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8 次) 时间:2000-06-24 15:23:56 来源:雪夜闭门 (Daniel) 转载
网络真的掏空了报业精英?
中关村周刊2000年5月16日
本报记者老磐
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用中国图书商报大批人员被网站挖走的题材大做文章,这些人里,有些是该报的业务骨干,甚至是专栏主持人。这一下,该报似乎元气大伤,忙不迭地又在诸多报刊上刊登启事,招兵买马,急欲恢复采编队伍的规模。一时间,网络对于传统媒体人才的觊觎和抢夺成了热炒的话题,而网络与媒体间的人才战也随之日渐明朗和白热化。
报社:
媒体炒作不负责任
记者就此事走访中国图书商报时,该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门负责人对记者很谨慎地谈及此事。这位负责人认为,这个件事本身并不构成一个事件,大体上该报每年都会有人进出。从一个人员规模在上百号人的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上看,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人的流动是正常的,这次有些人到网站去,还是在正常流动范围之中的,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这位负责人还特别强调,媒体所说被网站挖走的那些人中,有很多并非是网站挖走的,而是被报社辞退的。
该负责人也谈到,该报招聘过程中,也有很多人是从网站来应聘的。当问到这些人为什么不在网站呆着、而要回到传统媒体时,那些人不无忧虑地谈起现在互联网从业人员水平很低,对于网站内容大都采取不太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那些内容里有很多语句不通、出处不实,甚至连起码的校对都不做等现象,让这些受传统媒体运作方式影响了的人很不习惯,下决心离开热火朝天的互联网界,还是再到熟悉而认真的传统媒体来工作,哪怕收入低些。
这位部门领导说,一些人员的离开并不会影响报纸的整体水平,相反,他们还是要扩充企业规模,为其内容的电子化、网站运作做准备。
这位负责人也指出,媒体对于这件事的炒作是非常不负责的。事实上,此事始作俑者所在的媒体也被网站弄走了不少人,但却在报道里只字不提,也没有提及受害更甚的其他媒体。而且,在采访时并没有考虑到当事人双方的对称,根本没有采访图书商报,给该报的企业形象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该报出于各种考虑,至今对此采取了缄默态度。
网站:互联网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事
记者走访了与此事相关的网站(应被采访人的要求,不在此提及网站名称和被采访人姓名),其人力资源负责人称,中国的互联网业目前出于急剧扩充时期,从人员规模、资金投入、技术开发、企业产权运作等多方面都是如此。而在人力资源操作上,会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法去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人员,招聘、猎头、兼职、小时工等应有尽有。在此,目的就是一切。
该负责人同时也强调,由于互联网站的经营是属于工商企业登记注册制度范畴,个人只要有了一定的资金就可以从事,因而比不仅需要注册而且被批准营业难度很大的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准入障碍要低得多,竞争理所当然地就要惨烈得多。中国目前还有一窝蜂的跟风习惯,只要有什么地方出现了机会,大家就一涌而上,不管自己是否在此有所擅长。这些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为互联网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扩大就业是有好处的,可从长期来看,盲目进入是有危险的。
这位对传统媒体也较熟悉的负责人说到了这样的现实:去年开始,很多报社开始了体制上的调整,产业报脱离原挂靠单位而另寻依托。这样,在全国30多万新闻采编人员中,就会有不少人不得不离开原岗位而另找出路,这和互联网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巨大的反差。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站事实是成了那些新闻界“下岗”者的收容地,起到了为社会分担这部分人“再就业”的责任。
在回答记者网站内容粗糙和人员“倒流”现象时,他谈到,互联网是个来不及思考的地方,每天很多人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网页维护、内容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比起传统媒体那种慢悠悠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区别。一方面在内容上,比起那些咬文嚼字的传统媒体来说,网络更是体现了快餐化的特性,而那些主体人群在18~22岁的网民们,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也有所不同,网民更愿意看到随时更新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于互联网而言,数量要远远重于质量;另一方面,过去在新闻单位里工作的人虽然具有写作能力强、观察能力强、具备新闻敏感性以及媒体运作经验,但毕竟二者是有差别的。如果简单运用做报纸的思路去做互联网,那还是不够的,甚至是会走偏的。因此,有些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适应不了互联网的工作方式,离开也是正常的。从总体上说,网络吸纳人的速度要远高于离开者的速度。
跳槽新闻工作者人员:大势所趋
现在中国市场经济报任部门主管的刘先生,因为报纸马上要脱离原挂靠单位,报纸也要更名,报道领域专注于互联网,因而也在琢磨着是否应该到网站谋个差事。他近来一直在想他们那个被称之为超级组合的编辑团队,能够成建制地被什么网站接收。可长期从事财经类采编工作的经验是否能在互联网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来说是个很大的疑问。
原来也在影响很大的某财经类报纸供职的黄女士,由于人际关系问题而去了另一个生活类报纸。干了一段时间,找不到感觉,正好赶上某人力资源网站急切寻找高级主管,就马不停蹄地杀奔过去,坐到了这个应该说是专业性很强的网站内容总监的位子上,并从其上司手里传承了搜寻人选的接力棒,苦口婆心地规劝所有能见到的新闻人员到该网站工作。
李军原在北京某电台做导播、记者和主持人,很早就离开新闻界而投身到了IT行业,到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任部门经理。随着公司上市,他的身价也迅速的提升。
在谈到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到网络工作时,李军坚定地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将是未来的生活方式,谁能审时度势占据首要位置,就能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空间;新闻工作者人员到互联网,具备了网络对其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能在其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到网站工作,也应该使自身在思维定势上加以调整,适应互联网的高强度、坐班、固定收入、打工者心态等,这些都应该看作是推陈出新、从传统到现代跋涉的必要过程和应该付出的代价。
如此看来,传统媒体与网络之间在人才上的争夺,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还需要进一步地关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人物所用的姓名皆为虚构。)
商报那些人我见识过的 - 卓越更夫 - 2000-06-27 10:15:52
如果这些人懂互联网,懂团队协作,懂取长补短,懂谦虚谨慎。。。。。。那末我承认他们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