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广州、深圳IDC市场 - 胡凡 - 一帆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5 次) 时间:2001-06-19 19:17:16 来源:一帆 (hufan) 原创-IT

在99年互联网公司热火时,广州ICP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似的不断地冒出,其实当时还没有谁提到过IDC这个概念,但当时的主机托管业务却是异常的火暴,以至谈到当年主机托管供不应求的状况时,许多现在IDC、ICP公司老总都会发出感叹:当年服务器托管(主要在电信)得走后门,电信机房都挤得放不下,能够在角落或门缝处放置就算不错了。但回到今天,这种情形可能永远成为历史,从2000年5月份开始,互联通、新一代、网宿、263、润讯、国讯等相继进入广州IDC市场,其时ICP火热已经在冷却,但这并不能阻止更多的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到了2001年初,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加入,广州IDC市场开始呈现一片热闹景像,喧闹的背后开始是白热化的竞争开始。从本期起,本报记者将对广州、深圳两地IDC市场及营运公司作一些剖析,希望从中能够为窥见这个行业在广东市场的发展现状,促进市场健康高速向前发展。

扫描广州、深圳IDC市场
市场竞争白热化,北方新军要走高端增值服务

新生力量枪滩广州、深圳IDC市场
确切来说,广州市IDC市场是这二年才发展起来的,早年具有电信背景的广州飞华电信是元老之一,尽管那时市场没有竞争,而且价格相对高,利润丰厚些,但由于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所以除了ICP,用户群体并不大。对此飞华电信的市场部经理王琨就向记者表示,飞华目前的经营早按公司制来运作,所以我们更欢迎大家来竞争,共同把这一市场做大,然后每一家公司都能够从中受益,相对北京来说,广州IDC市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过去就落后很多,但随着竞争的加强,现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不能与过去相比。
事实确实如此,广州市场真正高速发展是在2000年下半年,当时一批黑马悄无声息杀如市场,2000年5月,互联通率先在广州成立分公司,招兵买马迅速切入这一市场。谈到公司当年的行动,互联通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林可忠认为,互联通在这之前在香港就有三年的IDC运作经验,在香港市场占有40%的份额,虽然广州市场当时并不大,但今后的发展无疑是看好的,而且公司进入广州市场的时机很正确,如果再晚几个月,互联通绝对做不到今天在广州这样的成绩。而新一代目前在广州IDC市场无疑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据公司副总裁介绍,公司原先是一家经营房地产业务的公司,香港房地产公司成功营运IDC业务的实例触动了公司,由于当时广州IDC公司并不多,参照香港或国外的发展趋势,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将成为一种趋势,广州这一业务发展应该有良好的前景。于是公司在去年8月立项、招标建设机房,10月份开始运作。无巧不成书,在新一代机房建好开始成功运行时,来自上海的网宿科技也于同月在广州设立分公司,挟持上海运作的成功经验开始登陆广州IDC市场。新面孔的不断加入已经令这一市场开始出现激情,市场规模也在悄悄壮大,尽管ICP还是大家重点争夺的对象,但传统企业,特别是对e化自己有着强烈需求的企业开始被新兴IDC公司挖掘出来。
当北方网络“巨舰”263在去年12月宣布进入广州市场时,本地影响力很大的两大通讯产品服务商:润讯和国讯也接踵进入。杀入广州IDC市场的高潮终于出现,用一位IDC老总自己的话来说,“一时之间,广州IDC市场有点揣不过气的感觉。”

高速发展令切入门槛迅速抬高
尽管目前许多人对于广州IDC市场的价格战表示了极大的担忧,认为这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但也有人戏言:“广州IDC市场是个早熟的婴儿。”原因很简单,市场几乎没有留给新进入者“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一踏入这一市场,不管有无IDC运作的经验,你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去出牌,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让初期IDC公司也吃到不少苦头,典型的就是早期市场火热时,为了跟上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惟有用人手战术来弥补自己的劣势,因此初期一些公司都会采取人海战术,即增加大量的业务人员去游说用户,但等到发现市场并不是那样大时,庞大的人工支出令公司管理层开始头痛,最后只有狠下心来裁减人员。
对于这种特有的高速运作特点,互联通的林可忠就认为尽管许多人都看好这一业务的发展前景,但现在却不会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的公司蜂拥进入,因为一年时间的市场运作,高速发展的背后已经令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抬高很多,当然除非你不在乎而去“烧钱”。而在市场不断成熟的同时,单纯降低价格已经很难令新进入的公司获得成功,而营运经验的不足又会令自己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今后IDC公司竞争的关键将体现在综合实力的打拼上,能否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将是根本。
谈到入市门槛提高的原因,新一代的就认为,在过去,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价格的不断走低,营业利润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丰厚,而早期像新一代这样的公司就建有自己的机房,所以在业务成本上我们更有优势,而现在新进入的公司更不可能再去建自己的IDC机房,因为投资的风险会很大,这样从长远来说,我们就比新进入的公司成本优势就会更明显。其实不管是已经进入的还是心想进入的,根据自己优势去定位市场位置才是最关键,就像互联通承认自己是定位在高端服务上,而新一代却是广州IDC公司综合实力的代表,不怕市场竞争多厉害,就怕不清楚自己位置在哪里。

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无法避免
在一个IDC公司中,如果自己不建机房,除了人工和办公设备的添置,带宽和机房的租用便是最大的投资,但这往往是一个静态的投入,如果早期入住的服务器数量不断增加,以后进入的服务器占用成本就会越来越低,而如果在一定带宽租用情况下,服务器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时,单一服务器的托管成本就会很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IDC公司热衷价格战的深层原因,因为价格越低,可能入住的服务器就会越多,而整体的成本就会随之下降,当盈亏平衡点出现时,随后的托管收入也许就是毛利润了,这就是IDC公司最高兴见到的事情。
尽管价格战一直在打,但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在运用这一战术上。其实当263来到广州时,价格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因为从北方263的市场份额来看,谁都清楚263在这一市场上的实力,谁也无法预料263在切入这一并个不熟悉的市场时,低价杀入会不会是其首当其冲的手段。因此尽管那时263在进入广州市场的当初,宣布并不会靠价格来争取市场时,许多公司已经开始有行动反映,因为其时正好在年底,许多客户服务器的托管时间正好到期,此时行动,还能抢到许多对手的客户。在一次IDC解决方案推广大会上,某一家做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工程师就笑称,公司服务器在托管到期前二个月,几乎所有的IDC公司业务销售经理一个接着一个来拜访,而价格斗得也是难分难解,有的公司甚至放出风声,我们比竞争对手最低价格始终低2—5%。
对于贴身的价格战,互联通与新一代都表示了自己的价位有优势,但公司不会参与到价格的无序竞争中去,林可忠认为,这种价格竞争多发生在早期的一些低端需求的客户身上,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托管,对增值服务要求不高,所以对价格走势很敏感,但互联通的客户定位不在这里。而新一代也承认,如果要打价格战,新一代应该最具优势,因为公司有自己的机房,不用像其它公司那样去租用第三方的机房,从短期来说,这样公司的成本就比他们更低,但新一代不会去这么做,新一代重点放在服务上去吸引客户。21世纪互联最近签约了两个大客户,一个是华为,另一个中兴通讯,所以华南总经理项帆就认为公司不会参与价格战中去,因为自己已经树立了在价格以外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客户已经认同。

IDC渠道浮上水面
在IDC市场的高速发展中,有一群力量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IDC公司的渠道,以至许多外面的人都以为,IDC公司的业务完全是靠自己的销售人员打拼来的。为什么会造成这一错觉呢,因为在早期,IDC进入市场时,都把眼光放在ICP上,对于这些公司,目标明确,容易接洽,他们的业务特点也非常了解。因此业务人员上门推销成为初期主要手法。
不过ICP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传统行业的公司开始逐渐被重视,如证券交易商、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目标不是很明确,而且许多业务人员对于这些企业的业务不了解,因此推销起来相当困难,而市面上的一些集成商(SI)、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帮助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他们积累多年与企业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企业需求什么他们最清楚,再加上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使得他们去游说企业选择什么样的IDC就得心应手了,因此这类有着这大量企业客户的SI和ASP就成了IDC争夺的渠道伙伴目标。
互联通林可忠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近60%的业务是通过渠道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公司人员数量不断减少,而业务却不断增加的原因,谈到选择渠道的原因,林可忠认为这些渠道对于用户在应用服务上的需求非常清楚,而由于互联通本身定位在高端市场,客户对增值服务要求很高,所以有着应用服务经验的渠道就非常重要。而新一代也明确表示会加强与渠道伙伴的合作,特别是在Internet潮流下,应用服务提供商会是重点考虑的对象。目前一些IDC开始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而纷纷将业务政策向渠道倾斜,并安排专人开拓、管理渠道,可以预计,在IDC渠道浮上水面后,抢夺渠道也将成为IDC又一个竞争热点。

增值服务:新入IDC营运商的杀手锏
IDC只是一个基础平台,增值服务才是根本

打造专业化优势,拉开与其它IDC的差距

专攻传统行业大客户,锁定保险、证券、大型生产型企业

重要观点记录
目前IDC市场存在泡沫吗?
在记者采访问起这个问题时,新一代、互联通、21世纪互联等都认为目前的IDC市场确实存在着泡沫的成份。但一些人也持相反的观点,因为相对于早年炒得火暴的DOT COM公司,IDC的赢利基础是谁都看得见的,虽然目前价格战打得厉害,但赢利的基础还是存在。这样的观点只能与以前跑马圈地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目前的发展价值远远超过其当时本身所有的价值时,它就可能存在泡沫。典型的如股市,很多传统的公司一直是在赢利,并且有好的赢利基础,在股民心中,甚至是不折不扣的绩优股,但如果股价被恶意炒高到远远超出其所在的价值上,那么它再有好的赢利也被认为股价存在泡沫。因此说IDC市场存在泡沫确实不过份,其中四大理由如下:
一些IDC在拼命跑马圈地
在DOT COM公司被大家一直看好时,由于蜂拥进入的太多,所以这些公司相互之间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赢利而想,即通过不断市场投入和软硬件设备的添加、升级来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所以过去DOT COM公司最引以自豪的是注册用户和每天页面浏览次数,但这种跑马圈地式的市场扩充并不能带来根本的利润回报,因为这一切都不能产生直接的现实业务收入。而目前许多IDC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又走进了这一怪圈,即通过令竞争对手汗颜的价格来夺得大量的市场份额,就好比DOT COM公司的注册用户,至于问到利润,他们也会笑道,目前我们还没有想赢利,如果现在过早去追求利润,相反会放慢公司的发展速度,等到规模出现,利润就更有保证。这与当年DOT COM对利润解释是如出一澈。而互联通的林可忠就认为公司在今年秋季就会赢利,对利润的追求是公司一向不变的,为了所谓的市场而牺牲利润有着很大的风险。新一代也认为追求利润是向股东负责,而且没有好的利润支持,长期下去,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会提供多好的服务。
上市、融资成为最终目标
因为有比DOT COM公司更现实的业务收入,所以一些IDC公司的老总对于公司能够上市和融得资金更具有信心,而且在改造加入WTO后,这一类公司将会成为外资青睐的对象,只要市场份额上去了,不愁没有资金来找你。
因此在相当一部分IDC公司中,目前一部分的资金也开始出现多成份的现象,新一代、互联通就以香港的资金为主,网宿则是上海的民营资本,但公司也正在积极与外围资金洽谈共同开拓这一业务。像这几家公司尽管以外围资金为主,但由于公司在香港本身就从事IDC业务,所以公司投资这一业务并非为了股市套现,为的是长期能够在大陆市场发展。而如果今后一些资金是投资基金,那样的目的就如同DOT COM的投资基金一样,上市后套现是他们最直接的目标,而上市前就必须做大规模,因此追求规模忽略利润的怪圈也会出现,于是人们不得不担心这类的IDC公司是否在走DOT COM一样的路,而如果是,泡沫成分肯定已经存在。
而作为时下没处投放的外围资本现在也开始开始推波助浪,用一位IDC老总的话来说,为什么有些IDC公司只注意短期行为,拼命出低价,其实是一些外围资本在给他们壮胆,因为这些公司得到过这样的暗示,只要市场做大了,肯定有资金会愿意投进来,如果处理得好,也许对该公司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砸了锅,也许公司会很快关门。不过现在相当一部分国内IDC公司在成功融得资本后,新进入的公司热情就更被激发起来,如果再延续下去,某一天泡沫终会吹破的。

上游IT厂商摇旗呐喊
在99年DOT COM在中国热火时,上游的IT软硬件厂商确实是狠狠地赚了一把,你看那时大的DOT COM公司哪家IT设备不是顶尖的。而对这些IT厂商来说,针对DOT COM公司的解决方案在广州经常可见。当DOT COM已经面临生存危机而IDC市场被炒得火热时,上游IT厂商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HP、IBM先后已经发布针对IDC的解决方案,而最近APC整体机房的推出也让人看到了上游厂商确实是按耐不住了。因为走进IDC营运商机房参观时,高端、豪华的机房设备耸立其中,我想也许现在的上游厂商狠不得所有的互联网都进入IDC市场,在他们眼中,IDC目前肯定还不存在泡沫。因为记者问过相关的厂商负责人时,这位老总马上会把美国目前IDC市场的容量给中国的市场比较一下,结论是中国IDC市场还大有干头,其实当年讲中国DOT COM发展前景时,许多人不是同样把美国的现状来比较吗?
其实厂商的这种趋利特性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毕竟要靠市场消费来生存,但解决方案在不断推出的时候,IDC公司自己就一定要清醒了,这么多的厂商围着你转,不是你公司有魅力,而是你口袋里的钱有。

新面孔在跃跃欲试要进入
这边是老IDC公司在为价格打得不亦乐乎,另一边是许多新公司在跃跃欲试要进入这一市场,尽管许多公司认为现在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已经比过去高,但只要有资本,再加上对这一行业的无限憧憬,许多人仍旧会义无返顾地走近来,单单不到半年时间,广州就冒出十来家IDC公司就可知新公司进入的兴趣有多大。而熟悉IDC公司运作的人士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自建机房,进入IDC的门槛确实很高,没有几千万的资金启动就根本没法做,但如果仅仅是租用电信公司的机房,上百万的资金就可以做了,再加上目前竞争还只是在初期阶段,许多用户就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托管,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这一业务模式也很容易被复制。”如果真是这样,IDC岂不成了DOT COM的孪生兄弟?但愿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价格战会再打吗?

记者手记:在走访完一些IDC公司后,第一期文章如期推出,与前段一些媒体大力炒作IDC市场的做法相比,我们更愿意真实地反映出广州深圳两地市场的情况,我们即看好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因为专业的分工毕竟是一种趋势,而第三方的服务外包已经在国外占据主流,而IDC正是适应这一潮流趋势而产生的,随着Internet应用、电子商务的实质性开展,IDC市场的机遇会越来越多,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IDC市场存在泡沫吗?》反映的许多问题都是目前真实存在的,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都会存在一定的泡沫,这并不奇怪,但泡沫如果多了,却是有相当的危害,DOT COM公司走过的路就是最好的警示。下一期我们将推出“广州老面孔如何应对IDC生力军”,阐述面对新公司不断的加入,广州当地经营IDC业务较早的公司是如何去迎接挑战,赢得市场。同时,欢迎更多的IDC、上下游厂商参与本报这次专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