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投资热,冬天还是春天? - 视觉模糊 - sos遥然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4 次) 时间:2001-06-20 18:34:29 来源:sos遥然 (sos) 原创-IT

媒体投资热,冬天还是春天?

那天跟记者信海光聊天,这家伙很是发散,本来是要聊聊媒体的事情,也算请教,也算探路,没想到最后竟然聊到一个没有意思的话题,只好撤退。今天有空,刚好也可以说说我的认识。
实际上我的理解,媒体首先只是一个平台,要能够对大众进行信息冲击的东西进行加工并传递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同甚至长期认同是一个目标。
做好了平台后,才可以算开始,然后才可以借助这么个平台发挥别的作用。比如广告,比如商务等。
从报纸到杂志,后来进化到广播,再有了电视,最近10来年出现了比较高级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互联网结合,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也出现了。
那么,做媒体,其实就是做上面几类。但一般的人更加容易认同做媒体是指前面几个,特别是报纸和杂志,对广播和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异化到和传媒同一等级的东西,似乎分成了三种:
1. 媒体
2. 广播电视
3. 互联网

实际上我也差点被现在的媒体热搞糊涂了。
媒体能够热起来,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通过适当的运作,在信息中搭载一些特殊的信息——广告,可以挣到大钱。这点在那个下午和信海光聊天的时候我还没有提出来,就被他引导到别的地方去了。今天特意写写我对媒体的理解,算随便说说。

做媒体要花大投资,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互联网热到今年的传媒热,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字“钱”。钱在媒体投资或者互联网投资中重新分配,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态。
19世纪就有了报纸,并且有了和报纸一起的文字性广告。到了现在,这种趋势没有消失,反而变得越来越明显。各种广告公司,和媒体一直在纠缠,实际上是共生的关系。有了更加先进的平台(各种广告的承载体),加上更专业的表现手段,媒体广告就更加有利可图。工具本身是挣不来钱的,关键是靠有人用工具来挣钱。

据说国家对媒体的开放持相当谨慎的态度,但国内还是有些缺口被打开了。在政策面前,大家意识到更多的利益存放在那里,因此对媒体的热心越发给激发了起来。

今年突然冒出几个大投资的报刊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从去年年底准备到今年年初几个大媒体相继冒出,整个一个西部淘金的感觉。

去年的互联网热,大家都提出了一个盈利模式和盈利预期,而今年的媒体热,刚好相反,没有盈利模式(因为做成功的报刊都盈利了,所以这个不用说),也没有盈利预期(反正觉得比存银行值钱)。这就很奇怪了。

媒体的热度本来应该建立在国民的文化和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上没有质的飞跃,经济没有大幅度下落至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那么,热因何在?

一曰:有钱,投吧。这是大头的投资现象。比如现在北京的一个都市报,京华时报。收到了多家公司将近4000万的投资,据说还要投入到8000万。这是一个脱离滚动发展的做法。要做就做最好的。但结果可能会是:一个按照企业经营方式运作的媒体在国家政策的边缘艰难突破,而后续资金的走法有很大风险,各种不可见因素很多,危机的可预测机会都有可能失去。

二曰:高兴,玩吧。这是有信心的投资现象。比如同处北京的新经济观察报。一份讲究理性和建设性的报纸。从深度上看足够,但从盈利上看,还有待提高。发行量实际上有一个阈值点,在没有计算公式可用的情况下,投入的大量资金,是无法计算回报的。4500万的投入,据说也要在短期内用完并迅速产生效益,这基本是一场豪堵。用经理人的做法去运作一个报纸,很好,也很符合国际潮流。但中国的国情,需要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做一番对比和较量,后果会是怎样,不得而知。相信同样的财经类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国内的投资者需要求稳,投资不成功需要追求明确责任人的明确责任。在责任人发现问题并能纠正问题以避免自己不要发生更大问题的时候,这些投资都有随时的危机。不成熟的机制会影响到方方面面,说是说不清楚的。那大家就先玩着吧。

三曰:分最后一杯羹。也就是抓住最后一次机会。例子很多,娱乐类,时尚类多,杂志类特别。比如最近各种特色的时尚杂志,让人都怀疑它们是不是一个东家?媒体互相牵着鼻子走路,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报纸类里面有个娱乐信报和北京午报。在报刊杂志林立的首都北京,这两个从哪方面都不具备特色的报纸存活下来了,而且据说很好,有很强的投资背景,目的,无非是分最后一杯羹。

四曰:混水摸鱼,谁都还差着呢。这其中在财经类杂志中特别突出。谁都有机会,谁都不知道机会会不会一直跟着自己。从新财经,到新经济导刊,等等,都活在《财经》的阴影下,特别是从6月份起,《财经》开始出双周刊,大家都很危险。

五曰:应对进入wto后国外媒体的挑战: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要投资用这种方法还行,真做事情,可能还差一些。蚍蜉撼树,起码可以用在媒体上。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外资直接进入中国,中国的媒体肯定不堪一击。现在一些IT类,还有财经类报刊杂志都说了这话,很是有一种言不由衷的感觉。媒体需要传奇人物来坐镇,如果国外传媒首先挖走这个传奇人物,我估计大家的“挑战性”投资都会打水漂。不是骇人听闻,实在是太多的教训。台湾的詹宏志好像就是一个例子。

媒体投资热对我们的从业人员来讲,是一个春天。很好的工资回报,有挑战性的工作选择。但对这些投入下去的资金来说(主要是报刊杂志),应该算是一个冬天。因为前面的天气如何,还有待考量:
1. 政策层面的可变性
2. 资本的迁移性,甚至自杀行为
3. 职业管理者的素质和道德问题
4. 媒体从业人员受利益驱动的可能
5. 新的传播形式的可能诞生

随便说说,想到这里,说到这里,可以和大家商榷。

6/20/2001 6:22:15 PM

文章观点没有多加考虑,请不要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