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0 次) 时间:2001-06-28 22:48:40 来源:曹阳 (rongzi) 原创-IT
时间:2001年6月26日下午
地点:友谊宾馆贵宾楼多功能厅
特约嘉宾:
1清华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吴建平教授
2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副理事长/《个人电脑》杂志社名誉总编/《CHIP新电脑》杂志社总顾问/IT教育专家刘瑞挺教授
3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才交流协会会长/北京人才市场报社长/人才专家韩光耀先生
4华点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群总经理/美国管理学会专业培训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MBA)/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硕士/人力资源专家郭阳道先生
5吉通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沈英俊先生
6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费维军先生
7清华万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杜佩林博士
8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行政人力资源总监杨德顺先生
主持人(赵川):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次首届中国IT技术人才开发专家研讨会的会场。今天可以说我们这个会场来了很多业界的资深人士。今天台上的专家分别来自IT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和应用领域,今天我们将请他们就IT人才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一场非常深入的剖析和讨论。(介绍略)
今天在我们的台下有很多的知名人士以及企业界的高级管理人士,包括培训部门的负责人。今天讨论的话题是IT技术人才的开发。今天谈的话题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IT技术人才开发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二个,整个适合企业的IT培训。这两方面的内容呆会儿专家会涉及到的,一方面对个体,一方面对企业。希望在座的专家把你们知道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台下的各位来宾,我们也希望台下的来宾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跟台上各位交流。
吴建平: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IT人才研讨会,我不是从企业来的。我们讲IT人才,主要从企业角度讲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开发。刚才专家在会议之前有一个小的见面,我是学校教授,我们是培养毛坯的。我们知道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我们力图第一次让人才出了学校校门以后尽可能脱离毛坯的形象,不管怎么做还是一个毛坯。所以,我们希望在培养方面能够做得更好一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毛坯。这个需要其它企业,其它IT行业更多有经验的人才培训机构和专家,包括在一线工作的IT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靠实践去培养。这是我的一点儿观点,毛坯和真正的身材还是有距离的。
郭阳道:
大家下午好。我刚好6月3号到8号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参加美国培训跟发展协会每年一度的年会,这次会议有一万两千人参加,其中30%来自美国以外,几乎像是一个小的联合国,超过了80几个国家的代表参加。我想把大会里面几个重要的数字还有趋势,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大会里面提到,在企业培训这方面,特别看到表现绩效好的企业跟表现平均的企业,他们在培训上面的投资来讲,在美国的资料来讲,大概平均是每一个人是1800块美金,这是表现绩效好的,一般的公司来讲,平均大概是870块钱美金。这两者看到一个共同趋势,有30%是花在IT技术培训上,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到是很明显的。在整个八个大议题里面,最热门的议题是E—人力,怎么通过电子学习,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做这一方面的学习。后面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进一步跟大家分享这个部分。
第二个明显趋势,从世界大战里面看到国土上面的竞争,可以看到有殖民地之类已战胜占领人家的土地。21世纪看到另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第三次世界大战到底会发生在什么地方?讨论里面已经很多都已经提到,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只是转移了,从国土资源转移到人才资源上面去,包括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德国战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入德国的时候,美国人抢的最多的是德国的科学家,后来在长崎、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不是美国人那么短时间研发出来,而是用了德国科学家在美国进一步发展出来。二战结束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了关于人才这方面的竞争。现在来讲,更明显的属于IT这方面的人才竞争,各个国家之间都在重新检讨移民政策,看到很明显的就是移民政策里面最宽松的就是IT科技移民,每一个国家都在重新看。这是从两个观点,一个是数字,还有将来的竞争,不管是企业甚至于国家的竞争力都是在这上面。我想先跟大家分享这两个,以后可以再深入一点儿来交流。
韩光耀:
我从事市场工作,我感觉到人才市场需要细分、细化、专业化,有些领域的人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IT业就是这样一种渗透力很强,作为信息社会里面的领军人才。我们做市场工作,深深感到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面,IT业的人才竞争在需求矛盾上是社会上发展非常突出的,很引人注目的争夺人才的焦点。我看到瑞士洛桑有一个报告,我们国家无论是合格工程师的获得程度,还是IT业,技术人才的获得程度,我们一项是列倒数第一,一项是列倒数第二。说明我们和世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IT业人才的开发、培养、流动肯定有自身的特点,今天开这样一个会我非常愿意倾听专家在这方面的指教。我相信这个课题的探讨,已经远远超出IT业本身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刘瑞挺:
对于IT企业IT人才的培养,从客观上说,缺口很大。我还是愿意说IT人才培养问题,由于它比其它人才更有具体的特殊性,比如说IT人才本身特别容易面向高科技,因为他每天看硬件和软件都是费心,而且他又特别面向全世界,因为他一上网地球就跟它连在一起,而且他特别容易面向由于IT的发展,而暴富起来的一些人,比如比尔盖茨,而且他们将来找到的职业工资也是比较高的,他们的联通性也很好。这方面的人才客观上刺激他,他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成长起来。总体来说,IT人才,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不认为他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跟不上。从微观上来看,IT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很多,比如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我觉得近几年也有滑坡,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毕业论文有时候不太认真做,或者用上学的时候到外面打工赚钱,而不是好好完成。他要对付一个毕业论文,好像很容易,这儿来一点儿,那儿拷贝一下,也许两三天可以把毕业论文凑出来,但是实际上水平是下降的。另外,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社会有很大的脱节。比如说编程,过去我们用便于教学的语言,比如PASST,也许他工作以后不用了,又得重新学别的。为什么我们不让他学到他今后工作中使用的C++,他很快能开发一些大型软件。另外,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程序量应该说也是不够的,不能了解大型软件的规模,另外,他的工作方法不是工作团队协作的。在学校里面告诉他,你自己不能开发软件,必须是团队来做,符合IT本身规律的一些教育方法我们在微观上应该很认真地对待,宏观上我认为形势大好,微观上问题不少。
沈英俊:
各位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IT技术人才开发的问题。我们现在进入这个时代,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大家生活各个方面的时代。IT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比几年前英语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将会做一项基础工作。目前来讲,这方面的缺口非常大,我愿意利用今天这个时间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教育,一方面从企业。
费维军: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次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因为我是从企业当中来的,从我这几年做人力资源切身的体会来看,确确实实IT人才短缺跟企业的需求有共同矛盾的地方。这里面出现一个问题,实际我是从人力资源部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部最大的工作就是怎样发现人、培养人,如何发展人,我们企业对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何看待一个人,我们认为一个人他以后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得有专业技能,第二,人力关系。我们现在在企业里面做一项课题也好,做一项工作也好,更多是很多人在一起团结一致,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做出来,这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还有一方面能力,实际在我们企业内部一直谈三心,是不是有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这里面摆在第一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专业,比如有做财务的,有做市场营销的,我们企业有很多做研发的。这方面的能力如何去培养,在企业里面我们也面临这样一个困惑,一个难题。这方面人才怎么样培养,也希望跟大家就这个问题多交流。
杨德顺: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块儿来交流IT人才开发问题。我想讲这个问题可以从我自己的背景讲起。我79年在清华上计算机,91年开始在北大方正工作,一直到99年底我一直都是做IT开发,实际就是做软件开发。但是99年底我做了公司软件开发人员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IT人才?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后面才可以谈怎么培养人才。作为方正这样一个软件企业,具体来说需要三类人才,一类是熟练的程序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软件蓝领工人,他掌握一两种软件开发工具,同时又掌握很好的编程程序,这些人是属于熟练的工人。第二个层次的人就是IT技术专家,这些人对数据库,对网络,对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了解,他们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设计软件硬件系统的体系架构。第三类人也是我们最需要的人,懂技术,同时又知道怎么用IT技术帮助其它企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制造用户满意的产品,为社会服务的这种人是我们最缺乏的人。他对用户的需求,对市场非常敏感,知道如何利用技术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效益。第三类人才是非常非常难培养的,也是我们最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IT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企业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单独靠高等院校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就现在的职业培训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把三者结合起来。比如说在企业里面所做的培训,更多是专题性的,对于研发方面的专题技术进行研讨,然后把很多的技巧教给你。这个很明显,跟企业是有很明显的企业特征,别的企业不会有。还有企业的工作规范,还有教他的是一种职业精神。这些东西在大学里面不是非常好培养的,职业教育本身又为这些人力资源市场上求职者和需要职业生涯方面有更高方面的人提供在职教育的机会。要解决好IT人才开发问题,应该是社会各界包括高等院校,包括培训机构,再包括公司本身来进行人才的开发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天非常想跟大家交流,听听我们在座各位有什么高见,我们会在企业实施过程中采用。
杜佩林:
今天很高兴有这么多业界同仁来研讨,参加的专家有高等院校的IT教授,有行业组织的人才培养专家,还有IT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总经理总监。万博是一个IT企业来提供培训服务的,我们在这方面,同国内外有比较多的交流和相当多的学习。这方面体会蛮深的,也特别迫切希望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还有专业媒体、高等院校和IT行业的和非IT行业的IT人才的用人单位广泛交流。
目前从国内外市场来看,IT人才缺乏,成为全球的呼声,国内一点儿不例外,呼声很大。实际上IT人才可以大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技术人才,咱们在座的吉通、神州数码,还有北大方正,他们需要比较多的是IT专业技术人才,我们这次非IT行业的企业也大量需要IT人才,这种IT人才是应用技术人才。比如说其它行业,很多人Office不会用,应用型人才需求面更加广泛。这方面有很多看法,以后的论谈建议请一些,比如像首钢、武矿,非IT行业他们的人力资源部,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今天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探讨,希望能够通过行业业界各种各样的单位共同努力,能够充分满足国内市场、国内社会对IT人才强烈的需求。在IT领域里面很多业务处于供大于求,但是在IT人才培养这个领域还处在供求关系是需求非常大,供应不足的状态。
主持人:
有几个数据,目前全国有两千万台电脑,如果每年培养7.5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7.5万人用两千万台电脑,需要20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使用者。听了几位专家的讲话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望梅止渴,看到梅子就止住了渴,很多来的业界朋友希望通过我们专家的发言和讨论能够找出一个模式,找出一种规律来,找到一个出路来。但是现在这个谈话望到了梅,忘了止,可能有些专题发言。
听了专家的讲话之后,IT产业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包括IT界对人才大密度量需求的增长,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吴先生是不是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从IT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下现在和未来IT人才专业方向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吴建平:
现在谈这个课题好像有点儿不切事宜,美国的股票跌得厉害,中国网站跌荡,我是搞网络不是搞网站的,可能网站和网络这两个词很多媒体不是弄得清楚。我本人搞网络,我对IT产业绝对是充满了信心。讲到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怎么样?我讲讲IT业本身的发展,就知道有什么需求关系。IT技术现在越来越用网络来凝聚,围绕网络来发展IT技术,或者整个从IT角度来看网络技术。技术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
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最近老谈宽带网,宽带到底为什么是宽带,为什么有可能宽带?宽带网以后能够给我们的IT技术带来什么变化?网络的传输最根本取决于传输的介质,以前我们是各种各样的传输介质都用,现在比较时髦的是光的传输。统计每三到六个月,这个速度就翻一倍。尤其是最近几年,以前我们在一对光纤上传输数据基本上用一个固定波长,就可以传输数据了,技术从2.5G,每秒钟10G的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现在在实验室里,已经在搞每秒钟40G速率的传输,一个光纤上。这几年又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WDM技术,人们发现用固定波长在一地传输可以传输,但是速度再提高比较困难。人们发明了新的技术,在一个光纤上可以用不同的波长同时传输数据,而且每一个波长都可以达到2.5G、10G。这样把单位光纤的传输速率的容量一下子变到多少倍以上,平均下来三到六个月翻一番。现在基本上最新的技术在实验室里,几百个波长,这在实验室里面成功了。最新的产品化已经是160波长乘10G。这是一方面。从用户对网络的需求上,人们使用网络最后落实到带宽,人们的需求也是在3到6个月翻一倍,不是说网络用不了那么多,大家浏览浏览就可以了,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是无直径的,今天是读E—MAIL,明天看WAP,再后天看转播,再后天看DVD的转播。现在统计也是三到六个月翻一番。中间怎么把带宽变成用户的需求?用户怎么能够使用?这里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带宽要进行传输,加上路由器各种各样的设备要处理,把带宽提给用户。我们知道里面有的是微电子技术,这里面根据摩尔定律每16个月翻一番,这里面不光微电子还要照光纤的速度往下发展,真正对它的要求是加速加速再加速,根本不能满足带宽和用户的需求,怎么18个月翻一番的芯片组成大的网络系统达到三到六个月翻一番,这里面需要大量的软件硬件的开发工作去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大家已经看到了。未来网络上的需求已经是非常巨大了。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有一个讲座,请美国华人科学家他们讲对IP网的认识。IP网我们知道用的协议最主要的是IPV4协议,这已经有20年的历史。到现在IPV4的协议大家讨论它不能够适应现代网络的发展。刚才我说的网络带宽IPV4里面有些协议是不适合的,怎么把IPV4的协议变成一个新的IPV6,这里面最大一个问题是把它的地址空间给扩展了,代码的长度地址空间拓展了4倍,这里面带来巨大的问题。现在IP地址,国际有一个地址域名分配委员会,我们知道全球的IPV4地址分配已经分配了70%,已经分配完毕了。建得越晚的国家,拿到的地址越少,我们国家加起来不到40个B,有5、6万个地址。一个大学大概是156个B,地址的不平衡你不可能从人家那里抢回来。现在用户的需求非常大,所有全球手机协会,我们地址委员会申请地址,为每个手机申请IP地址。手机的用户比互联网多得多。另外电视厂商为每个电视机申请IP地址,全球地址根本不够,现在IP地址绝对不够。人们要把网络从IPV4变成IPV6。我前两天接到一个电话,上海有个人打电话说他们研究出来IPV9,我听了很惊讶,什么是IPV9,不懂。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在搞什么对象。IPV4到IPV6简单的变迁我估计会酝酿下一次IT高潮。现在所有的支持互联网设备里面,用的都是IPV4的协议,如果改成IPV6,所有的硬件软件几乎都要换。人们估计从IPV4改到IPV6,整个投资要上万亿美金,真是有可能是下一次IT的高潮。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IT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永远不够。从技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IT空间太大。这些技术所有的成功全部取决于人才,而且是高质量的人才。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直接使用的人才?这个技术变化太快。我们搞IT技术的人知道,大于我们的知识更新五到六年翻一番,你不上学,在工作岗位要五到六年翻一番。大学里面教科书的变化,大纲的变化不可能超过社会的变化。大学里面是基础性的,是教学生方法的,是教学生基本技能,而不是教学生真正具体的马上拿来能够开发的东西。
刚才刘教授说C++的问题,清华新进校的学生都在学这个,这个是很基础的,可能只能解决一般的软件开发。真正的大型软件的开发不是学C++就可以解决了,一定要学习很多软件知识要学。大学永远是做毛坯的工作,我们希望IT界的企业,IT界的认证机构能够做大量从毛坯到企业人才的培训,大学永远不会变得快,如果大学变得快的话就和社会一样,所以不要大学了。
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在座的媒体不要被纳斯达克的股票下降所迷惑,不要被网站动荡所迷惑,网站不代表网络界,不代表IT界,我们大学要为这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仅仅是力所能及,仅仅是毛坯的培养。
主持人:
吴教授的观点非常有意思,IT技术的发展由于人类的惰性造成的,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缺少这样的人才需要大量培养,培养的前提是怎么认证他可能要下一步来讨论。企业在选择IT人才的时候会不会制定一个标准?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沈英俊:
我们单位是电信运营商,我们选择应用人才同两个角度,一个从大学里来,我们更加看中他的应用能力,从大学校园直接出来的人,我们非常承认他大学里面受到的教育,我们认为大学对他的培养比我们更广泛,我们需要寻找应用性比较强,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融会贯通,产生想法的毕业生。在网络时代来讲,知识更新非常快,三到六个月更新一轮,如果一个人即使你学完了以后,你的更新能力比较差,你很难跟上企业的需要。对于从社会招聘人员,我们更加看中他两方面,一方面基础教育。以前所谓的我懂电脑,就是我会敲五笔字型的感觉。现在是我对电脑比较熟悉像操作Windows、Word这些工具,真正换一样东西让他自己学习的话,他会觉得得需要去培训,基础性没有完全普及到这种程度。这一块来讲,我们比较看中他的基础和现实的状态.你目前掌握的技能跟我公司的需要有什么结合点,你潜在的素质是什么,我们也比较看中。总而言之,一个是知识基础,一个是他的技术,知识基础包括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大学培养的是思维方法,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看中。
费维军:
实际上选人确实是比较难的问题,特别是IT能力这方面比较困难,我们现在用的方法,除了面试之外还有一个考试。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他的技能确实很难考到。另外我们特别注重一个人的学习,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你不注重自我学习,不注重自我知识的更新,那么你可能过一两年就会落伍了。
杨德顺:
我基本上跟前面两位说的差不多,作为方正来说,软件人才喜欢直接从大学招聘。我们很少从社会上直接招在其它公司里面做软件开发的或者做管理的,很少。我们从大学里面招博士、硕士、本科,这些人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们看中的是他的基本素质。在IT知识和技能方面,只要他掌握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其它方面主要强调的和衡量的几点,一个是事业心,做软件开发或者其它方面的工作,他必须热爱这个产品,热爱这个工作。再有开放的心态,必须能够接受新事物,不会说认为什么东西是不可变的,什么对象都是可变的,再一个就是学习能力。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里面有一条,非常强调对技术快速理解,同时通过这些理解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再一个是团队意识,对于任何一个IT从业人员来说,很少有单打独斗做出来很大成绩,必须有非常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企业里面对软件开发人员,有一套职位体系,比如说有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测试经理、软件设计师,还有系统分析,相应的级别有十几个级别,每个级别相对来说比较清楚界定。我们每一年的3月9日都会做一次职位评估,对于每一个开发人员都做一次职位评估,同时为他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评价意见。总的来说,技术和非技术的因素各占一半。
主持人:
三个企业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不同点。在其它行业当中有一些证书,比如厨师有一级、二级的认证证书,咱们的IT界也有,企业看中这个吗?
杨德顺:
在方正技术研究院,做软件开发的人员我们不是特别看中学历,也许我跟我们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再一个我们不是非常看中这些证明。不看中学历并不是说高学理的一定水平低,而是说很多人虽然学历高,但是不适合于从事我们所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再一个,证书。真正做软件开发的人很少去考这种证书,他在一个企业里面做软件开发很少考这个证书。
费维军:
我们在用人方面有一个观念,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业绩。看一个人的能力很难,实际上刚才谈到的认证,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认证和学历不太一样,我说的学历仅仅说你在学校学了一些技术,但是认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技能的证明。我觉得应该说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更看中的是技能。从我们企业内部招聘来看,也是很少。这个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我们现在觉得市场上一个是不规范,比较少。另外一个,现在有些认证我们也搞不清是什么认证,我们企业现在看中CICSO的认证。ORALE的认证也很厉害,但是有些也是基于理论知识方面的认证,我个人觉得意义不是很大。
沈英俊:
我们企业是电信运营商,运用许多开发成果。在招聘的时候,对技能认证注意得比较少。现在在我们脑子里面关于这些方面的品牌意识现在还没有,没有说什么什么认证完了以后,这个人的技能一定达到什么层次,我感觉不出它的层次来。刚才讲的CICSO,它是我们的战略伙伴,我们很多设备是CICSO,我们招聘的时候,更多是看这个人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能做的这些事,你擅长做的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可以看出你的基本水平,再看你的工作经验。如果做了十年二十年做到这个程度,我们会有一个鉴别。我们看中这个人的基本素质,你是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来的。我们比较相信大学的教育带来的技术,这些人进入大学,首先就是学这个专业。
主持人:
认证的市场不规范,没有大品牌。如果有这么一个大品牌了,有非常规范的认证市场,是不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导部门,就会觉得轻松一些,最起码还有一个硬性条件,是不是会觉得轻松一点儿?
沈英俊:
应该是的,比如这个人获得英语四级、六级能够看出他的水平,但是不意味着它能够可以做口译,口译能力有多强,你抱着字典,用上金山词霸2000,能够翻译出一篇文章,看懂书。你起码知道这个人目前来讲,网络的一些技术和电脑技术基本技能,包括自学的技能,如果学完五笔字型以后,改成Windows以后还要上学习班,这就不是我们想象的达到的技术水平。
主持人:
现在大学生毕业需要有律师证、会计证、四六级证书,咱们今天有这方面的专家。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这个认证?这个认证到底有没有作用?到底作用有多大?
郭阳道:
这次在美国参加ISDD的会里面有一些展览,包括学习的供应商,还有很多属于评测的。刚才三位提到我看到评测当然是以前就有。这次在评测里面来讲,我看到关于IT人才这方面除了认证之外,现在有几个刚好是综合的,有五个是以前在人力资源上面很少去在招聘的时候考核的。现在通过网上来大批筛选简历,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应变能力,一个是团队的EQ,一个是创造能力,一个是对行业或者公司所从事的热诚。除了热诚是每个公司每个行业必须自己发展的方式,其它的四个有新的评测,而且都是线上评测,这个人来了上这个网,评测完了以后给你一个报告,而且这个报告也是回到刚才我讲的,为什么IT人才是全球范围内竞争。他给你的报告不光是这个人的评测,可能上他这个网上万人做过评测,他告诉你这个评测出来,在应变能力来讲百分比是多少。很多HR里面讲,我们招聘一流的人才他会让你定义什么叫一流的人才。我要的是在百分比里面前10%的,他会告诉你这个人评测完了以后,在排名里面是多少。如果这个公司要发一流的薪水招一流的人才,现在统计上面告诉你经过这个评测,这个人是属于哪一个部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认证的部分来讲,杜先生他们更专业,我看到了除了认证之外其它的资格,人力资源在招聘的时候传统注重投入部分,看学历等等,这只代表他有这么一个资格,但是公司要看的是投资报酬率,要看产出部分。你有哪些指标在招聘这个人的时候,能够帮助你去预测这个人在产出上面可能性比较高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看到是在这个部分,这是从评测的角度。从投入跟产出之间很重要的是企业里面所提供的作业流程,你的环境,还有你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个部分来讲,不管是培训或者是学习可以发展。
举我们最近阶段接到两个客户,他们涉及到开发软件的部分,我们做他们培训的需求分析时候发现,我们做360度分析需求,会面谈主管或者老板,希望培训完的人之后会是什么,他现在的差距在哪里。主管常常跟我们讲,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市场部门把客户的需求,市场部门讲客户需要什么,客户需要怎么转化到开发上面。刚才杨德顺提到,开发人好象讲的是开发语言,就像说讲英文和讲中文一样。中间怎么做一个转换?这个转换很头痛,我们现在通过培训把市场人员将客户的需求,对开发的人来讲,按照规格可以写程式等等做出来。这中间的转换怎么进行?这是一个观点。当我们问到负责开发的软件工程师,他们说客户的需要我们晓得,但是我们在开发流程上面怎么样有效做转换?他关心的是这两个部分。这两个之间真的有很大的差距。公司里面真正缺的是PA人才,这个人得角色是扮演这两个中间的桥梁部分。现在大部分企业尤其在国内我们看到,最缺少是能够去做这两方面能够转换的部分,我们也看到在国内有很多国外的客户都是通过一个转间人,来找中国的软件公司去写软件。可以看到中国软件公司写出来的软件,跟中间人最后卖给那个公司的钱,实际上就像一个耐克的鞋在中国要五块钱在美国卖30块钱美金,其中有25块钱都是中间人赚的。为什么中间人赚那么多?他们懂得把需求转换成开发进行。现在中国IT最缺的人,除了通过训练认证等等之类,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因为企业要产生商业价值,怎么样让它变成商业转换的人才,这是全球都缺乏的部分,这也是我们做专案管理,为什么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国内我们已经看到,甚至于有些在推专案管理的课程时都说这个比MBA都值钱的课程,因为它产生结果。MBA教你战略性的部分,还要通过大的组织。专案管理通过一个专案就可以评估效益。
另外,不管你从学校里面人才进来之后,刚才吴博士提到,学校只负责毛坯,毛坯之后也要经过加工才能够真正变成企业去运用。所以在企业里面,人力资源,现在把人分成三个境界,学校新出来的新招进来的,我们统统叫做人才,这个人才是带一个木头的,象孔老父子将的,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变成一个好的材料。毛坯里面也分质量上面的差别,如果好的毛坯再加以雕琢,它会产生高的附加价值。如果本身就是一个朽木,你要化腐朽为神器,是比较困难的,除非你是变魔术。如果你有办法做到这一步,评测可以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很多公司会出现一些加速成长的方案,使他把木头拿掉变成人才。但是人才能够做事,对于公司来讲还没有产生贡献,刚才讲专案管理PA这个人出来,他是在人才前面加上一个贝字,对公司的底线能够产生贡献的,企业里面真正要的是这三类,环球范围之内需求最高或者是争夺最激烈的,人才也要分清楚,不是每个人才都在抢,是第三类人才,能够带钱来的人才。这是全球都在讲的部分,是你可以自己开价的部分。
IT人员加速成长方面通常包括三个核心课程,一个是团队,因为从学校到企业里面作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团队里面。所以团队里面怎么样,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可信互相有训练,目标一致,大家能够针对目标把自己不同所具备的技能做一个有效组合,变成高效团队,所以做EQ方面的团队建设。这个时间做活动,还是转型,在企业里经营是持续不断,所有都会跟着上来,你要学会团队协作里的工作平台。怎么样做团队里做协作,现在协作,像开发,时间认证就是关键,现在有很多全球性的开发,在全世界变成24小时在做开发,但是24小时做开发,不代表像生产线三班倒,它实际上美国有一个开发团队,亚洲有一个开发团队,欧洲一个,所以美国下班的时候,把开发的成果放在协作网,这天上班接上去,就持续开发下去。
第二个培训除了前面讲的,这是面对面互动的团队,就是虚拟团队。因为不是面对面,通过协作平台,通过互联网,你怎么样能够做到一个团队开发的部分。
第三核心的课程,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不是讲个人的时间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你能省时间是你自己的时间。如果作为一个团队,一个人浪费时间,是浪费整个团队的时间,费用从组织的成本来讲大多了。做IT的团队里面的时间,怎么样去运用你有效的团队里的成员,实际上他们所进行的工作,随时开发,随时放上协作平台,其他相关的部门,随时都可以看到你的进步,包括在市场部门,采购部门,其他的这些资源部门,都可以看到你开发的进度怎么样。所以他是团队上面时间怎么来进行。因为做虚拟团队,还可以讲一个非常特别的。刚才讲到每个地区,过去是用格林威治做标准,每个地区都有时间,你随时可以上网,我讲的时间跟你讲的时间可能是不同。有一次要去看CRM客户管理的,我上他的网,他会说你约定一个时间在网上做工作。我看了时间,他给我两个选择,一个是日本的时间,一个是新加坡的时间,就没有给中国的时间。所以我在想,这两个时间的该都差一个小时,没有关系,结果等我约定的时间,这个虚拟教师没有别人,都有我一个人,后来我发现我自己选的时间跟他的时差是不同,所以现在发现有一个标准,E—time,将来不管在ICQ,跟人家月,我跟人家讲话开会的时间,可能将来格林威治的时间都会改称用E—time来取代,过去讲时间管理都是传统时间,怎么省约会的时间,怎么去做你可控制不可控制,按照目标顺序。IT整个观念,因为IT是用速度来计算这个时间,像刚才吴博士讲的,速度的变化,中国的老话,天涯若比邻,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因为速度的替代打破了。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后面那句话,海内存知己,现在面对面的人在心里,可能坐在我旁边根本不认识,在网上谈心可以谈得很愉快。你经常在上班看见的人,可能还不如跟在一个网上交往的人谈得愉快。
新的科技带来的机会,包括人才的招聘、选择,这些都涉及到改变,必须要重新再来学习,才会讲学习是变成21世纪唯一持有的竞争力。
韩光耀:
我个人认为IT认证非常重要,IT业发展很快,但是现在缺口很大,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作为应用型的人才,从能力认知来讲,各单位有各自己判断的方法。但是有很多情况使用以后,使用以前包括以前经历他所做的成就,取得的成效,我们过去的职称制度制涵盖不了,我们现在IT是低年龄高技术的行业,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跟国际接轨,有相互认证的问题,互相承认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突出的课题。作为人才市场的流动来讲,有通行的质量标准,现在各个单位自己在设置自己的点,自己按照自己理解的语言,固然有从实际出发的,但是缺乏规范化,缺乏统一认证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带来很多的不方便。
主持人:
郭先生也讲了,韩先社也讲了,韩先生讲各单位有各单位的原则。郭先生讲,时间可能变成全世界统一的时间,这种认证也会有统一的前提。我们还想了解一下,现在IT职业培训的现状在国内是什么样?
刘瑞挺:
从认证的角度来看,我谈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教育部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共有四级,一级最低,四级最高。当然对于今天,我们在座的这几个大人才组部,等级考试的确算不了什么,绝对不可能说吉通会认为通过四级我一定要你,给你多少工资,这个是不会的。但是我愿意从这么一个角度谈一下,等级考试在去年全国参加考试有142万人,而通过考试取得某一种证书的一共有45万人,就是30个省市,都有考点,考点有1002名,上百万人参加考试,这本身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看来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从94年开始,我一直在帮助教育部考试中心来做等级考试的工作,我每年都参与这个事,而且我去过一些地方的考点,在考试的时候,巡视一下,比如去西安,几个大学都转了一下,考场的秩序非常好,考试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今年我又去长春,检查了6、7个考场,也非常好,像吉林大学考场非常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在客观上培养了一些人才,尽管这些人才他的层次还比较低,但是,他在一些乡镇企业,比如小的一些企业,他说我通过二级了,人家就要,所以我觉得他在客观上,起着一种还是可以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他有上机考试,那么多人,他要上机完成要求的题目,这样起码就会用机器了,会做一些工作。
主持人:
不同的市场需求应该培养不同的人才。咱们刚才谈到认证,谁能告诉我,认证到底跟等级考试,包括跟高校的培养,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有什么不同,认证到底是一个什么过程?
刘瑞挺:
认证更侧重于职业,职业上的需求。比如我们国家,我听说劳动人事部最近制定了咱们全国最高从国家主席,最下到某一种工人,定了1863个工种。当然对于这些职业,每个还要设定规范,到底他会干什么。所以我觉得加强职业培训,的确对咱们国家,特别对咱们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住在院里有一片草地,这两天工人给剪草,剪出来的草乱七八糟,这砍一块儿,那砍一块儿,你从楼上看草坪很乱。可是国外的草坪大家看了都有印象,他剪出来很齐也很好看,即使是剪草工,可能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很多很好的生产线,但是装配出来的东西就是有问题,可能和最基本的职业培训有关系。咱们不重视,咱们的教育只重视学习教育,而不注重职业培训。
杜佩林:
有几种,一种是政府机构组织的,还有一种是专业组织的,还有从职业培训的厂家来做。不管哪一种,都有社会认可的问题。就是拿证书的人能不能干这个活,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应用技术,综合能力培训的。现在认证在IT方面很多。
主持人:
现在国内没有认可的品牌,很多都在办。
杜佩林:
不仅没有品牌,就像刚才韩教授讲,计算机等级证书,这个能干什么,IT行业要细分多了,网管员,程序员很多,不细分,拿来一个等级,不知道他能干什么。计算机等级更多应用人才,不是专业技术人才。一个非IT产业,比如一个县企业,有1000人,他需要一个计算机等级的人,这个对他就有用。所以这个一定要细分,横向也要细分,纵向也要细分。在国外,每个证书后面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学习了什么,通过什么,具有什么能力,能干什么工作,这个有很大工作要做,市场呼唤好的细分的品牌的职业认证品牌。学历这块只是有一个基础的教育,就是毛坯性的,毛坯要加工,就是职业认证了。
主持人:
从毛坯到一个专业的人才,这个才不带木字百,也不带贝字边,我不知道在你们企业当中,三位来自人力资源部,有没有你们承认的品牌,比如有一些认证证书,你们认的?
杜佩林:
专业技术方面,应用这块我们企业不太需要。
杨德顺:
比如ORACLE的认证,还有IBM的认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主持人:
像他们考试认证培训费都非常贵,国外那种体系,体制,出来的东西,包括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地到国内企业,适合吗?
杨德顺:
这些认证更多是技术方面,涉及到管理面比较少。
韩光耀:
据我所至,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筛选,学历加经历。
杜佩林:
认证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咱们国家还不行。在国内目前也就100、200年,而这些人都看作是宝贝,可以随便跳槽。CICSO认证是基于CICSO产品认证的,认证还有很多种,有系统的认证,我不管什么产品,比如网管员,初级中级高级,这种认证往往不是产品,他往往在认证里面,既然要懂CICSO的东西,又要懂其他的东西,现在目前国内市场认证,往往是IT厂家基于他们自己产品的专业技术认证。
主持人:
有人说你对企业是国产品牌的IT职业培训认证机构,而且人家说你就是全国第一家,你自己是不是这么看?
杜佩琳:
清华万博靠清华大学人才的资源,再加上跟政府交往比较多,另外我们又是接近市场的企业。目前对市场需求很大,在国内企业里面,有实力的企业。
主持人:
刚才说到清华万博做这个事情,清华万博的认证有什么特色?
杜佩琳:
我们开发认证时间也不长,现在还没有形成社会品牌,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对我们自己企业的成长肯定有帮助,另外一个整个中国IT市场在人才需求方面,国内很多IT企业,特别是有IT职业培训能力的企业共同来做,这个事情一个企业做不了,一定跟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社会各界,以及有这方面能力,在这方面发展有需求的。
在这里给介绍我们在这里面研究开发和进行这方面培训认证和就业方面服务的一些看法和一些体会。一个国内外大概的状况,可以这么说,现在在IT人才培养,IT人才服务方面,国内跟国外差距很大。国内有这么几种,一种是政府机构组织的,还有一种是民间的小的培训机构做的。现在目前人才综合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国内从事IT人才培养的单位,他们整体的能力非常薄弱。我相信这两年,国内会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到这个领域来。在国外有很多很有名的企业专门进行IT人才的培养,比如CIW、新加坡、英华美很多非常出色的,在这方面是这么一个状况。如果这么讲,到底从事这些业务发展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的企业,他们要干什么,这是要给大家交流和介绍的。
现在国内非常需要独立的专业的IT培训商,面向各种和企业来提供IT的人才培训服务,一般个人需求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个人技能的提高,还有个人的认证,希望有企业或者机构帮助我确认我的能力,向他们证明我的能力。有一种,一个是提高自己的水平,一个希望拿到权威认证。企业这块有两种需求,一个是项目建设,这个需求很大,他要搞一个项目,项目需要有人给弄。现在我们做的培训大多数都是这种需求。企业另外一个需求也上来了,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现在目前有很多企业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设计他们里面的IT人才培养计划,要帮着他们组织培训,组织上岗认证,然后组织职位评估。实际上来讲,这个企业不一定是IT企业,刚才讲了,咱们缺少传统的非IT企业讲出他们的体会,他们一定是倒苦水。IT企业培训培训服务,认证服务,和就业服务三各环,从个人来讲,要学习,然后要参加认证,获得证书以后要求职,从企业来讲组织自己的员工来去学习,对自己学习的结构进行评测,然后安排他们的这是评职。三个支点的循环,培训、认证、评职,这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方面需要很多企业参与这方面的发展。现在国内特别需要我们叫IT培训服务商,有人叫TSP,应该是专业水平,独立的,主要业务放在培训的业务上。其实由他们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全面的IT领域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讲,特别需要,大多数企业跟我们谈这方面的合作,都要要求设计圈套方案,研究我的需求,怎么帮我培养。事实上从培训整个方案来讲,大体上分为两类四种,一类叫应用普及类的基础培训,第二种就是短期培训,这两种往往是应用人才需要的。还有专业类,产品培训和系统培训。像产品培训MP、CICSO这一类的培训,还有像HP、北电等,这都是产品进行培训。专业类还有一种培训叫系统培训,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这类往往不是基于网络产品,而是基于系统技术。
咱们在座这些单位要组织几个培训班都难及如果你能够在产业高度上能够提供全套实现一个培训体系,这个门槛相当高,对企业要求相当高,不论从他的管理层面,应用层面,技术层面,服务层面很多,基本上这几大问题来解决。你能不能有覆盖全国的教学设施,能不能有丰富,覆盖IT领域的可见,能不能有非常完善的运营合理的,能够覆盖全国规模的教务管理体系,能不能有完善的让学院充分满意的学院服务体系。对于专门从事服务培训的企业,必须在这些大的方面有很大的投入,我们现在在这方面有几千万的投入。
应该说,我们也在发展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培养壮大,我们现在在这方面有很多东西。但是要满足市场需求,万博公司要做的事情也很大,也需要业界同行一块儿做,还有跟政府的充分合作。我刚才简单说这些,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概念,要深入介绍今天的场合都不允许。相当说这个活动也能够呼唤业绩,包括政府结构,媒体还有IT各个企业、厂家,服务集成商能够在这方面广泛合作,能够向社会市场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
我们在台上听研讨的时候,台下有一些朋友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举手跟台上的专家进行交流。
提问:
刚才吴教授讲,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还都是毛坯,他希望我们大学培养人才毕业以后马上能够投入到生产之中,但是无论怎样来努力,学校毕竟跟不上市场和技术发展,所以培养的学生还都是毛坯,刚才北大方正的杨老师也提,人才资源培养这块,不能能靠单个企业、或者学校能够完成,今天我们讲应该能够开发出一个方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才的开发方案。
我来自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这个学院去年由东软集团东大阿尔派和东北大学联合兴办的计算机联合学府,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这个学校是按照企业化运作的大学,是单学科多层次培养计算机人才,目前在校生接近2000人。我提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我想请吴教授或者其他各位老师能够提一个意见,因为人才培养不是单独由学校来完成。我们这个学校学生入学以后,每年有为期4个月在企业的实践,学生变成组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编成一个组,跟随到东软下述的子公司,东大阿尔派,东软诺基亚IT企业跟随项目管理者地参与项目开发中去,这样保证人才4个月的实习,4年的学习等于在企业实习了两年,而且始终接触是最前沿的技术,而且能够把学校的理论学习合适及学习结合起来。我的问题对咱们目前高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有没有其他的意见或者借鉴。因为我了解我们大学计算机培养方面,关于学生的适用性,据我了解2000清华大学有1500门教材,1500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种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大方向,能不能提一些意见建议或者说能不能有一些更好的信息提供给我们。
吴建平:
我先谈两点意见,刚才我并不是否定学校毛坯,毛坯有毛坯的好处,毛坯做得好,可以雕塑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你已经成型,可能就不好雕了。我不是否定毛坯,我强调人才是多层次,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说从基础上,应该我们在学校培养人才,硕士生、博士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向博士生,国家培养要求说得很清楚,在本领域里有必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和其他不同的。硕士生就不一样,硕士生在学校里面,每次硕士生答辩,他可以独立从事技术工作,本科生更有浅,是有层次,这个层次国内国外都存在。我们国内人才的奇缺,不是奇缺某一个层次,实际上整体上都奇缺。
第二个观点,对你刚才说东软模式,并不是动软在办,青花也在办,我们在办计算机应用学院,你可以在这里拿第二个学位,招的都不是清华门槛的学生,是招外面大学毕业以后,本科都有学士学位,在清华再学第二个学位,这个层次的人才,社会上急迫需要。说穿了和本科生培养人才还是不一样,它是应用型人才,他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人才。你让他做基础性的研究,就做不了。我觉得培养人才有他巨大的空间,但是不能代替IT界所有的层次。
杜佩林:
实际上培训和学位教育是不一样的,从IT行业特别来讲,技术更新特别快,在大学里面,刚才吴教授也讲了,可能大学变得很快,IT行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体系的培养,职业培训是这样的。我所知道IT行业的证书,一般一到两年就失效了。像CICSO,INTEL证书一般就是一年,一年以后就没效。IT行业职业培训,职业认证更重要。如果咱们搞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还是不太一样的,职业培训和认证对IT行业尤其重要。
主持人:
要两条腿,一边由吴老师提供毛坯,一边有认证,在职业上技术要提高。
提问:
我今天从香港赶过来,刚才听到各位来宾讲话,很多都不太赞同国外厂家做出来的认证培训证书。比如几个大的产业,北大方正、联想,他们都觉得招人的时候,国外的证书,比如CICSO他们都不太看中,所以我想如果在这方面,所有大的企业,他们都不看中这一点,在中国大陆,很多公司不会再投入,开发人才培训。另外我想讨论一下,香港跟韩国、台湾,他们很重视培训方面,每一个学校跟政府跟不同的厂家配合,开发他们的教育系统。举例在香港,现在从小学学网络怎么建筑一个网络,做动态的网站,从小学已经开始,我不知道在中国大陆是什么样的状况。另外在韩国,除了学校以外,政府推广到每一个家庭妇女,她们都要上网,怎么去开发网站,这些都是通过政府跟民办,跟政府两边一起来配合,来推动IT开发的。所以说很多情况,单独我们靠公司这边来投入是不够的,还得要工厂自己投入开发培训的认证,还有跟工厂去合作。再一个他们不看中国外的培训认证,现在在国外,比如数据库有几个工厂,如果他们不学这几个工厂的数据库,已经没有其他的证书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力到什么状况。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应该怎么去推动整个中国大陆的IT教育。刚才所有的来宾都说怎么去教,他们都是高端的人才。大学毕业很多时候他们都不知道市场上到底需求什么东西,他技术很懂,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接手很大的项目。
主持人:
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些大企业,不太认可国外一些东西,然后国内自己搞的在哪儿?
第二个问题,今天谈的都是非常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那么普及人才的培养是什么?
杜佩琳:
刚才可能有误解,我看IT圈子里的企业很重视大企业的认证,像CICSO的CCIE认证这是很抢手的,而这种人非常贵,这个可能多少有一点误解。而且这种人不仅在国内,还跑到国外,中国培养的CCIE有相当比例跑到北美了。
沈英俊:
刚才谈的是比较针对窄的面,比如谈的面宽,首先要看IT是信息技术,它的领域非常宽。在以前一谈到IT,就想到计算机,或者想到五笔字型。现在IT用语在信息技术,在生活各个角落,从通信,从最初期计算机使用上等等一系列应用,都是比较广泛的。解决这些应用人才,还有技术人才的途径,我理解为,一个是通过教育,一个是通过培训。既然你要搞培训,教育大家都很清楚,目前教育这方面提供人才素养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特别希望和建议国家能扩大这方面的教学规模。因为时代需求在这儿。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个培训?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搞培训,大家都很清楚,首先搞一个培训基于数据调查,搞培训核心不真正是数据调查,是基于对企业的诊断。
基于对企业的诊断,我们在什么阶段搞什么的培训。对IT应用人才,大家讨论有一点我比较认同,你必须得细分。实际上是培养一种技能,完全叫做能力还不好去拿认证来衡量。我培训完以后,我培训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不像系统教育,培训完这个我可以会用WORD,我知道路由器怎么用,一个是一个。在招聘的时候我们看,你已经经过哪些基本的东西。对于培训的理解,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市场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若干用户和潜在的用户。培训用户有个体的,也有单位的,这样来讲,他们这些需求目前大家深切感到,我们目前提供的培训,你不能想一下子全覆盖了,你必须彻底细分,细分非常细,我用一个星期完成一个培训,完成一个认证。比如刚才前面讲到乡镇企业,电脑你只要会操作电脑,会上网,这是最基本的,老板不一定会上网。可是像我们这个单位,每一个人进来都配一个电脑,这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我们要求的底线大学本科毕业基本上都受过这个教育。刚才谈的可能是高端的人才教育,这块从概念上,培训我认为,对于认证和培训,在目前刚起步,但是我觉得这是作为高校培养学校之外的很好的充分。就像以前的私有经济共有经济以外,就是你这个人已经掌握什么技能就知道了。比如我这个人会开大卡车,我就知道让你卡拖拉机没问题。
吴建平:
今天找IT行业的企业,都是IT里面开发最核心技术的企业,我们说的培训包括大企业的培训,ORACLE的培训,CICSO的培训,可能这都是他们最需要的。他们开发CICSO的人,怎么使用路由器,怎么路由器组网,我们是需要开发路由器及所以这不是一个层次,咱们应该找几个应用型的企业,可能就不会有这个结论。
杜佩琳:
IT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普遍需求的,IT人才需求已经不止是IT企业了,像非IT企业者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有机会多探讨。
主持人:
其实前半段主要是在谈个人的培训,好像现在引入到一个企业。刚才吴先生也谈到,杜先生也谈到,像你们做认证,企业有不同的企业,不仅是IT企业,还有其他的企业都需要做,你们可以帮人家做吗?
杜佩琳:
清华万博作为专业的独立的或者第三方的IT培训服务企业,在向全国的企业包括IT专业的企业,推IT全面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一整套东西,从种类上讲,基础课和使用课。还有一个专业类的产品课和系统课,是成套的。现在每个企业都不一样,企业不同的特点,发展的阶段都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叫这个叫解决方案,并不是我推这些课你选吧。目前我们公司有200种课,产品和系统的专业课在80%左右,有20%是属于应用普及的课。我们有教学设施,教务管理,培训教员,这是一个培训资源,然后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首先做需求调查,然后在我们的培训资源,培训综合能力上,帮助他们设计一套解决方案,往往实施周期大型企业比较长,组织培训往往是一年两年的。现在目前面向企业的需求,已经成为IT市场里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行业里面,能够有像清华万博的企业能够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培训的全套服务,同时希望政府和业界机构合作能够推出评测、认证的体系。同时希望像中华英才网、前程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北京计算机中心再出口上提供这种服务。现在我们在跟市场接触,我们感觉企业需要全套的IT解决方案,需求越来越强调。
提问:
我想问一下杜博士,现在培训和认证需求已经很旺盛。清华万博准备如何在IT行业里确立你培训和认证的权威性?
杜佩林:
这个其实是两个方面,这个问题非常好,有点深度的问题。培训认证和就业推荐服务,需要权威性的,包括培训现在政府机构、高等院校、IT厂家,IT集成商他们现在培训服务层次都是比较低的,像有的高等院校以某个专业组老师整一个班,目前培训也是需要品牌,认证也是需要品牌,认证更需要权威,就业需要有很多政府、行业的就业推荐服务。实际上怎么样来建立品牌,对于企业来讲,建立品牌有两个方面,一个社会相应的有关机构充分合作,创造品牌。第二,最最关键是什么,你这样的培训服务和认证服务,真正对客户,不管是企业客户,个人客户,有价值。你可以从一个品牌很快就烂掉,拿你证书的人不能解决问题,没有这个水平。要培养,首先培训和认证品牌是值钱,真正有这个水平,就要求有实力,这个企业层次要进来,而不是小的培训机构。第二,这种企业要做,一定要跟社会各界政府、行业组织充分合作,来为这个社会建立真正品牌有价值的,对客户有用的体系。
提问:
我想请教在座专家两个问题,一个是二级人才认证有没有通过网络平台,也就是远程教育实现的可能性。第二个问题,刚才有的专家提到整体的网络解决方案,这种认证有没有通过网络平台普及的更为广泛的可能性?
吴建平:
认证网络平台非常多,远程教育是互联网应用最重要的部分,包括下一步也是把它作为重要一部分。培训和认证本身,可以是教育的形式,我想在网络上没有问题。这里面最重要很多人关于实验,很多实验要经过认证,编程在网上做很困难。实际上网络随着带宽的增加,各种实验在网上照样可以开展。比如最早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其实在网都可以做,甚至看到互联网最新的应用,可以做人体的手术,医生在网这一端,病人在网这一端照样可以做。这样难做的东西都可以做,我们这个也可以做。包括ORCAL、微软的课程教育都在网上做。包括网络管理照样可以在网上做,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这是很大的市场,我希望清华万博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这也是一个新的方式。
杜佩林:
要实现的东西不止是一个学习,还有一个是实验环节,再一个是交流环节,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再一个是考试环节,还有考试后的就业推荐人才管理环节。我们在国外考察这个情况,这个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下子用网络全解决问题不太可能,而且现在很多学习、交流,还有消费的惯性。目前国内的客户,培训客户,培训学员,在利用互联网的自学能力是比较低的。现在目前的状况,基本上95%以上的IT培训,还是主要是面对面的。现在在美国也有这个问题,包括技术手段发展很不充分,再加上学员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行,首先在美国目前大概有15%左右,是利用网络,还有很多大学把它作为辅助的工具。目前短期内,能够作为主流的培训手段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从发展的过程来讲,还是可行的。
提问:
咱们清华万博专业的培训机构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切实的事情,这种专业的培训,具体收费处在什么水平?
杜佩林:
刚才我说的都是切实的事情,没有虚的。关于收费,我们有应用普及的课,也有专业的课,相差很大。像应用普及课,每个人日大概在100、200人民币培训,而专业在2000—3000块钱,应用普及面很广,培训的难度高度不是很高,每个学员日的学习价很低,老师的水平要求也不是很高。我们培养高级网络工程师,高级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这种培训一般收费都很高。大概每周上万,五天可能就上万。
吴建平:
今天这个会议很好,了解了很多关于人才开发的一些问题,要做几句话的总结也不太容易,但是我想说,IT的事业是巨大,IT人才的需求也是巨大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大学、培训机构、企业、政府,各个方面,携起手来,为IT人才的开发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我们国家IT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刘瑞挺:
说一句希望性的话,我觉得21世纪在IT领域里,可能非常需要的人才就获得是懂得商业的科技人员,或者懂得科技的商业人员。我希望把这样一个人才特别是在中国需要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把这样缺乏的人才更好地培训出来。
韩光耀:
IT业人才开发,对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衷心希望人才的产供销部门,共同研究,共同合作,共同迎接进入WTO的挑战。
沈英俊:
通过今天的探讨,使我们企业看到IT技术人才的来源将从主题的教育体系到培训部分,我希望IT应用这方面的技能,能像软件那样普及。
郭阳道:
中国很快就要入关,但是面对入关的挑战,其实IT产业早就如入关了,IT业放在全球竞争的环境里,最重要还是人才培育部分。我相信透过IT人才的发展,中国能够在入关,不管企业来讲,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入关就是要把全运会的水平提升到参加奥林匹克的水平,能够做到这个,就要透过IT的整体水平晋升,通过今天大家共同努力,让中国终于可以放在全球的舞台上来通过发挥。
费唯军:
今天是首届,是第一次,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也希望各个方面携起手来,共同为发展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杨德顺:
今天非常高兴,收获也大,因为至少可以和杜总合作。北大方正虽然作为专业的软件开发厂商,但是专业知识更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企业本身做这个事情,不是非常专业的,我觉得专业培训公司完全可以提供这个方案,进行知识更新。再一个对于非IT企业的培训,对我们也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情况,我们方正的系统到报社用户去了以后,他们不小心把电源踩掉,说系统不能用了,你必须来服务。全民族的整个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其实对中国国家市场有好处。这么多的计算机,真正把它用好了,真正把它用出效果来,这个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收获非常大。
杜佩林:
IT培训业务是清华万博公司的三项核心业务之一,这个业务有100个在做。今天这个会我本人也是头一次从这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不管是从企业发展业务来讲,还是从全水,全市场来讲,觉得责任担子都非常重,市场完善IT培训的产业体系,难度很大。非常想跟社会各界,兄弟企业,特别是在IT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共同携手,能够带动全国的IT人才开发培养的产业服务体系,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像江主席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主持人:
临结束之前,郭先生在会议当中讲了一段话,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悄然打响了,是一场技术人才之间的战争,当然也希望通过今天业界所有专业人士的努力,可以不使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落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