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6 次) 时间:2001-06-06 12:57:22 来源:语意 (雨意) 转载
北京报业竞争新格局
细心的人会发现,北京街头去年曾经火热的网络站牌广告逐渐被一些陌生的媒体广告取代。网络的泡沫已经烟消云散,北京空气里正飘荡着一股传媒比拼的火药味道。
5月28日,北大文化发展集团出资5000万元和《人民日报》联合冲击北京报业市场,一张新的都市类综合日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而原《北京青年报》总编崔恩卿也重出江湖创办《北京娱乐信报》。北京不仅有晚报、晨报,还有新创刊的一份午报,北京报业市场拉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也就在同一天,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歌华文化艺术集团合并成立北京广电集团,资本力量与行政的力量都在企图按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传媒产业竞争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的传媒市场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洗牌。
资本逐利而来
在朝阳区左家庄附近的百灵大厦,记者看到北大文化发展集团出资5000万元和《人民日报》联合创办的《京华时报》,200多人的新报社正在模拟演练日报的正式出报状态。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说,去年年初《人民日报》就开始筹划调整完善报业结构,《人民日报》有《环球时报》、《市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很多报纸,但缺乏一张地域性的都市报。于是,报社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地调查创办一张都市报的可能性分析了三地尤其是北京报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和空间,以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的特征。去年6月份《人民日报》又对《华西都市报》、《华商报》进行考察,得出结论,成功的报纸地域性定位非常重要。北京报业市场有四类报纸,一类是中央报、第二类是北京市属报纸、第三类是各部委报纸,第四类是生活服务类报纸,最成功的都是地域性突出的北京市属报纸,于是报社决定在北京创办一份都市报。
经过人大舆论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北京的报业竞争与其他省市相比并不充分,广州的报业市场广告投放达到35亿元,而北京报业市场的广告只有二十来亿;广州拥有超过10亿元广告收入的报社,而北京还没有。和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的人均拥有报纸的比例也很低,日本每1.5人就拥有一份报纸,而北京平均11人才有一份。
目前,北京市场已经形成《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精品购物指南》四足鼎立的局面,报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进入门槛提高,由过去的大投入、大产出转变为如今的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没有充足的资金和实力很难撼动竞争对手。负责组建《京华时报》的吴海民一直在寻找一个经济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一开始进入北京报业市场就有一个高起点、大制作。去年5月,吴海民第一次与北京大学文化发展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国伟通电话。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吴海民说,当时恰逢北大看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北大人有一种政治责任感,他们对未来入世国际资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冲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吴海民认为,资本与报社合作失败的教训就是报社的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据了解,湖南电广传媒一直寻求在北京发展自己的报业,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原因就是机制问题。北大文化发展集团与《京华时报》讨论合作时也集中在报社的机制问题,由于《京华时报》一开始就进行企业注册,一切按照企业的模式来经营,很容易与资本对接,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和。吴海民说,资本不是来捐助,它是要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分配的,如果报社不能给它提供一个畅通的市场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和责任,资本的进入将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
今年1月,北大文化发展集团和《京华时报》联合出资筹建京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现双方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吴海民说,北大许诺在报社达到盈亏平衡点之前将一直给报社资金支持,而且没有给《京华时报》还钱的具体指标,北大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投资,双方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将凭借各自的优势结成战略联盟。首批启动资金是5000万元,吴海民估计最多有七八千万元的投入,报社就能够迈过盈亏平衡点。
人大舆论研究所教授著名传媒专家喻国明认为,《京华时报》进入北京报业市场抬高了资本进入北京报业市场的门槛。
那么,北大资本的渗透是否意味着已经控股《京华时报》呢?对此,吴海民先生不愿过多透露双方的股本结构,只是说自己目前是《京华时报》和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于是,记者电话打到北大校办,没人知道有北大文化发展集团这个公司,办公室一位女士告诉记者有可能是一个“影子”企业。记者发现北大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许振东先生与北大青鸟天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同名同姓,就拨通青鸟天桥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话,公司一位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公司真实的名字叫北大文化投资公司,是青鸟天桥控股的企业。由于有上市公司资金实力的支持,《京华时报》实现了资金、人员、机制、广告和发行的一步到位,虽然还没有出报,但通过广告招商会,报社已经有了1000多万的广告现金收入。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