江西九江调至四川,在赴任途中,他偕弟白行简途经夷陵,恰与好友元稹相遇。异地重逢,高兴不已,真是“坐从日暮唯长汉,语到天亮竟未眠”。次日他们三人乘船来到下牢溪右岸,忽听石间泉水淙淙,抬头见崖上草木苍苍,便兴致勃勃登岩揽胜。猛然间他们发现岩壁有一崖洞,欣喜若狂,入洞之后,更见奇观,三人兴致愈浓,随令仆从置酒砚墨,趁着酒兴,三人各挥手题诗于洞中石壁上。白居易并作序记之,曰“初见石,如垒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之线,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且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戊,爱不能去……”
有序的末尾,白居易又题道:“(此洞)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称三游洞。”
事隔2000年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从四川赴开封应考途经此处,同游此洞,也各赋诗一首书于洞壁之上,于是人们习惯地把白居易等三人游洞称为前三游,把苏洵父子古代游洞称为后三游。
自此,三游洞在唐宋之时便名噪于世了。后代的诗人名士有凡途经夷陵,定要前往一观。
三游洞有两个蜿蜒相通的洞口,小的须匍匐而进,大的阔如城门,洞中三根硕大的钟乳石垂直横列,宛如门楹,将这个高约6米,宽约25米,深约30米的石洞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明亮、宽敞,诗人碑刻满壁皆是,其中又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此洞的题刻和明代重刻的白居易的《三游洞序》最为珍贵。
三游洞后室比较幽暗,但洞中生洞,景物奥妙,其中又尤以“天钟”、“地鼓”、“旁磬”最令人留连忘返。

古洞饶奇胜,

芳游感物华,
……
悠悠尘想绝,

归路满烟霞。

——(明)何璋

这就是三游洞,长江三峡中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又一颗璀粲明珠。
黄陵庙座落在西陵峡黄牛岩之下,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是春秋时代人民为了纪念神牛助大禹开江治水之功而建立的。
黄陵庙始建时名叫黄牛祠,三国时称黄牛庙,宋代更名为黄陵庙。
相传,当时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笙屠白羊”。可见朝拜的人数众多,庙中的香火之旺盛,直到今天路过此地的行人、商贾,无不入庙祭祀禹王和黄牛神,以求“峰回路转神相助,挝鼓扬帆万里船”。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入蜀路经黄陵庙,见“庙貌废去,使人太息”,便重建了祠庙,并亲笔题了“黄牛庙”三个字,撰写了古代传说神牛助禹开江功绩的《黄牛庙记》。
黄陵庙内现存的碑刻题记十分丰富、宝贵,其中以诸葛亮、欧阳修和苏轼写的碑文最为珍贵。庙中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清代同治九年间特大洪水时的情景,这为后业修建三峡水电站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水文资料。
今天的黄陵庙是在几次毁于大火之后于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距今已有375年的历史,与古色古香的戏楼对望便是主体建筑禹王殿。殿内幡龙,木雕栩栩如生,殿顶兽脊陶瓦,飞檐翅角,在一派气宇轩昂的气氛之中,显示出当年的工艺之精湛。

江水东流不暂停,

黄牛千古长如故。

黄牛不下江头饮,

行人惟向舟中望

在长江三峡的诸多古迹中,有鬼的国度丰都、神鹰盘旋的石宝寨,还有巍巍白帝城,明珠一般的姊归城,数不完的传说,看不尽的峡,一道道,一峰峰、一座座,贯通着湖北、四川的交通,一代代相传着巴蜀文化,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昔日的必争之地,今天的友谊桥梁。
神女在哪里,“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迂回曲折中的冲击与奔腾,自然而壮观,它令人绮思,使人遐想。

第二十集 高峡出平湖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从冰峰迭起的青藏高原,汇集千河百川,横切深山峡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几千年来,长江孕育了三峡两岸的每一寸土地,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奔腾不息的文明,可是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自古“神牛助禹开江疏水”始,长江两岸的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征服大自然,造福子孙万代的信心。
在世界上的第三大河- -长江险峻的三峡河段,筑起一座大坝,防洪发电,造福人民,这是自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以来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将梦想变为现实,国内外许多学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三十年代的国民政府曾对兴建三峡水利工程作过小规模的实地查勘,可由于经济紧张,这种查勘也不得不停了下来。
四十年代,美国专家萨凡奇冒着抗日战争尚未结束的危险,乘小舟对三峡进行了兴建三峡水利工程的实地考察。
从五十年代起,党中央、国务院及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亲自关心和过问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问题。
一九六九年,出于对荆江防洪等问题的考虑,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投入了紧张施工。”
一九八一年一月三日,葛洲坝成功截流迫使长江改变了它亿万年来的老路,不得不从二江泄水闸中乖乖流去。把河宽、水急、流量大的长江拦腰截断建坝,这个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和安装的水利枢纽工程的水平之高、工程量之大,在世界已建的水电工程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八十年代初期,长江三峡工程问题进入了论证的阶段,各项技术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陆续实验以至开发。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是国家和人民的千秋大业,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得大于弊,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它对防洪、发电、航运都可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效益,而且可对生态与环境领域起到调节治理的作用。
一九九三年四月三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从此几代人的梦想即将付诸实现。纵观三峡工程计划,从孙中山提出至今,已跨越了七十多个年头,为该工程的研究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大,在世界工程史上也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