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条路”上迅跑 - 方言 - 蔡文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7 次) 时间:2001-06-19 16:50:16 来源:蔡文涛 (辛丁) 原创-IT

在近来非常热络的关于是否再次分拆中国电信的讨论中,周其仁教授的“不对称双向进入”法,被称作是“分拆”与“不分拆”以外的“第三条路”。
毫无疑问,周教授的方法相对而言更为周全。“不对称双向进入”最终可能演变为完全的“互相进入”,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但同时解决了电信与广电现存的大部份问题,而且,为今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公平、公开、高透明度的市场环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单要考虑“该不该”、“好不好”,而且更多的可能还需考虑“行不行”。因此,在选择要走哪条路的时候,的确很费周张,绝不是一两次讨论、三四篇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以平常心,这不难理解。
不问过程,只求结果。或者,我们可以试着设想一下,如果选择“第三条路”,结果会如何?
假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不对称双向进入”逐渐演变成“互相进入”或“准互相进入”。国家发出四至五个全国性的“电信”牌照,候选名单自然是中国电信、广电(集团)、联通、铁通等等。他们不但可以经营全国性的固定电话、长途电话(IP电话)、有线电视、电信增值(ISP、ICP)等业务,而且也可以通过竞投获得移动(通信)的牌照。与之相配套,在每个地区再核发二三个区域性的有线电视牌照(主要是让现有的公司能合法独立生存下去),他们只能经营有线电视及部份的ISP业务,不得经营固定电话及长途电话等语音类业务。
上述的的发牌条件、经营范围都应有清晰的界定,任何公司亦不得以非市场手段进行干涉、阻挠。

电信的优势
程序完成后,先来看看中国电信的情况。尽管中国电信所提供的服务近来备受指责,但他们为我国通信事业所作的贡献还是无容置疑的。而且,他们还拥有知名度极高的品牌、充足的资金、大量的技术人材以及巨大的客户资源。
制度健全后,他们不但可以通过自己原有的固话网络及IP宽带网,为客户提供视频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收购、租赁一些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公司,甚至是自建有线网络,向公众提供传统的有线电视服务。请不要忘记,比如象AT&T这样的电信公司,其实也掌握着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
这样,不但有利于中国电信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其自身也能更好地进行资源增值。比如,在一些较偏僻的地区,通常只为着固话业务而单独架设的线路,成本会很高,有的时候每路电话的成本据说数以十万计。在“互相进入”后,无论是通过架设线路,或是通过租用卫星、无线中继等方式,把该地区与外界“互联”,相对而言,其用户成本都会成倍下降。

广电的王牌
从去年起,媒体就不断地报道,广电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集团公司,把全国的有线网络连成一片,意欲“一统江湖”。可是至今未能如愿。
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主要的,却是广电并没有、或者说是不能动用市场的力量。
一旦获得全国性的“电信”牌照,一方面,广电(集团)可把现有的项目包装上市,以获得充裕的资金——“牌照”也是极具市场价值的资产;另一方面,广电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开发、参与制定基于有线系统的各种新技术、新标准,先求“技术一统”。
更重要的是,广电通过强化自身的市场优势,促使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公司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注意这其中并没有行政指令的成份),自觉地寻求与广电集团合并。
可以预见,当有效的竞争出现后,除个别情况外,大部份的区域性有线公司,将只能选择与广电集团或电信公司合并。
虽然,这样会损失一些有线电视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有电信及其增值业务的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深挖自有的资源潜力,广电集团也照样能够,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而不断壮大。

多赢的局面
要不要“重复建设”,这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普遍地,人们已能理解到,关键在于“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收益能否远高于成本。
选择“第三条路”,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基础建设上的重复,但这将完全取决于市场。而且,更具意义的,无论是广电集团或是其他的电信公司,都将彻底地摆脱那种“吃政策饭”的心理,自觉地通过加强资源管理、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等手段,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在经历真正的市场考验之后,“与狼共舞”于地球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