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3 次) 时间:2001-06-13 10:19:30 来源:紫竹 (紫竹) 原创-IT
老网民不再满足于浏览信息
紫竹
记得1996年家中买了电脑上初次上网时,虽然14.4K的“猫”慢得惊人,点击一个页面都要等一两分钟甚至两三分钟,但屏幕上流淌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随意性,一种以往的一切经历都不能覆盖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跨国界阅读之愉悦,使我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满足。
五年过去了,这种满足已烟消云散。其实,直到98年之前,网上的中文内容还少得可怜;现在很丰富了(垃圾性信息成堆是另一回事),为什么反而一点都不满足了呢?5年的网龄在中国算是老网民了——老网民应当是.com公司的宝贵财富,他们对网的直觉非常犀利,对网的期盼常常与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当然,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培养了网民的“网感”,可是网民特别是老网民“跟着感觉走”的步伐却比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进程要快一些。因为感觉是个体的、深刻的,而发展却是联动的、合作的。合作就难免有矛盾并产生“反作用力”和消蚀力——落后于网民的期盼也是自然的。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合理的、也是相对恒定的差距,不能差之太大。
老网民们——或者说是中国的第一代网民们——在期盼什么呢?期盼他们对网的应用能够从总体上提升一个层次——超越现有的阅读性层次,而逐步进入实用性层次。是的,他们不再满足于用鼠标点点戳戳地到处浏览信息,不再满足于将自己应用网的技能只与下载、上传、查询、游戏相联系。他们希望利用互联网做点实事——除了在网上买东西这尚不成熟的电子购物实践外——他们希望互联网能更多地介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而不是众多的ICP们整天只在做网站内容的量的扩张、网站构架的美工性变革以及无数垃圾信息的不请自来。
现在,一提到用互联网做点实事,似乎只有电子商务这一条路可走,而中国的电子商务现阶段又受到物流配送和金融信用这两大系统均不成熟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无路可走了呢?其实不然。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楔合中有无数条路径,无数次机会。既然开展“实物型”电子商务困难重重,能否先在网上开发一些既能够在线交易又不涉及实物的“票据型”商务应用呢?这里不妨提供一个很具体的“点子”:现在自学考试每年两次报名一省就有数十万考生,每门课程的报名费三十至四十元,如果某省的大型网站与该省的自考办联手开发自考生的网上报名系统,在考生用招行的网上支付卡付了报名费后,即可从网上下载到电子收据和电子准考证。这既节省考生的时间,又能方便地处偏远的考生,定会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而网站自身也可从自考办那头折分到可观的经济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关键是做网站的人要沉下心来,力戒浮躁,从拓宽网站的实用功能出发,从与传统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发,从满足老网民特有的也是火热的期盼出发,用互联网做点实事,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做得有始有终而不是虎头蛇尾,就终能聚沙成塔——将.com在中国的应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