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0 次) 时间:2001-06-16 15:11:51 来源:吴滔 (罗布泊) 转载
大陆著名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位教授日前认为:王志东不是真正的CEO。真正的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
这位教授说,目前中国大陆的独立董事在协调人力资本(包括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创新者)和货币资本(出资人资本)的关系上并不能做到‘公道’二字。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享有高工资,持有股份,并没有保持独立的地位的情况,并不符合CEO的真正含义。
他还说,王志东是受害者,企业要想做大,人力资本应拥有企业的产权。大陆的企业普遍存在把人力资源视若打工仔,而没有作为资本的现象。
正如业界人士所说,王志东的离去□不过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件。资本的意志与权力斗争从来都是公司内部永不落幕的戏剧。当投资人对于王志东在盈利方面缺乏想象力的不满无法排解时,他的离开是唯一的选择。
2001年新浪第一季度报表显示,收入大幅度下降了30%,预测在下季度还会至少有10%的下滑,这种状况迫使新浪资本方尽快找到别的赢利途径。这一点与王志东不急于赢利的想法显然相悖。王志东辞职的真正原因,到目前来说都是猜测,王志东辞职的深层根源已经被不同版本地挖掘。但有一点肯定,新浪这几年业绩不佳,新浪拿不出新的赢利模式,即使影响力再大,董事会也不会认可。王志东自身□有6%的股份,在新浪不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新浪的产权清晰,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靠的是股权说话,王志东如果掌握足够的股权,比如像丁磊拥有58%的网易股权,要他出局,就必须先把他的股权先买过来。
这位教授还认为,如果王志东具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即人力资本,即使他不占有股份,或者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会理所当然享有经营决策权。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是CEO拍板,即首席执行官拍板,而不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不是企业的出资人,实际上是人力资本。但是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可以说,过去那种谁出资谁说了算的时代已经过时了。人力资本已经作为很重要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国外的首席执行官的权利其实非常大,除了拥有总经理的权利以外,其权利中还有董事长的百分之四五十的权利。所以在CEO的产生条件下,董事会已成为小董事会。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者决策拍板,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的薪酬制度。
如果王志东没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即使他是新浪的创始人,进一步讲,即使他拥有新浪的股份,也不能称其为CEO。”虽然有时董事会的经营决策的程序及法律规则是合理合法的,但仍然解决不了投资失误的问题。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确定投资方向了,因而必须将经营决策的所有权力交给CEO。CEO在经营上的权利很大,企业中应有一个类似于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机构对CEO的经营决策等进行约束,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人员却恰恰大部分不应是企业中的人,更不是企业的出资人,而主要是社会上在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及各种产业方面的知名人士,显然不是出资人。
一个企业越做越大,成为公众公司后,创业者能否继续驾驭企业,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新浪的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交战时,就□有牺牲王志东的利益。如果要实行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改变治理结构,是不可能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产权一定要有约束机制和约束依据。如果实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现有的《公司法》必须统统推翻。否则的话,就像新零件装在了老汽车上。如果光强调出资人的利益,那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这就走进了“穷人思考富人”的问题的误区。第一大股东不一定能当董事长,没有能力的不能进董事会。如果王志东出任新浪的CEO?他应该是高水平的解决了经济利益的人,他得到的利益是需求的满足,最大的收益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独立董事不是出资人,而是在企业中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充其量给一点“车马费”,但是独立董事的投票权和出资人的投票权是一样重要的。独立董事是在经济法律方面的权威人士,是人力资本。中国大陆现有的企业把自己的负责人叫作CEO,但他们的企业章程在企业治理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在权利和地位上他们还是总经理,章程还是董事会决策下的总经理日常负责的那种原来的模式。
“王志东是个悲剧英雄,他做了中国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的殉葬品。”那位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