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4 次) 时间:2001-06-15 21:35:13 来源:袋袋裤 (newsgirl) 原创-IT
昨天用一下午的时间仔细地翻阅了一下朋友寄来的十份《京华时报》(从创刊号5.28到6.6),我就从非学术、非专业、非系统的角度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想到哪就说到哪。
定位:据《京华时报》自己说,这是一份以突出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内容定位)目标读者以都市白领为主,兼顾所有京城市民,凡有阅读能力者皆为其潜在读者,(读者定位)以京城市民为主要受众。(地域定位)
先看内容定位,《京华时报》从地区来看,覆盖了北京,全国各地,国际的新闻,从行业看包括财经、娱乐、体育、领域内的新闻。基本上涵盖了一般受众所关心的各个地区和领域,对于北京市民来说六个版面的本地新闻也充分的体现了了新闻的贴近性原则。版面的内容分类,简单分明,也体现了一种简约主义的信息理念。
可能有人会置疑《京华时报》的新闻没有自己的突出特点,新闻没有广度和深度特色。我觉得这里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因为《京华时报》并不是一份专业报纸,作为一份综合性的都市生活类日报,它生产标准化的新闻产品,满足一般市民——大多数受众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的定位应该是正确的。《京华时报》的财经、娱乐、体育报道的确与专业的报刊无法相比,但如果这些版的内容真的做的太专业了,恐怕效果未必好。打个比喻,如果说这类综合性的报纸是白水一杯,专业类报刊是各种果汁,碳酸饮料,酒类,奶类饮品。那么纵使有人喜欢果汁,有人喜欢酒类,有人喜欢牛奶但却谁也离不开白水。白水就是白水,弄的即像果汁又像饮料反而不伦不类。所以说特别关注体育的人可能看《体坛周报》特别关注国际社会的人可能看《环球时报》,特别关注财经的人可能看《财经》,但对于特别关注领域以外的信息可能只需要泛泛了解一下就成了。这就像在广告投放当中总要有大约50%的无效投放一样,作为一份综合性日报能有一半以上内容吸引读者就不错了,毕竟这是一个快速更新的时代,信息流量巨大,受众选择余地也非常大,想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当然在与同性质的综合类日报的竞争中,《京华时报》就必须拿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又另当别论。
地域定位,暂时是以京城读者为主。从内容定位来看也是这样。不知道如果以后它作大之后是否有侵略扩张的野心,我想应该会有的。
读者阶层定位,不知道《京华时报》指的白领是如何界定的。但是我看它目前的样子,恐怕离白领还有一段差距。从一些内容的关注点,以及深度和广度来讲,还可以。但是我对于日报定位在白领这一点上有一点疑问,我感觉白领是很少看日报的。(时间和偏好的问题,感觉白领更喜欢看周刊和杂志,当然这也可能与原有日报的定位和品位有关,毕竟读者也是可可以引导的)只是感觉而已。不过抛开白领的阅读习惯,就《京华时报》本身而言,我觉得也还没有达到白领日报的高贵、优雅的品质。倒是更像一份市民报,家庭报。双面彩印4开报型的设计还可以,但是价位,版面,纸质,印刷似乎就差了点,看完还能沾点油墨到手上。而且对市井新闻的宽泛的关注恐怕也会让白领不那么舒服。
格调:再打个比喻,如果说那些党报,机关报就像个四五十岁的老人,满脑子都是党性、原则,严肃的内容,古板的面孔,假大空的语气,教育家的言辞;如果说那些时尚类街井市民类小报包括一些晚报像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怎么泼辣怎么刺激怎么来,什么煽情什么前卫写什么,标题怎么吓人怎么做;那么《京华时报》与他们相比就像一个27.8的人,这样的年龄,既未失去青年人的活泼,又有接近中年人的那种稳健,既时尚又不媚俗。没有党报、机关报的严肃、刻板,又不像小报一样动辄煽情。看《京华时报》,版面基本比较整齐,又不是一成不变,字体使用基本是常规的,字号的使用上也没有过分夸张,图片的数量和质量也符合这样的特点。标题不严肃古板,
也没有太夸张,太耸人听闻的,相反许多标题,尤其是“民生”版的标题,特别有人情味,有一种关怀语气,很具亲和力,如《今天北京真热》《出国旅游别带病回来》《扭秧歌注意空气污染》(当然娱乐版和体育版又不同,会活不少,花不少,这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这样的格调我想无疑是不错的,符合自身的定位,也不失大报风范。
新闻的采编:“大量的有价值的独家新闻将是京华时报亮点中的焦点”这是《京华时报》自己的说法。 我仔细看了一下各版的情况,北京本地的新闻当然都是独家的。全国各地的新闻中《京华时报》本报的专讯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还有不少的一部分则是采用新华社、中新社、其他媒体的报道。财经中的四版(动态,焦点,财富,彩票)基本都是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证券四版则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娱乐版和体育版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占有相当大一部分,也有一部分是读者参与的,还有一部分是综合消息和其他媒体的报道。国际版基本都是来自新华社或者是综合报道的消息,还有一部分正文前无指出,仅有署名不知是否是翻译自外文媒体,偶而也会有本报特约记者发回的稿子。现在一般媒体没有直接赴外采访新闻的权利,不知《京华时报》现在或以后是否有这样的权限。
综合性报纸涉及的内容很广,独家采访涉及到各领域,而且要深度报道,作到权威性,难度也不小,当然有北大青鸟集团的资本在后边撑腰,有《人民日报》做依托,《京华时报》也无所畏惧,但是不是一定所有新闻作独家就最好呢?恐怕未必,毕竟全面出击太耗费体力财力,而且未必讨好,不如先形成几个拳头更有战斗力。
广告:在我看到的前十期的报纸中,广告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但是分类广告和零售广告都在逐渐的上,但是总体说来广告的数量还是很少的,与其他报纸相比,是定位如此,还是广告数量暂时没上来?我想可能是后者的原因吧,但从它自身定位和读者定位来看,广告数量应该不宜太多,质量也因该予以把关,否则会有损自身形象。
发行:不太清楚,应该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吧,既然说是北京最早送到报亭和读者手中的报纸,应该有自己的发行渠道,从长远的角度看,建立一个自己的稳定、高效、高质的发行渠道也是必然的。据说报哥和报嫂也不少。
品牌营销:(今天太累了,说不动了,明儿个吧。乱说一气了,请给位大侠尤其是可爱的潘大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