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底线在哪里? - 杂项收藏 - 神游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0 次) 时间:2001-06-26 09:23:41 来源:神游 (神游.) 转载

● 《联合早报》 关姹佳(北京)

  近来,一些论者针对中美关系的问题,对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顺便也对“绝不当头”和“有所作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韬光养晦”作为领导者保证国家能休养生息以积蓄国力、励精图治以富国强兵的一项策略,民众一定是能够理解的,但据笔者观察,民众对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等国际事务上的疑惑,并不是对“韬光养晦”策略本身的质疑,而主要是不清楚 “韬光养晦”策略的“底线”是什么。

避免军事摊牌的底线

  最近,随着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中央一级的官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评论中美关系的文章。但如果对这些文章仔细研读后会发现,文章中除了讲到了中美经贸关系如何如何重要、目前美国的反华言行不可能持续长久的观点外,并没有找到“韬光养晦”策略的底线是什么。倒是上海的一家地方刊物《新民周刊》,在5月底刊登了一篇《中美战争离我们多远?》的文章,文章在强调了中美经贸关系和强力打压“台独”的重要性后,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全力守住避免中美军事摊牌的底线。

  鉴于上海目前在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地位,《新民周刊》文章中提出的这个“底线”显然是不能忽视的,但这又与“撞机事件”和布什宣称“保卫台湾”后,许多民众在互联网上“不惜与美国一战”的呼声形成了巨大差异。从逻辑上看,上海《新民周刊》上提出 “底线”的假设前提是:台湾不可能自行宣布“独立”、美国不可能主动与中国在军事上摊牌(主要是因为有双方经贸关系的牵制);而网上民众的假设前提是:如果中国现在不做好“不惜与美国一战”的准备,不向外界展示“不惜与美国一战”的勇气,不增加国防投入的力度,台湾迟早会在美国的纵容下以某种形式宣布“独立”。

信心来自实力的增长

  这表明,目前中国人对美国试图分裂中国、不想让中国强大的本质在认知上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有一部分人对守住避免中美军事摊牌的“底线”是有信心的,而另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信心的,他们更期望目前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有所作为”。

  那么,信心来自于哪里呢?按照一般的逻辑可以推断出,这种信心应该是来自于对中国实力增长的自信,换句话说,是来自于对当今中国实力增长速度的感受和预期。假设上海《新民周刊》提出的“底线”是被大多数上海人认可的,而且确实是政府内定的“底线”,那么上述逻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目前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000美元,高出全国人均四倍多,五年后将达到8000美元,高出全国人均会更多。很显然,对于上海人、包括近年来收入增长较快地区的民众来说,他们不仅对五年内守住避免中美军事摊牌的“底线”有自信,而且对守住“底线”五年后有良好的实力增长预期。而对于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民众,特别是这几年收入不升反降的大部分农民和部分国企职工(包括他们在城市中的潜在代言人)而言,他们对于守住“底线”的信心及设定这样“底线”的意义,显然会有存疑。

  对于政府而言,一项好的策略一定是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长远利益需求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策略能否被贯彻和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不仅仅是要靠几个专家通过媒体在理论和学理上进行诠释,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在执行与这项策略相关的政策时,通过加强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血肉联系,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可以分享这项策略带来的近期利益和将要带来的长远利益。

  因此,中国政府今后要在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上坚持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首先要制定和坚决执行清除腐败、协调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关政策,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真正感受到中国正沿着一条最有利于富国强兵的道路在前进,这也是实现把民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动力”的关键。

  反之,一项策略就是被专家们诠释得多么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也难免大多数社会成员有所存疑。这是因为在中国1840-1949年的历史上,民众贫穷是因为政府腐败、而政府结构性的腐败必然导致对外软弱这样的一条痕迹,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政府确定的 “韬光养晦”策略的底线是什么,而真正意义上的“底线”还是在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