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報刊:血戰1999 - 媒体研究 - 项立刚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4 次) 时间:2001-06-20 20:24:13 来源:项立刚 (项立刚) 原创-IT

計算機報刊:血戰1999

□弋水

  1998年,是中國報刊業艱難的一年,經濟的不景氣,影響了整個
報刊市場的發展。800種文學刊物,一年就有十余種停刊,就是像《讀
者》這樣全國有影響的大刊物,發行量也有一定的下降。報刊的日子
很不好過。1998年也是中國IT媒體殘酷的一年,國營企業的改制、金
融危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還有政府機構的改革,無不讓競爭激烈
的IT業雪上加霜。IT業的日子不好過,也連帶了IT媒體的尷尬,盡管
發行歸發行,贏利歸贏利,日子照樣過。1998,IT媒體的老總們似乎
沒有了往日的從容。

  雖然如此,并沒有影響中國IT媒體發展的信心。一年過去,書攤
突然又多出了許多IT媒體的新面孔。《學電腦》、《網絡周刊》、
《IT時尚》、《IT經理世界》、《PCSHOPER》、《家庭電腦世界》
《網絡世界》、《軟件與光盤》、《網友》,還有打■“光盤雜志”
旗號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網絡時代”和“游戲時代”。1999年將會有
更多的IT媒體在這塊市場中拚殺,一場血戰在所難免。

  

舊瓶裝新酒的IT媒體
  有業內人士評論IT媒體,認為今年新出的刊物不下20種,平均每
月不下1﹒5種。新面孔的IT媒體確實不少,不過要說IT媒體的總數并
沒有太多的增加。中國的IT媒體總數其實并不少,1998年也是80余種,
這個數字在總量控制下雖然有變化,但并不是很大。我們周圍出現的
IT媒體其實大多是舊瓶換了新酒。

  過去我們的IT媒體大多數是各研究所所辦,這種雜志的主要功能
是反映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水平,探討新技術新方法。這類雜志主要是
為專業技術服務,主要內容是技術論文,一般讀者不可能看懂,讀者
面很窄。也不乏有的研究所為了自己所內的工作人員發論文評職稱方
便,也成立一個雜志,一年花上幾萬元錢,養上幾個閑人。文章發十
余篇,雜志是只印幾千份。這類雜志當然是不會賺錢,從嚴格意義上
來說,也稱不上是媒體,因為影響小,不具有社會影響力,也起不了
媒體的作用。

  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昔日的計算機報刊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不
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而一些國外的資金也為這種出路提供了可能,于
是一些IT媒體紛紛改頭換面,用新的模樣出現在讀者的面前。不久前
《計算機技術》還是電子部華北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一本純技術性刊
物,今天它已經搖身一變成了《PCLIFE》,《IT時尚》也是不久前起
的新名。《現代化》雜志也買下了臺灣《軟體世界》雜志的版權,出
版了《軟件與光盤》。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同仁性質的報刊越來越
失去了生存的園地,也許不久的將來還有更多的IT媒體要換上新面孔
到市場中一搏,這對于那些成功的IT媒體也許是一件壞事,但對中國
的IT業和出版業并非是一件壞事,因為畢竟這些報刊都走向了市場,
正是因為有了競爭IT媒體才能擺脫往日的浮躁,找準自己的定位,細
化服務,更好地發展。

  

國外媒體正走進中國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出版業并沒有向國外開放,為了進入中國
這塊巨大的市場,國外的出版業通過多種手段迂回進入中國市場。相
對于社科報刊,計算機報刊少了一份敏感,同時計算機報刊也是我國
目前最有發展■力的一塊市場,眾多的國外出版商開始涉足中國的計
算機報刊市場,雖然新聞管理部門至今沒有對那些國外出版商敞開大
門,也基本沒有批準出版業的合資企業,但是在現在許多計算機報刊
中我們可以找到國外報刊的影子。

  買版權是國外計算機報刊進入中國市場最常見的方式。盡管雜志
很少能全部為中國出版的報刊所用,國外計算機報刊涉及的計算機技
術較新,而國外刊物的計算機評測不但有高質量的實驗室,而且大多
不受商業運作的影響,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這是中國計算機刊物較缺
少的,這些內容也成為了計算機讀者歡迎的內容。一些國外刊物也理
所當然的出現在中國的書攤上,《個人電腦》、《電子與電腦》和
《每周電腦報》大都從國外引進版權,而最近新崛起的《學電腦》雜
志也是全面引進臺灣《PChome》雜志的內容。希望借助《PChome》在
臺灣成功的氣勢在內地市場開拓一塊新天地。

  而更多計算機報刊具有國外資金的背景,現在辦一份計算機刊物
已經遠不同二十年前。《計算機世界》成立之初,只不過投資3萬元,
4個人就開始辦一份報紙,不到20年的時間已有近百人的規模,年收入
超過了2個億。按照時下通行的說法,創辦一份面向業內人士以廣告為
生存手段的計算機報刊,前期投資少說也要1000萬人民幣。20年前辦
計算機報刊憑的是運氣,10年前辦計算機報刊憑的是眼光,今天辦計
算機報刊就要拚金錢了。現在中國的出版業輕易地拿出1000萬還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許多報刊就有了另一種背景。IDG、ZD、CMP這些
美國計算機出版的巨頭,對普通中國人也不再陌生。那些有影響的計
算機報刊在出版單位之外還多了其他一些機構,明眼人也都知道,許
多計算機報刊出版單位不過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操作者決不是主辦單
位,而賺錢出版單位也只有觀望的份了。

  國外計算機報刊進入中國市場對讀者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我們
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了解世界計算機發展的現狀,更快地接觸新知識。
但對中國出版界也許這并不是一個好兆頭,今天出版市場沒有開放,
國外出版業進入中國市場還要借助中國出版機構,我們還能賺到一年
幾十萬的管理費,有一天國外出版業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出
版業還能憑借什么生存。這不是非常遙遠,中國出版業應該冷靜思考
了。

  

99火爆低端市場
  面向初級用戶的計算機雜志一直

  沒有得到IT媒體的重視,直到90年代我國才出現第一份面向普通
計算機用戶的計算機雜志。因為面向初級用戶的計算機報刊要靠賣文
章賺錢,做起來太累,不如面向業內人士的計算機報刊更容易爭取到
廣告。而且由于我國的計算機發展水平,到90年代初普通用戶市場還
沒有形成,普通用戶讀者群的形成還需時日。

  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經濟形勢的發展,我國計算機市場也開始
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大量計算機進入普通家庭,計算機用戶從以前的
專業技術人員變為普通使用者,從7旬老翁到幾歲的孩子都在用計算機。
當面向業內人士的IT媒體出現飽和之勢時,1999年大家紛紛把眼光轉
向所謂的低端市場,也就是大量的普通用戶。其實低端市場早已呈現
出廣闊前景,幾份面向計算機愛好者的計算機報刊《電腦報》、《電
腦愛好者》、《大眾軟件》的發行量已經遠遠超過《計算機世界》、
《中國計算機報》、《每周電腦報》這些業內報刊,只不過相對業內
報刊那些面向使用者的計算機報刊廣告量較少,無法得到同樣的利潤。

  現在可以說業內的計算機報刊已經飽和,綜合性的有《計算機世
界》、《中國計算機報》、《每周電腦報》三分天下,其他專題性報
刊也舉不勝舉,就是網絡在我國還沒有充分發展,1998年一年之內就
有《網絡報》和《網絡周刊》展開血戰。那些新加盟的計算機報刊自
然把眼光瞄向了低端市場,有人打出了計算機文化牌,有人呼喚
StepbyStep為最初級的讀者服務。《軟件》、《IT時尚》、《網友》、
《計算機與生活》、《家庭電腦世界》、《軟件與光盤》都在主打低
端市場,《中國計算機報》和《星島日報》正在合辦的一本《電腦畫
報》也是■■普通用戶而來。這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最近面世的《學電
腦》雜志。這本雜志從臺灣引進《PChome》版權,主張將電腦生活化、
人情化,同時提倡無痛苦學習電腦,用一步步的圖解幫助那些對電腦
一無所知的人走進電腦之門。內容實用深受讀者好評,這本雜志在刊
物中還每期向讀者贈送光盤,同時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通過電話、
因特網和傳真開展咨詢,幫助讀者解決電腦使用中的問題。這一思路
也體現了今后計算機報刊的一個思路,辦計算機報刊靠眼光、運氣、
金錢的時代都在過去,服務將是今后計算機報刊的取勝之道。

  

殘酷的市場絞殺戰
  一定的IT媒體市場,不斷擠入的新媒體將市場競爭推向了白熱化。
面向業內市場的《計算機世界》、《中國計算機報》、《每周電腦報》
早已是爭得不可開交,面對1999年的市場,大家都在醞釀■改版,用
新的手段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網絡報》、《互聯網周刊》
也是拉開了一場市場大戰,力求在市場競爭中分得一席之地。

  最典型是《學電腦》和《計算機生活》的競爭更富戲劇色彩。先
進入市場的《計算機生活》雜志是世界商訊機構操作的一本雜志,一
開始它就打出了“PCLife”旗號,用全彩的印刷,新的寫作方法給計
算機報刊帶來了新氣象,但是對于那些熟悉IT媒體的人來說,無論是
設計還是風格“PCLife 上總是能找出一些臺灣成功的生活型計算機
雜志《PChome》的影子。不出一年《學電腦》雜志在北京創刊,它由
我國計算機圖書出版三大巨頭之一的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學電腦》
購買了《PChome》的版權,把《PChome》的內容原汁原味帶進了內地,
同時還結合內地的情■組織了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學電腦》雜志
沿用的《PChome》靠服務取勝的市場戰略,全面開通服務體系,把服
務做到每一個讀者,不是讀者,只要提出問題就提供服務。創刊以來,
《學電腦》每天的服務熱■不斷,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為了滿足
讀者需求,每期刊物《學電腦》都要向讀者贈送軟件光盤。這在臺灣
也是沒有的。

  “PCLife”一直用低價策略希望打開市場,定價不足刊物的直接
成本,本來希望通過一年的運作打開市場。《學電腦》的出現給“
PCLife 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在競爭中不被擠垮,“PCLife 不得
不起而應戰,在得知《學電腦》贈光盤時,他們也做出贈盤的決定,
雖然一期只有一萬張,不是每個讀者都能拿到,但畢竟走出了一步。
盡管“PCLife 還在虧損經營,對于《學電腦》的挑戰,“PCLife
只能全力應戰。兩本風格上非常相似的雜志,共擠一塊市場,一方有
臺灣公司的背景,一方是我國最具實力的科技出版社。一場大戰在所
難免,最后鹿死誰手,要看雙方的經濟實力,還要看人才,看經營思
想。《學電腦》不但吸收了臺灣《PChome》的經營思想,還在廣收人
才上下功夫,編輯部里不但有計算機高手,核心人物大都是名牌大學
的研究生,力倡將人文的精神融入計算機雜志中,據說不久還有數批
《PChome》的人員從臺灣抵京幫助工作。“PCLife”最近也是走馬換
將,就是主編也換了新人,想必是用新人也用新方法。1999年大戰誰
是贏家這也許是一個謎,1999年將是計算機報刊業戰火紛飛的一年,
這是大家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