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媒市场还有一拼 - 稻草人 - 语意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6 次) 时间:2001-06-06 14:42:55 来源:语意 (雨意) 转载

   北京传媒市场还有一拼

  今年北京报业市场的另一个新闻是北京市文联的崔恩卿又重出江湖。崔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这次重出江湖的原因。他说,自己是北京市文联的党组副书记,负责主管文联的一报三刊,文联本身需要发展,提出要以戏剧电影报的改革作为龙头,发展规模的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他本人被再次推上报业竞争一线。另外,他一直是作报纸的,本人也有报纸情结。

  今年4月由鲲鹏网站、老舍基金会、戏剧电影报(包括员工内部持股)筹集了不到1000 万的资金将报社改成《北京娱乐信报》,报社进行企业注册,占有51%的股份。从当初的26 万元起家将《北京青年报》办成年收入几个亿的媒体,但如今的北京报业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60万元都不可能办出一张成功的报纸。崔恩卿认为,当年《北京青年报》是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后来向银行贷款负债经营才走到今天,但是现在报业市场不可能再给你如此长的时间,《北京晨报》一年就运转起来了。

  与《京华时报》投入5000万的资本运作相比,《北京娱乐信报》明显启动资金不足。崔恩卿总结自己的从业经验认为,媒体发展最先是要有一笔启动资金,然后需要有后继资金来进入良性循环,最重要的是要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北京娱乐信报》仍将走这条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认为,现在报业竞争比拼的是实力,有最多的资金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报业是资本加人力,属于知识经济产业,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有了好的人才才会有好的新闻产品,才能使报社具有竞争力,发行量上去了,广告来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资金在其中起着一种关键的作用,随着竞争的成熟,进入的门槛也就越高。

  与此相反,崔恩卿认为,报社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经营观念是否正确,其次才是人才、人气,这不是指大腕,而是指团队,这个团队需要激励机制来调动人气。第三才是资金,报业竞争有时表现为三位一体。

  广电联手 应对北京 传媒竞争

  北京报业在地上争夺的态势已经明朗,而空中广电联手出击,使得北京传媒市场立体竞争更加白热化。5月28日,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电视台、北京电台、歌华文化艺术集团合并成为北京广电集团,广电的联手使得北京地区出现一个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巨型媒体集团,广告收入和北京报业广告收入相当。

  北京广电集团的出现足以让北京传媒市场的任何竞争对手害怕,有歌华上市的资本市场接口,可以融来资金,利用资金来分食别人的广告。目前,跨媒体的经营已经没有政策障碍。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广电集团必然利用资本运作或者收购或者自办报纸进入报业市场,实现立体发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北京传媒市场未来竞争的格局将会很难预料。

  喻国明认为,报业在不断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广电却在利用行政手段归大堆,搞新的垄断。以前各台还有一些竞争,现在却成了“一家人”,这不利于提高北京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传媒竞争拉高从业身价

  报业竞争拉高了传媒的进入门槛,同时也抬高了传媒从业人员的身价。今年《北京晨报》高层和中层同时出走《京华时报》和《北京娱乐信报》,再次显示北京市场传媒人才争夺热潮的到来。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说,去年的网络热潮已经使传媒从业人员的身价出现一次抬高,今年传媒的竞争态势又使传媒人力资源再次上涨,人力资源成本将是今后报社经营一笔重要的开销,给报业经营带来压力,整个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在不断下降,而成本在不断攀升,这是竞争的一个趋势。但是吴海民认为,传媒产业属于知识经济产业,产业保持较高的进入门槛、较高的投资回报、较高的智力成本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现在,人力资源成本在整个报纸的成本中还不占很大的比例,也就10%左右,成功的报纸在12%以上,最大的成本还是纸张和印刷费用,一个发行量大的报纸,人力成本所占比例就低,相反就非常高,竞争的激烈就会有人出局。 (自中国经营报 李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