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死劫 - 往事 - 宫玉国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79 次) 时间:2001-06-04 21:50:13 来源:宫玉国 (宫玉国) 原创-IT

网络生死劫
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新年随想
  1999-01-25

  一年前,笔者曾杜撰《产业流行功法--七伤拳》,探讨中国信息服务产业的运作模式,以图立此存证,供实践者日后校验是否自伤。如今一年又新,往日风光者何在?今日得意人是谁?–伤者自痛,痛者自知。  

  一年多后的今天,面对所热爱的产业又有许多想法。但有些想法现在看来已经讲晚了,有些想法现在讲也许还为时过早,但在这个交互的世界里我还是希望将自己认为有点道理的随想与大家共享,更希望遭到批评。  

正视:一扎啤酒半杯泡沫的现实  

  从华尔街股市行情上,在投资者的心目中,网络信息服务业是有利可图的产业,是注定要发大财的。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势下,与互联网沾边的股票却在疯涨;在全球各个产业均处于小步微调的时候,唯有互联网业界在进行大规模的兼并。  

  这一切一切的背后全因了投资者一厢情愿的饱满热情,全因了一个不断膨胀的美丽肥皂泡的诱惑--互联网美丽的概念。  

  业内人士都知道,单从公司报表上看,INTERNET产业全球性亏损,真正从事INTERNET的企业几乎没有经营性盈利,这个产业至今洋溢的更多的还只是金色的泡沫。  

  赫赫有名的亚马逊书店,1998年的股价是一年半前的20倍,如今依然高扬。可是就是这样的产业楷模,从1995年开业至今还没赚过一毛钱;如日中天的网景,开创了全球万维网(www)的新世纪,在苦战的四年中让微软帝国为之震颤,而现如今它的全部家当都归了别人。  

  无须回避,我们从事和热爱的是个泡沫产业。

  但是,正式因为这个产业是泡沫产业,因为它存在想象的空间,这也给了国际金融家和投资商大肆施展投机才华的舞台,他们乐意将大把的银子投向这里;正是因为是泡沫产业,因为存在想象的空间,个人投资者在遍寻不到可以笃定有赚的资金投放地时,自然蜂拥Internet这个世纪赌局。  

  这个产业暂时不乏托市的力量,只是我们担心这欲望支撑下的热情常会因一夜的失望而丧尽,那时这个产业靠什么支撑?  

  做一个不准确且有些庸俗的比喻,INTERNET产业的未来就如在狗眼前吊起的一块肥肉,眼看得见嘴够不着,也许只有当狗的奔跑达到飞速,那肉才有可能撞进嘴里。  

  对于这样一个比速度比耐力的产业,折磨的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当然更重要的是前者--的勇气和耐心。  

  既然我们从事的不是暴利产业,至少目前不是;既然我们从事的是长线产业,至少现在看是。那么,对于幻想短期内从中谋取暴利的投资者,我将衷心地希望你:走开。请赶紧主动远离这个产业,不要趟这浑水。否则你会因想发财而愁白了头;  

  对于刚刚进入这一产业就开始叫屈开始抱怨经营者没有回报的投资者,我会毫不客气地告诉你:活该。当初忙不迭大掏腰包的是谁?没有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  

  对于有志于这产业,有耐心等待品味未来那杯羹的投资者,我会耐心地说服你:来吧。这是一个小投入的大生意。三五千万人民币就会给你创下不小的名头,无限的。看看京城内外上亿元堆积起的超级商厦,如今沦落成超级地摊,你不认为玩一把INTERNET更划算更浪漫吗?

解析:一夜暴富的春秋大梦   

  Internet这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奇迹,这奇迹的情节只有一个就是个人一夜暴富企业一夜成名。大学生杨致远和同学一起为网站做了个索引,因此缔造了雅虎王国;大学生安德森编出了浏览器,于是开创了网景天地……   

  这世道,爱情小说看多了,人人都认为自己是贾宝玉;暴富的故事听多了,人人就幻想着一夜变成杨致远。暴富的前车有鉴,成功的榜样在前,便给了每个追名逐利者一个不顾一切追逐的理由。  

  然而,成功者的事实告诉我们,从事这个产业,只有第一才有机会。开第一个在线书店,建第一个站点索引,开发第一个浏览器……对此,在中国从事这个产业的你,行吗?  

  有人说,国内某人成功了,虽没有一夜暴富,但名声至少一时大振。可谁能体会那成名者在生死之间的感觉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有一村,这对旁观者来说是说不尽的诗意,可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大难不死后的一身冷汗和痛苦回眸。  

  只是,现代人偏爱喜剧,人们艳羡成功者的成功,却从不关心其痛苦的历程。即使成功者,在成就之后好象也不大爱讲自己走麦城的故事,即使讲述也已变作炫耀成功的噱头。  

  如今,网景已成为过去,雅虎也未必长久;Hotmail被微软收购,Xoom也只是刹那。依靠个人的幸运建立的企业终将因个人魅力的丧失而灰飞烟灭。创业时可以依靠个人的天份,但发展期依靠的是团队的精神。如今微软的无处不在已经不只因为天才少年盖茨的存在;葛洛夫的隐退并不会削弱英特尔的市场价值--公司的长治久安最终取决于组织的强大。  

  如今时兴的概念是“知识经济”,对此容我歪批一下。知识经济是一种认识,就是要人们认识到知识可以作为资本来看待,它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但这决不是说知识和经济就具有天然的直接的关联。因为,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中间层,目前对于INTERNET产业来说,这个中间层主要指的是金融资本,缺少这一中介,知识便无法与经济发生关系,也就不成其为资本。  

  再做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知识资本是讨饭的钵,金融资本是讨来的饭,当您捧着那金光锃亮的钵,却讨不来足以果腹的饭时,这只破碗再金光锃亮又顶何用?而对于饭来说,时刻有着讨吃的饿汉。  

  因为有人认为INTERNET是知识经济的产物,而金融资本对其关注,金融家和投资商对其青睐完全是因为它代表着经济,代表着它是世人争抢的金饭碗,因此依靠资本运作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剧目可以长演不衰。  

  其实不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1998年,投资者可能别无选择地选择了INTERENT,但一旦长时间的等待消磨了金融资本的热情,你暂时敛集来的财富也将随风而去。网景和Hotmail的转手就是例证。这世道,最不可信的可能就是股市。  

  你也许会说,股值再不可信,至少安德森大赚了一票,至少杨致远身价可以敌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和经营者来说,特别是对于生存于中国的INTERNET产业的从业者和经营者来说,好时候不再长久?  

观照:中国商业ISP的命数   

  1996年,中国开放经营互联网业务,一时间商业ISP一哄而起,仅仅北京得到经营资格的就不下30家,主要经营网络接入服务。而此时北京上网人数不过3万,全国上网人数不过10万。而在当时,商业ISP申请线路能够达到128K就已经不错,如此线路条件根本不能形成用户规模,更不要幻想迅速致富。  

  于是,有家ISP及时认清形势,退出接入服务主战场,开始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成就了中国第一家成名的内容服务网站ChinaByte,它于1997年初正式亮相,一时获得满堂掌声。事隔一年,大多数ISP们因了种种原因纷纷从接入服务转向信息服务时,看见这先行者已在前面微笑;也就是在这些ISP转型期间,又一家ISP--中网--基本放弃已颇有名头的接入业务,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有利可图的互联网周边业务,据说大单不断,日子过得不错。而大多数ICP们此时在为四处摘抄新闻和争作第四媒体而拼杀。  

  远见和务实是看似矛盾实为统一的优良品质,抬头看路和低头拉车是互为补充的成功要素。  

  如今电信产业在进行改革,在进行市场化改造,伴之而生的是利用国有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对中国的网友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上网费用会降,服务水平有望提高。但是对于没有电信背景的接入服务商来说,则是个噩耗,因为你不直接拥有致命的线路资源,只要你的线路成本高出于同业,你就没有让利于网民的手段,你就没有反本儿的可能。  

  无论从中国的未来看还是从国际的事实讲,接入服务其最终发展必将趋于垄断,由少数资源雄厚的经营单位(或国有,或民营,或外资),控制整个市场。在接入服务的市场里三五年内是否还会存在独立的商业服务商,这已经是个巨大的问号?  

  相较之下,中国的内容提供商(ICP)们在线路资源方面的压力减轻了,但是多方面的挤压即将来临--  

  1999年有人称之为政府上网年,政府上网,其拥有的巨大信息资源和权力优势将会逐渐对商业ICP构成资源的威胁(当然不会立即见效);1999年国外ICP将以商务的面貌进入中国市场,他们雄厚的实力和感召力将对商业ICP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当然如果他们被拒之门外,另说。);1999年政府将有暇规范这个产业的运作,这对于部分试图超越现实的商业ICP来说,需要提前自律;1999年靠在内容方面抄来抄去过活的顶级商业ICP,必然试图走向原创,而这拼的是真刀真枪真家伙,玩不玩得转还要看各自的真功夫。   

  有人说今年是产业生死年,其实对于我们挚爱和从事的这个产业,年年都是鬼门关。无论两个月理论还是三个月理论,都是在说明这个产业发展的迅猛和竞争的残酷。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有责任感的人们都很清楚,前进步伐稍慢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更不用说原地踏步。--当你打个小盹,睁言再看,同行者已远在天边。  

  至于未来的路,相信从业者都在考虑,都各有主张。个人看法,真正从事这个产业的人应该注意四点:一、尽量遵循低成本小投入快速扩张的原则;二、坚守INTERNET主战场,创造未来。进军周边服务市场,赚取实利;三、网站建设,在吸引更多读者访问的同时,引导读者实现消费;四、也是最起码的应对,就是时刻跟自己赛跑跟时间赛跑。  

  可公开的思考到此打住。这些思考也许有与寒冷的产业冬天再泼冷水的感觉,果真如是,我想这被泼的目标首先是自己的头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好快速上路。(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