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 制造基地花落谁家 - 上海屋檐下 - 李影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9 次) 时间:2001-06-24 23:31:33 来源:李影 (李影) 原创-IT

台资东进 笔记本电脑受益
沪粤叫板 制造基地花落谁家
本报记者 李影
(小标)台资东进 首选沪苏
2001年3月20日,电脑业界发生了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台湾广达电脑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上海厂正式开工投产。
据了解,广达电脑全额投资的达丰(上海)电脑公司设在国家级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内。首期投资2亿美元,在加工区内批租土地60万平方米,租用2.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已开出两条流水线,2001年8月份流水线将增至8条,年内可望生产高档笔记本电脑100万台,出口创汇10亿美元。据称,广达第二期投资将增至4亿美元,连同众多为其配套的企业携近10亿美元在上海落户,至2003年,广达电脑在上海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500万台、年产值达100亿美元的规模,最终形成一个“广达上海制造城”。广达电脑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为戴尔、康柏、IBM、HP等国际知名电脑商提供品牌笔记本电脑代加工业务。
此前,台湾另外四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都已陆续在祖国大陆设立了生产基地。宏碁电脑在广东中山设立了工厂,并计划赴华北设第二生产基地,兴建上海营运总部。华宇电脑在吴江工业区设厂。仁宝电脑在昆山设厂。英业达集团在祖国大陆的生产重心也在大上海地区。从投资方式看,广达、仁宝、华宇等厂商原则上均采用独资方式,其他厂商则以合资公司形式重金投入,先期投入都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厂址则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上海周边地区,与广东地区台式电脑制造基地遥相呼应。据悉, 以台湾笔记本制造商为主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大转移,根本原因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压低报价,保持台湾笔记本电脑产品的价格优势。
由于台湾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产能转移几乎都是在近半年内发生的,在台湾省内曾引发剧烈的争论。不过争论归争论,在中国大陆这块“靓饼”面前,商家担心的倒不是投资失败,敢不敢投资才是问题的要脉。
2000年9月中旬,江苏昆山首台笔记本电脑下线一度成为众多媒体头版报料新闻。生产这台笔记本电脑的广志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自第一条流水线顺利投产后,如今月产笔记本电脑可达2000台。据介绍,目前在昆山的三资企业中,台资企业占到“半壁江山”,921平方公里的昆山,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家台资企业。在台的8家笔记本电脑公司,就有6家落户昆山。而新建的出口加工区,以其“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通关便利,又为昆山集聚了一大批电子信息项目,除已开工的广志电子外,区内还有两家投资上亿美元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正在筹建。全部投产后,昆山将成为上海地区最密集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
有数字表明,2000年台湾厂商对大陆间接投资金额达到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08.11%,其中江苏及广东占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总额的87%,而资讯、电子相关制造业者投资比重达到56.18%,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台商投资额远超过广州。从新一轮的投资热潮看,台商更加看好华东,华东的“磁吸作用”日益显著。
业界有关人士指出,台湾资讯、电子业者过去是为接近客户而到大陆设厂,现在均已转以接近市场为导向。2000年台商在大陆整体发展不再以单一地区为主,过去在东莞、深圳建厂单纯以外销导向,现在台商往华东发展是为了大陆内需市场及满足大陆本地IT厂商需要,资源重新整合已十分急迫。
台湾厂商的举动已经引起国内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关注,相应的大规模举措何时做出还有待观察。但在以大上海地区为中心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渐显真容之时,向IT制造重镇靠拢不失为明智之举。
(小标)产业链的较量
“去年广达已确定在昆山投资,都开始招工了。万万没想到上海松江半路杀出,连上海市的书记、市长都出面为松江争取,终于把广达拉过去了。”3月20日,就在与昆山相距仅几十公里的上海松江热热闹闹地庆祝广达电脑落户时,昆山市副市长汪国桢一脸无奈地在自家的办公室里对南方一家媒体的记者“吐苦水”。
到手的凤凰又让它飞了,原因会很多,有一条过去被人忽视、现在发现了又不容易克服的,那就是产业链。昆山“失算”上海的主要原因也许不在这里,但不少在广东的台资企业移师上海周边地区就很能说明产业链的重要功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是台资企业从广州外迁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台商投资在内地掀起了新一轮浪潮。这次投资的方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有许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骨干企业,大都拥有众多的零配件厂商,从而形成一条息息相关、一荣俱荣的大产业链。配套厂商要跟着骨干企业走,这就是为什么在上海、昆山迅速形成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三机”产业链的原由。
厂商为什么看重产业链,最直接的诱惑在于资源集中,交易成本大幅下降。试想一下,就在沪苏浙这样一块交通便捷、交易频繁、经济活跃的区域内,如果上有供应商、下有配件商和南来北往的买家卖家,那是多少商家梦寐以求的“黄金宝地”。专家预见,上海周边地区形成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已是看得到边的远景。
据了解,广州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寻求良策,以期重拾昔日的风光无限。
就连一贯以做派稳健的北京也沉不住气了。2月26日在北京电子控股集团主办的“2001京台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也向台商频抛种种诱人的“香饵”,他们一致认为,台湾有生产能力,北京有市场需求,京台两地在包括笔记本电脑在内的移动计算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着广阔诱人的发展前景。据了解,此次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客人都是引领台湾电脑及通信产业的大企业的老总,如大众、精英、梅捷、神通、华宇、伦飞、冠捷等。这其中有相当多“元老”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
记者从北京市有关统计部门获悉,2000年大陆地区的笔记本电脑销售量为41.9万台,同比增长40.6%,销售额达到了75.4亿元,同比增长28.4%,2001年这组数字还将发生极大的攀升,笔记本电脑市场成为IT商家的必争之地。北京方面透露,北京市之所以不甘人后,与先行一步的沪粤两地展开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的新一轮角力,正是源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台湾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但目前台湾本地市场并无法满足其生产能力的需求,必须向外扩展,恰好台湾当局又刚刚放松了对笔记本电脑产业向祖国大陆投资的限制;一方面由于制造技术日益成熟,笔记本电脑价格居高不下的瓶颈已被突破,大陆迎来笔记本电脑的高速发展期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实;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已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首都经济的核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销售额占据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总额的3/4强,当前亟需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客商投资北京的微电子。北京市市长刘淇表示,为吸引境外企业来北京投资,北京市将提供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到人才绿灯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不管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最终花落谁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内地越来越多IT产业中心和制造重镇的崛起,海峡两岸“血融于水”的合作和交流,势将影响世界IT产业的发展格局。

背景:
东莞现象
全球第二大电脑扫描仪供应商、台湾致伸实业公司总经理叶宏灯曾在媒体上声称:“包括电脑主机板、扫描仪、显示器、鼠标等在内的台湾生产企业,已经把生产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而且主要集中在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事实确实如此。2000年10月中旬东莞举行的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上,前来参展和采购的中外客商都在交流着这样一个信息:世界电脑及相关资讯产品的制造中心已经完全由台湾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华南地区。
毗邻香港、澳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仅用20年的时间,就通过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发展成为以东莞为中心的全球最大电脑零配件加工出口基地。目前东莞从事电脑资讯产业的企业有2800多家,1999年完成出口总额66.8亿美元,在这里设厂的企业还在以每年600到700家的速度增长。在深圳,计算机配套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仅在东莞就可配齐95%以上的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业界称,东莞的电脑零配件生产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结构,从小到一颗螺丝钉的上游产品,到下游的电脑整机配套,一应俱全。以致伸公司为例,其在东莞就有8家电脑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产品供应IBM、戴尔等著名电脑业跨国公司。
IBM的一位负责人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说:“如果东莞到香港的交通发生堵塞,世界上70%的电脑市场都会受到影响。”
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火车头,去年全国个人电脑销量达494万台,位居亚洲第二。过去几年,我国已形成北有以因特网技术和软件开发为主的中关村,南有以深圳、东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电脑生产基地的资讯产业发展格局。然而京粤这种遥相呼应、南北为王的局面很快将被崛起的“华东虎”打破。能否在包括沪苏浙在内的大上海地区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成为万人翘首和期盼的待解之谜。

 

输入想要加粗显示的文本台资东进 笔记本电脑受益 沪粤叫板 制造基地花落谁家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