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才争夺战引爆新话题(首发前程周刊) - 十指谈天下 - 高剑巍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8 次) 时间:2001-06-13 13:07:39 来源:高剑巍 (厦门丸子) 原创-IT

  近期京城的报纸正为留在北京的人才大量被其他兄弟省市以及外国企业挖走,甚至是直接被引进到国外去而忧心忡忡。援引北京晨报5月24日文:北京已是中国人才的硅谷……人才济济的北京既然成为“人才金矿”,谁都想过来挖一锹………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要追问–北京人才矿还能挖多久?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人才的出走还是人才的流失,是记者意识狭隘还是狼真的来了?

人才出走是对机制的挑战
  目前中国科学界最大的地震是什么?不是纳米技术也不是克隆,而是中国科学界的中枢中国科学院将在5年内将10万人的规模裁员到2万!裁员的背景在于机构的臃肿以及体制转变所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已经由98年的13位降到2000年的28位,而R&D(研究与发展)活动产出效率和人力投入总量基本不成正比,这一切反映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正下降。邓小平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我国科技研发人员队伍也是庞大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被列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呢?归纳总结,有两点的原因,一是人事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科研机构只进不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直至更深层次的教育腐败,科研腐败。北京汇集了180万人才和国内大部分的知名科研机构,这样的毛病是最严重的。不合理的机制导致了多少有为之士失去了向上发展的机会,而这时候有上海、深圳、广州、浙江、江苏、重庆、辽宁、陕西等组团到北京“挖”人才,我们应该鼓掌大声叫“好”!据了解每个到北京吸引人才的兄弟省份,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让这些人才到了地方能够无后顾之忧,人尽其才。福建厦门市政府就曾经为了引进一个在北京某大医院不得志的眼科医生专门构建了一所眼科医院。目前在媒体上我们还见不到关于引进人才返流的报道,看来这种方式得到了引进人才的地方和人才的双同认可。
  到北京引进人才的省市都是明智而务实的,他们绝不会花巨大的代价引进后闲置。引进人才不是为了炒作,而是实实在在地应用。北京的人才分流一部分到地方去发挥才能,这本身就是对全国科研水平提高的贡献。中央发展地方的方针不一样,所以人才的流向也就不存在地方和首都抢人才这样的说法。上海要发展为国际金融城市,那么这就必须有非常多的高素质的专家进入这个城市为这个目标奋斗,例如证券,投资,保险等等领域让北京的专家学者来上海展手脚,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也许当某天上海把中国证监会的某位专家请到上海来的时候,大家也应该不奇怪,香港的专家不是都到了北京吗?所以当大量的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流向各个省市的时候,请大家拿鲜花为他们送行而不是责难他们。人才的流动是一种对于现今人事机制不合理被动的挑战,只要人事机制不彻底的改革,那么人才出走还将持续。
  人才的出走仅仅是因为个人不喜欢排资论辈混过一辈子?中国的科研人员历来有承载使命,支撑艰难的良好传统,所以这似乎不成为大多数人的理由。在我们看来,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这也就是科技体制和现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我国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率只有16%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比例是50%,这也是导致科技竞争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先不提要申请到研究经费要排队,审批有多难,即使研究成果出来了,要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一道很难的环节,这样的情况在北京的大科研院所举目皆是。而目前地方上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地方上反而更容易实现。地方的闲置资金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效率也相对较高,商品进入流通渠道的方式也灵活。人的心理分为几层满足,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当一个闲置或者不得重用的人才从首都来到地方上开展他事业的时候,利益固然重要,但很多被采访过的对象透露出来的更多则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象上文提到的厦门为北京过来的一位眼科专家建立的专门医院现在已经成为福建最有名气的眼科医院,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估量。“筑巢引凤”,已经成为进京引进人才省份的共识。

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事实上,人才的流失并非北京问题突出,全国各地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很严重。这些人都流到哪里去了,当然是出国。援引中国科大校长朱时清的话“每年科大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1/4的人就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这还只是所谓的“明流”,还有“暗流”,而且在自己家门口为老外打工的“暗流”已经逐渐成为趋势。比起流向科技发达国家的“明流”,这样的“暗流”则显得更可怕。跨国公司在国内挖走的都是当地最优秀的人才,上海贝尔是上海第一家合资企业,只有总裁是唯一一个老外;中国是微软公司除美国以外惟一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郎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在中国有500人的科研队伍。这一切都预示着国内用人的理念还跟发达国家有差距,正如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说的:“要把我的资产抽走,只要把公司的人才留下,5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都失而复得。”中国辛苦培养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国内发展,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今天,“才”和“财”还不能和谐的统一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什么上海已经有190万的人才存量(比北京同期数据高10万),还要几次组织庞大的招聘团进京举募人才?而北京的人也愿意屏弃原有城市之间那种相应的鄙视到上海创业,这首先还是因为上海欢迎一个“仅次于开埠时期的移民时期速率的形成”,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这样的举措无疑等于在挽留国内精英,为中国人才流失做一些工作。我们当然不能给我们的人才设置障碍不让他们出去,但是要留住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先重视他们,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至少可以让“才”和“财”不仅仅是同音词。
  但凡在北京呆过的人都知道,要做一些事情很容易也很困难,容易和困难就在于你是否有“背景”一个差别之间。让我们再举上海的例子来说,上海“九.五”期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占全国回国留学人员的五分之一,这么多的“海龟”选择在上海工作或者创业,难道对于北京就没有一点启示吗?用上海市长徐匡迪的话说:“真正的人才高地,不应只是以有多少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院士以及占人口比例来静态的衡量,应该是所有年轻人愿意去创业的地方。”北京是全国培养人才最大的基地,但现在却不成为最大的人才乐园,这应该更让北京的媒体深思而不是大呼狼来了。
  不让人才从你的身边滑走,我们还要做的更多,当一个你需要的专业人才从你身边消失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去反思?毕竟中国传统的用人制度,中国的人情世故都已经让我们的事业失去太多的人和时间。让我们屏弃地方狭隘的观念,站到一个为中国培养好人才,用好人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要用“地方**主义”去考虑这样的人才到底是在北京,上海,还是重庆,只要他是真正在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努力着,那么就是我之大幸!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中国才不会流失人才。毕竟人才资本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第一资本。面对全球人才大战的严峻挑战,国内国外经济科技发展大势,要提升生产力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部分资料引自:《知识经济》2001年3期
       《商界》200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