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8 次) 时间:2001-06-01 13:01:35 来源:蔡文涛 (辛丁) 原创-IT
题按 笔者曾试图写一系列的文章,并结集为《宽带入门》,企图深入浅出地彻底解剖宽带并陈述自己的观点。然而,水平所限,文章写不到一半,已力不从心。献丑不如藏拙,看来《宽带入门》也只好草草收场。《宽带入门》的结局篇采用一问一答这样直白的形式,一则写来方便,二则也容易增删。把文章设计成开放的形式,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问题,或更有效的答案,请予赐教。
基本的问题
问:2001年曾被称为“宽带年”,但现在时间过去近半,情况并不理想。据说,宽带有很大的泡沫,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混乱”并要进行“清盘”。你认为宽带的问题出在哪里?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好回答。在《宽带入门》的第一篇,已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搞好宽带就要有一个“理想的环境”。而现时制度的滞后是人所共见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并非无可作为。问题还在于,我们(特别是宽带从业者)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基本概念。
问:请问你所说的这个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关于这个基本概念的问题,更多地与从事宽带的企业有关,而与企业相关的问题,我想放在下半部份再讨论。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可以先提一下,所谓的宽带的基本概念,就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道,宽带接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为着使大家更易于理解这一概念,我们首先应该澄清一下目前与宽带接入相关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正是由于这些偏差,常常使得人们对宽带的需求、供应及前景等等问题的认识很模糊,从而也影响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问:你所指的偏差是什么?
答:这些偏差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宽带(技术)本质的认识上有偏差;二是对宽带发展前景的预期有偏差。而这两类偏差的产生也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的因素,一而二、二而一有时候互为因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类的偏差。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描述为,最广泛的联系及最低的用户门槛。我想,这对宽带(互联网)也是完全适用的。
问:这个观点基本上能被大家接受,但这与“偏差”有关吗?
答:既然提到“本质”,我就略为说明一下。事实上,互联网事业发展到今天,已势将迈进宽带时代了。它将越来越多地,与众多没有受过专门教育或缺乏技术常识的普通人发生关系。而这些潜在的使用者,在相关的媒体和业界的宣传的影响下,所作出的选择(使用何种宽带服务),又将反过来影响着整个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当然,这又涉及到诸如数字鸿沟、社会行为及政治因素等等非IT的范畴。我们今天只讨论一些较“技术”的问题。
回到宽带接入的问题上。现时,主流的宽带接入模式有三种,即电信的ADSL方案、广电的Cable modem方案及以长宽的代表的LAN方案。它们都被各自的拥有者和支持者,宣称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百米”问题的最佳方案。然而,这真能解决“最后”的问题吗?或者说,这就是最后的问题?
问:你的意思是,这些模式都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或“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答:或者说,当初“最后一公里”的提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至少有它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宽带接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每一个环节都相当地重要。
可能,“最后”两字让人产生了误解,以为这就是宽带最后的最关键的问题了。实际上,在技术的观点看来,上述的三种接入方式,其实质上的分别远没有通常所说的那样大。它们都可被称为,点到点本地分布式系统。简单地说,它们其实都在共享一定的有限的带宽,而绝非独享。
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往“前”看。从“最后一公里”往前,自然就是骨干网了。目前的所谓宽带接入,每每成百上千的用户,也只能共享10M、甚至是2M的带宽。因此,运营商所宣称的每个用户都能独1M,甚至是10M、100M的带宽,说得重点,都可以被“打假”了。
问:但是,现在已使用宽带接入的网友,感觉上是比用56K的“猫”快了很多呀?
答:你说的是感觉,这一点不错。在窄带的环境下,通常我们会用5秒左右的时间下载一个页面,然后再用约100秒的时间把该页的内容看完。换言之,由于只窄带的内容(静态页面),除非是在不停地下载(软件),否则,普通网民所使用的带宽,平均只有2~3Kbps左右。这样算下来,只要用户的数目多的不算过份,现时的宽带接入仍能给人们带来“快感”。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另一个问题,以现时的环境,有多少人愿意使用宽带?如果可以24小时在线,谁会24小时在线?
问:你是负责答问题的,别把角色搞乱了。:)从骨干网再往前,还有问题吗?
答:当然有!在城域网骨干网的前面,还有城际骨干网、国际接口等问题,但这与前面所讨论的“共享”与“独享”的问题相类似,我们就不再作讨论了。
宽带互联网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内容供应。要知道,一个成功的内容供应商,其所面对的用户往往是百万级的,甚至是千万级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在窄带的环境下,用户所需的带宽其实只有2~3Kbps,这样勉强还吃得消。但如果在真正的宽带环境下,每个用户都真的需要2Mbps的带宽及计算的话,那就意味着ICP的计算与带宽都可能要成千倍地增加!撇开其他的成本不说,光硬件的费用就高得惊人,试问哪个ICP负担得来?
因此,现时人们总是期望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了,再给内容商一些分成,他们就会不请自来。这未免太一厢情愿了。
问:按你这样的说法,目前烽烟四起的宽带接入,真的是泡沫大作,热过头了?
答:泡沫的成份当然会有,但我并不同意“预热过头”的说法。正相反,我认为特别是一些较大的企业,在宽带接入的市场机会到来之前,没有作好准备,没有热身就仓促接战。因此,才造成了今天大大小小的运营商,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甚至出现了房地产商也要自己搞宽带这样的中国式笑话。
问:话可是不能乱说的。:)那么,现时搞宽带究竟是早了,或是迟了(来不及热身)?
答: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个人认为,如果个别的一两家企业,要“通吃”宽带市场,现在才动手,可能迟了点,机会成本很高;但整体而言,现在就期望能实现真正的宽带互联,又可能还不到时候。
无论如何,要启动真正的宽带市场,我们还是有迹可寻的。
问: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企业的问题?
答:不。我们还要先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关于宽带前景的预期问题。这个问题虽然较为“务虚”,但对后面的讨论很重要。
说到预期,我们就要先介绍两个很著名的预期,那就是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
问:我知道!张亚勤博士最近在IT预言中也提到了这两个定律,并预言它们仍将有效。所谓的摩尔定律,就是预言电脑芯片的速度每18个月就增加一倍;吉尔德定律就是预言,骨干网的速度每6个月就增加一倍。我说的没错吧?
答:你的引述基本没错。但我想谈的是,我认为这两个定律,特别是摩尔定律将要失效了。
问:哈哈,你这是在蓄意唱反调。但过去的二十多年来,摩尔定律都被证实为有效的呀?
答:其实,只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摩尔定律有点古怪。打个比方说,如果你发现一辆小车,能在10秒的时间内,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接下来你是否会认为它能在1分钟之后达到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显然不会。问题还在于,你显然也用不着跑得如此之快的小车。
问:你是说计算速度的增加会停下来?
答:准确地说,肯定会慢不来。最近,我们的PC生产商在炒完P4的概念后,已开始炒液精显示的概念了。大家很容易就能发现,普通的PC用户对计算的速度不再敏感,而外观设计、价格及环保等等因素的影响力却逐渐增强。事实上,CPU向来就有所谓的50%定律,在达到某一阶段后,理智的消费者就不会再为那一二百兆的速度,去负担巨大的价差。
过去,CPU速度的发展一直是被一种巨大的需求所推动着的,一旦这种需求消失或大量地减少,其推动力也将随之而减弱,自然发展也因而缓慢下来。
总的来说,任何技术(产品)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它的周期性,不可能永远地高速发展下去。即使现在就谈论PC的衰退可能言之过早,但肯定它将进入一个相对的低潮时期,或者说出现一个相对的停滞期。
问:你的说法也有些道理,但这跟宽带建设有什么关系?
答:这个问题我还将在后面谈到。现在我们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把摩尔定律与吉尔德定律进行比较,大家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带宽的发展速度远比计算的快。
这就为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概念,即(现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计算比带宽重要!
问:你在前面说,计算的速度将会慢下来;这会儿又说,计算比带宽重要。这不有点自相矛盾吗?何况我们一直要讨论的是,宽带的建设与发展,现在却反而在谈论计算?
答:这并不矛盾。正如人们常常比喻的那样,网络的带宽与计算,其实是同一个木桶的两块木板。恰好,现在短的那块正是计算。
问:你能说得详细点吗?
答:这并不难理解。首先是前面已提到的宽带ICP问题。显然,如果没有充足的计算,ICP则无从面对巨大的(宽带)信息需求,那么所谓的宽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回顾电子通信的发展,大家也不难发现,计算与带宽的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尝试把电子通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没有计算的低带宽阶段。由于没有计算(数字化),这时通信网的带宽完全取决于其物理特性与数量。比如说,每对线路只能同时容纳一路电话。
二、有较低计算的较高带宽阶段。由于有了计算(应用数字技术),网络的带宽不再完全取决于其物理特性。比如说,通过运用复用技术,能在同一条线路上,同时传递多路的语音电话。而且,正是由于计算的出现与普及,互联网事业也随之而兴起,当然这时仍属于窄带时代。
三、有较高计算的较高带宽阶段。所谓的较高计算,不但代表着更高的计算速度,也代表着更优秀的算法(采用更先进的压缩技术)。比如说,在约2M的带宽下,如果使用MPEG-1的算法,我们只能得到较低画质的传输图象(有失真的信息);而采用MPEG-4或其他更好的算法,我们就能得到更高的画质与音质(更完整的信息)。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宽带时代正将到来!
而且,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更高的计算的不断涌现,相对的带宽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能不久我们就能在1M的带宽下,传送比现时DVD画质还高的图象。
四、有最高计算的最高带宽阶段。通信技术的发展,显然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正如前面所比喻的,现时也能做出约1000公里/小时的汽车,但这对普通人来说,这全然没有用途。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每小时能跑百来公里的汽车已足够了,至于其他的暂时不必理会。宽带,又何尝不是如此?
计算与带宽,谁更重要。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或者不同的时期会各有千秋。我想强调的是,计算与带宽是密不可分的,那种片面地认为宽带建设就是线路(介质)的铺设的想法,是绝对有误的。
问:你这是在再次强调,宽带是一个有着普遍联系的系统工程?
答:不错!那种认为给每个用户都扯上一条光纤就是宽带的看法,与认为“三网合一”就是把三根线条扭在一起的想法相比,不过是一个笑话的另一个版本。另外,那种认为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会无限量地出人意料地高速增加的想法,也是没有必要的。
问:你能把宽带的问题再归纳一下吗?
答:如果把宽带的问题归纳起来,就很有点哲学的味道。
首先,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宽带的问题。宽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把眼光落到它的每一个层面上,发现它们的联系及其关键所在,以便能寻找一个方法,有系统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宽带的问题。我们要留意,宽带建设的不同时期的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转换。更不能死板板地,把窄带的做法往宽带身套。
当然,其中还有些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的水平有限。总而言之,以上的讨论主要是针对一些较基本的“入门”观点,希望能对想较深入地了解宽带的朋友有所启发。老套点,就说是抛砖引玉吧。下面我们就转为谈论,我们的(从事宽带的)企业的问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