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2 次) 时间:2001-06-19 22:39:35 来源:静仁 (静仁) 原创-IT
宽带接入,这个去年聚然热起来的行业,冲击了网络业因NASDAQ飘落,.com公司中道崩离产生的凄凉——电信、广电、联通、网通、吉通等骨干网运营商纷纷慷慨解囊,其它获得与没有获得执照的公司都争相抢入;各种关于宽带建设的报道连篇累牍。喧嚣热闹中大家淡忘了2000年网络业陷入低谷的痛,有意无意里忽略了运营窄带ISP(网络应用服务商)们的欲盈利不能、欲退出不忍、苦谋出路的无可奈何。
回首接入行业老列强们的峥嵘岁月,看一看新接入豪杰们四处寻找盈利出口的漫漫长路,和宽带接入的激情澎湃,我们耳边会回响起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凭想象入驻,凭激情经营
1995年中国了解互联网的人极少,发展互联网首先一个条件就是启蒙、教育、发动人们入网,中国的ISP们不遗余力地宣传,不遗余力地勇猛果敢地向ISP运营行列扎堆。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接入行业是一个坐而收利的行业。可不是吗?发展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各国都在加紧建设,网络接入是互联网基础性的、属于要率先发展的部门,网民要上网必须通过它,企业要上网同样离不开它。它是联结互联网用户与进入互联网的桥架。每增加一个网民,就意味着一份小的收入,每增加一个企业用户就意味有一份大的斩获。政府是要上网的,企业是要上网的,家庭也是要上网的。中国的政府机关有多少个?中国的企业有多少个?尤其是中国的老百姓又有多少个?只要稍微算一下,就不能不让众多商人怦然心动。正是这种大家都有的心动,1996年ISP如雨后春笋冒出,1997年全国大城市ISP像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年ISP们的蜂拥而入又大海潮水般地退去,只留下死者的遗憾、生者的艰难、旁观者的唏嘘的场景。
宽带接入又何尝不是如此?
2000到现在,电信、广电、联通、网通、吉通等骨干网运营商为建骨干网忙个不停,彼此间严重建设重复,有的城市小区门口并存五六家骨干网运营商的接口;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上,电信、广电、系统集成商,甚至包括一些房地产商……各路人马大搞“圈地运动”,一家比一家圈得起劲,宽带生活是一家比一家勾画得美妙,各上市公司也纷纷以宽带概念进市。宽带建设刚开始不久,就已经有企业进入了欲退不忍,欲进不能的地步。圈地再圈地,萦回在大家脑际的只是个现在不圈,到时就没有地可圈的想法,到底能不能盈利,如何盈利,什么时候盈利一概也不模糊不去追问了。
层次不清,定位不明
旁观一下美国ISP发展,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两个特点:一是竞争相对充分。1996年,美国新的《电信法》颁布以后,电信市场完全实行开放式的竞争经营,政府允许电信公司、有线电视公司和Internet服务商在同一市场竞争,竞争产生的规模效益很快就出现。而我国1994年建立起来的骨干网并不是竞争的产物,无论是市场的适应性或是社会效益上都要差得多,民营和电信之间竞争的环境非常不公平。另一个层次清晰。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M·麦特卡尔斐对ISP的分类,美国从事经营增值业务的ISP有三类:一是拨号ISP,它们从事“多点现场服务”;二是“后端ISP”,它们从事网络服务器服务;三是“前端ISP”,从事高效的接入服务并通过服务器的高速数据缓冲存储器向局域网用户提供服务。我们国家的ISP一般划分为接入服务(IAP)和信息内容服务(ICP),缺乏更细的分层,从而导致恶性的价格战屡屡发生。
宽带网的建设分骨干网、城域网和小区接入网三部分,其中后者也常常称为“最后一公里”接入。从理论上讲,整体规划下分工明确,各自在自己的方向上做专做细,这样容易出特色,容易出效益。然后我们的情况是做骨干网也做城域网和小区接入网,做城域网的当然要做小区接入网,如果说这些也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房地产商应该不属于这个领域,但它偏偏不但想做接入服务还想做信息服务。定位不明、角色混乱由此可见。
方向不明朗,服务缺特色
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企业的跟风起哄上。跟风起哄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有表现,在接入领域同样如此。1996-1997年大家争做网络接入商(IAP),一开始就进入了恶性价格战;1998-1999年,个个看到AOL走了ISP+ICP之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内的新IC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是建网站,开设各种服务频道,成了ISP们与.com们共同热衷的事。1999-2001风头又转向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和ASP(互联网应用服务商)。
本来,从理论上讲,在短短的4年后,中国IT产业开始走向成熟,单纯提供Internet 接入服务的ISP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更多的资源、资金以及时间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这样必然会造成残酷的竞争,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ISP数量不会有几家。所以,在历经起步、发展、迷茫、思考等这些过程后,ISP商都在试图寻找一片更广阔的空间,希望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最终出路。遗憾的是从IAP经ICP再到IDC和ASP,接入行业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盲目地跟着转。也就是这种转变并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自身资源优劣的冷静判断,而是看着什么盈利就朝着什么方向挤。频繁的盲目转型一方面耗费掉了许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金钱来提供服务质量,从而做出自己的特色来。竞争就必须停留在浅层次上。
现在明摆在宽带建设面前的同样是两个老问题:一个是接入的无序竞争,另一个是服务跟不上。
导致无序竞争,一个原因是政策法律的问题,另一原因是企业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的问题。对此当然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和法律上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规范,做好宏观的规划,在宏观上把住,微观上放活,鼓励竞争,创造宽带市场良好的分工合作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细分,主干网铺设、做最后一公里接入、宽带社区网络运营维护及内容服务、以及宽带设备提供将成为宽带市场细分的方向。那些不能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业务特长准确定位的公司、那些企图“通吃”的公司,一定会被各种以专业见长的公司打败。
对于服务来说,现在宽带接入根本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客户的需要和可满足程序的问题。想当初ISP刚起来的时候,大家为了抢夺本来就不多的上网用户,费尽了心思:降价、半价时段、包月、机时卡……等等,而独独没有想到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品质。现在大家一窝蜂去做宽带接入,少有把注意力放在宽带增值服务上,或者作宽带设备生产商。令人奇怪的媒体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宣传接入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力气活?实际上,在宽带领域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有一两上问题:一个是接入,这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另一个就是服务,而这方面还差得远。宽带接入要汲取ISP当初的教训,就必须尽可能快地将服务这一重要大块搞起来,不然,接入用户的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增值服务不可能迅速提向,那么,基础设置投入的巨额资金也就不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历史何时不相似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话本来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它“仿佛回归”到起始点。这种相似是指外在的形式上,并不是指内容。内容上因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再发展)已经有层次的不同,甚至有着质的不同。照此来推,宽带接入因与窄带接入有着近似相同的背景和业务模式,在创业期间,应该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这种相似同样应该是汲取原来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相似。遗憾的是我们通过上面分析,已经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除去体制、政策性因素,单就国民的民态来看,有两劣根性的方面:
一是“起哄的心态和赶潮的意识”。中国人善于起哄,喜欢赶潮,这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如当某个行业有利可图时,或当某个厂家作某种生意有利时,跟随的厂家越来越多,他们看人家有利,于是跟着起哄,将市场炒热,趁势介入,分上一杯热羹,一看热过了火,就又找另一个热点起哄,另赶潮流,另凑热闹,再去分另一杯热羹。结果是看起来市场上热热闹闹,但始终无法形成有序的结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以前的电冰箱市场、电视机市场,VCD市场……ISP当初的接入现在宽带的接入无一例外地纷纷涌入,骤然间做鸟兽状逃散,留下一时的繁华让搞历史的去评说。
二是靠激情大于理性的商业运作。在接入行业会不会盈利?肯定会。怎么盈利?现在还不知道。反正西方国家这个行业的商家都盈利而且盈的是大利,他们能盈我们为什么不能盈?如果我们不能盈利,那么多的人都在这上面大把大把地花钱干嘛?中国现在是处于初始阶段,但正是这个阶段,就必须先圈地,不然人家圈完你圈什么?就是凭着这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和随大流起哄的心态,那么多人涌进这看起来宽实际很窄的行业里。残烈的价格战下,小ISP们一个个出局也就在所难免,用自己的钱和精力为大ISP们做了把免费宣传。对于宽带,投资者之所以看好,最重要就是其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也就是收入的可成长性。可是一问纵身扑入的人:宽带运营商目前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是什么?怎么增值?市场容量有多大?回答都是模棱两可,缺乏实证的分析。
历史不应忘记,这是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然而真正行动起来,我们为什么又总在走原来的老路?
(撰稿人之家 http://www.zgr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