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下摇滚:第一印象 - e外话题 - 盒子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2 次) 时间:2001-06-10 12:30:32 来源:盒子 (山水) 原创-IT

玉林西路55号,小酒馆,成都地下摇滚的“大本营”。

来成都已经3个多月,总是想去小酒馆看一看,却总是因为种种事由错过了机会。终于有一个周六的晚上,我的摇滚情结再一次骚动。我对自己说,不管怎么说,这次得去一个了。

门票十元,酒水随意,学生很多,这是对小酒馆的第一印象。至于那个传说中有点神密的女老板,我只看了两三眼。四十岁上下,面容白净、丰盈,手中燃着一根香烟,偶而会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摆一下身体。很普通的一个女人,我没从外表看出有什么独特之处,也许她是通过她的酒吧来表现她自己。

第一支乐队叫“鱼刺”,四个中学生,另外的一个可能是“客串”的键盘手。没有朋克的“行头”。很常见的学生们穿的衣服,不经任何修饰的学生头。音乐的走向却足够朋克,是涅磐的Grunge。当然他们与涅磐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旋律是一样的先抑后扬,但“扬”的部分力度不够。主唱的嗓音欠佳,虽然也是在嘶喊,但明显有点力不从心。最要命的贝斯手的平庸,根本没有将Grunge漂亮、另类的贝斯乐给体现出来。

即便是如此,我觉得对一个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学生乐队来说,他们的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了。他们的第二只曲子叫“恶心”,从音乐的氛围和乐手的情绪上看,基本上是抓住了涅磐乐队核心上的一些东西,只可惜的是主唱含糊不清,没办法给歌词打分。

第二支乐队叫“缺口”,也是成都本地的组合。衣着、嗓音、配乐都比第一支乐队老练和专业得多。成都的摇滚乐队好象对吉他格外重视一些,第一支有两把吉他,这一支是三把。他们的吉他的水平也不错。“缺口”的乐风应该是重金属的,可是听到唱歌的部分又总会见到流行乐的影子。他们的前奏、间奏部分都很出色,在“灵感”一曲中,有一段中音鼓跟吉他扫弦的合奏,非常漂亮、非常悦耳,摇滚的意味一下子就出来了。我最欣赏的是他们最后的一支曲子,主唱说是“前缺口一直摆练没有摆好的。”整个曲子的确是有点复杂,技巧性很强,也很能体现整个乐队的水平。还是在间奏部分相当的出色,三只吉他通过变音器一起轰鸣,很地道的重金属,也总算是让我的心血澎湃了一下。

“鱼刺”的朋克气候未到,“缺口”的乐风又在象流行乐蜕变。这也是当今国内摇滚乐的通病。反正现在早已不是一个摇滚的黄金时代,我们也没必要去奢望什么。能听到这些“象模象样”的摇滚已经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了。

还想说的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南方的摇滚的确没法和北方的比。去年曾听到北京的“诱导社”和“挂在盒子上”两只朋克乐队的现场表演。他们使我感到六七十年代的英美朋克们的复活。我想象中的那个时期的朋克们正是这个样子。北京应该是摇滚乐理想的摇篮,既有类似英国“帝国文明”的传统,也正受到类似美国“移民文化”的侵袭。这两样东西正是摇滚乐得以发源和生长的土壤。

成都人则以休闲闻名,让他们表现出愤怒和反叛也许很难。用一个象征性的比喻,北京的摇滚象是二锅头,而成都的摇滚则象盖碗茶。这两样东西同样是这两个城市标志性的产物。但二锅头要更象摇滚一些,香醇甘烈,一喝就醉。而盖碗茶唯一象摇滚的时候是在喝第二道的时候,很浓很苦,这时候才给人以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