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0 次) 时间:2001-06-19 16:28:44 来源:项立刚 (项立刚) 原创-IT
吉通之路与生存夹缝
一开始,吉通就不是作为通信运营商出现在通信业,难怪出现6年之后,它一直是默默无闻,然而和那些一开始就有巨大支持的企业相比,吉通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也正是在艰难中吉通人变得更加坚韧,也更积极。
在“信息高速公路”构想的冲击下,中国的最高决策层也在为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作准备,“三金工程”就是重点项目,“金桥工程”就是“三金工程”之一,希望通过国家公用经济通信网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1993年3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主持国务院会议,部署建设“金桥工程”,使用300万美元的“总理预备费”作为启动资金。“金桥工程”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金卡工程”、“金关工程”的信息平台,是国家信息化的骨干网。
1994年1月12日,原电子工业部发起成立,主要是电子部系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参股组建的吉通公司成立,由国务院信息办的常务副主任陆首群任董事长,吉通是“金桥工程”的唯一的业主,负责金桥网的建设和经营。国家对吉通寄予了厚望,但是吉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应的保证。首先,吉通的资金远远不够,注册资金不过区区6000万元,这对于一个新兴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这点资金远远不够,虽然通过后续资金的投入、贷款等方式吸收了部分资金,但总投资也不过10亿元。其次,人才一直也是因困扰着吉通的大问题。作为电信运营商,吉通需要通信技术人员,通信经营管理人员,要运营一张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营,需要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懂通信的人才本来就少,1994年4月联通成立,还有一批人员转入联通。再次,吉通没有电信运营牌照,由于属于电子部主管,手中的资源不多。所有这一切注定了吉通的发展之路艰辛多难,以至1995年在吉通的管理层在研讨“金桥会不会夭折”时,得到结论是“会”。同年陆首群离开吉通,年轻的齐鸣秋走上了前台。
当时刚刚40多岁齐鸣秋对于一个电信运营公司的老总来说,似乎是年轻了一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并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MBA学位,历任过中国机电招标中心副主任、中电进出口公司副总裁的齐鸣秋不但是吉通的创建人之一,同时他更是一个性格坚定,善于在夹缝中找到生存机会的人。
此时的吉通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确实吉通要让自己出名的机会也不多,资金、人才、资源不但比不上中国电信,就是比后成立的中国联通也差距很大,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电信市场占一席之地,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齐鸣秋选择了一条“以天盖地”的路线,因为要在全国范围内构筑通信网络体系,时间长、投资大,吉通耗不起,而用卫星来构筑网络投资小、建设的周期短、组网灵活,覆盖面大,可以很快的就形成一个业务网,使吉通迅速运转起来。这是一条短平快的路,但对于实力较弱的吉通确实是行之有效。
吉通租用了卫星,又租用了邮电系统的数据网线路,实现了各个部委、省市信息数据网的互联互通。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吉通就实现了上百个Vast卫星站的安装和调试。1996年,“中国金桥计算机信息通信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北京建成了网控中心,这一通信网连接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一数据网对推动相关部门信息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对于吉通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大发展,而是抢市场,找到生存的机会。由于没有自己的骨干网,租借光缆吉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吉通还没有能力真刀真枪地和其他运营商竞争,他们就把眼光盯在服务上,为大客户服务是他们的首创。在90年代中期,服务还没有完善,其他电信运营商还没有来得及在服务下功夫,吉通就把目标用户盯在了那些重服务的大型客户上,制定了售前咨询、售后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的策略,把国家经贸委、广电部、水利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发展为自己用户。
加强基础建设,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是吉通数年默默无闻的果实。
1996年6月,吉通正式申请了金桥网的立项,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并被列为“九五”信息化重点工程。同时通过这一项目获得了6000万美元的政府贷款。
1996年,吉通还获得了互联网的经营许可,在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两家提供商中,吉通终于可以和传统电信运营商分庭抗礼,吉通手中还握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独立的国际出口。在吉通的发展历程中,终于展开了“一线生机”。在这期间,吉通还在全国12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并把分公司数字很快发展为100多个。最终将原来以卫星传输为主的窄带数据网,发展为以地面光纤宽带传输系统为主、面向多用户的、可支持多业务的全国性新型电信业务网。吉通不仅是一个运营商,同时也开始真正拥有自己的网络,这成为发展的里程碑。
吉通在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之后,一直在寻找具有特色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也为自己找到政策支持。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表现得最积极的差不多就是吉通,在信息产业部的“三定”方案完成刚刚两个星期,齐鸣秋就向电信管理局进行了汇报,也得到了管理部门的理解。很快吉通就获得了卫星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经营许可,吉通的金桥网也被批准使用国家一类码号资源:167上网用户号。
吉通还把眼光瞄准了基础电信业务,切入电信运营的契机是IP电话。1999年4月27日,信息产业部宣布批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吉通三家进行IP电话业务的试验。对传统运营商来说,IP电话只是一个减少收入的产品,而且技术问题也使话音质量不能很好满足用户需要,一开始,许多专家和传统运营商都对IP电话充满了怀疑,中国电信对IP电话的投入运运不够。但是吉通看到了IP的发展机会,更看到了新技术的力量,把IP电话当作了一搏的希望。
1999年5月17日,仅在正式批准IP电话业务试验的20天后,吉通就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等大城市开通IP电话试验网,面对新的契机,吉通不但是抓得快,而且是做得很踏实,抓住对手睡觉的机会,吉通向前跨了一大步。通过IP电话吉通不但是跨进了基础电信业务之门,而且通过IP电话业务获得了业务收入的高增长,在IP电话市场占据了一个较大的市场份额。
走过7年,吉通在电信市场已经由认定会夭折到终于找到了生存的根基。但是对于吉通来说,前途依然艰辛,资金和资源仍然是困扰着吉通的两大因素,要在电信运营领域实现根本性的突破,10个亿的资金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业务面相对较小,缺少其他业务的支持,也使吉通在发展上受到很大限制。2000年底,吉通上市在经过艰难运作未获成功,IP电话业务也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挤压下出现下滑,要走出生存夹缝吉通还需要走一条长长的路。
吉通数据
骨干网:全国100多个城市骨干网接点,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5城市建设一个全连接的ATM骨干网络,传输带宽达到155Mbps并将扩容至622 Mbps。
国际出口: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设立国际出口,同美国AT&T、MCI、SPRINT和各香港电信等互联,出口总带宽达到159M。
综合接入网建设:北京、上海等10城市完成城域网规划,北京、哈尔滨等城市已在建设中。
IP电话业务网建设:目前IP电话通达城市已达100多个。
IDC及Call Center建设:已经规划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中心,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也即将建成。
数据网的建设:已建成了覆盖100多个城市的Internet业务网和16城市的帧中继业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