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会成为新的泡沫吗? - 稻草人 - 语意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1 次) 时间:2001-05-31 17:50:05 来源:语意 (雨意) 转载

传媒投资热远未到来

  去年以来,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传媒市场,有的采取间接方式,有的采取直接方式把大把的钞票投给媒体;有的持股参与经营,有的甚至占有绝对优势比例的股份,控制了整个媒体的经营。十分赶巧,美国纳斯达克网络概念股一路下挫,于是有人在反思网络泡沫的同时呼吁人们警惕媒体泡沫,甚至有人断言:下一个泡沫就是媒体。
  网络泡沫是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否前景黯淡得一点戏都没有了,姑且不论。至于传媒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有无泡沫迹象,只要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近20年来传媒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传媒投资热远未到来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没有“热”起来的产业,谈何泡沫?
  资本进入中国媒体并不是近来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传媒集团就已进入中国专业技术期刊市场。在全球拥有270家专业出版物的国际数据公司(IDG),在中国合作出版了12种报刊,如《计算机世界报》等。进入90年代,国内商业资本或社会资本开始涉足媒体。中国记协国内部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媒体资本运营主要采取合作经营、子公司直接上市、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新闻媒体网站以商业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等四种方式。今年以来,出现了由一家股份制企业控股经营报纸的先例。由于传媒在中国是一个特殊产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因而投资者包括已经赚了大钱的一直比较谨慎低调。与这个巨大的市场相对应,迄今为止,社会资本投资者屈指可数。以报纸为例,目前超过2000家报纸中,商业资本真正进入的不到1%,商业资本真正控股经营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投资也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媒体也完全有可能利用风险投资发展自身。尽管风险投资的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风险投资收益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况且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网络泡沫的确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消极影响,风险投资者们在看到消极影响的同时,看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他们提出,防止泡沫,高新技术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我想,他们也会看到,投资传统媒体,同样会带来机会。因为传统媒体与网络最大的区别是有其鲜明的盈利模式。网络投资商靠炒卖网站挣钱,传统媒体的广告和产品销售是有形和实实在在的盈利源泉。
  传媒投资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比如需要相关要素市场的逐步形成。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播与文化产业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分类之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传播文化业是不是产业、能否上市的争论。这为传媒资本市场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条件,但是作为传媒投资市场的关键要素之一,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尚需时日。此前少数几家上市媒体几乎都是通过买壳实现上市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流动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就像入世后,国外书报刊销售商将进入中国市场一样,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媒体,将成为媒体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目前只有内蒙古、山东等少数报纸由商业资本在京城跨地区编辑、出版和经营。此外,传媒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需要一个形成过程。
  尽管如此,传媒仍有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许多投资者看来,传媒产业是“能获取超额利润的最后一块领地”。从世界范围看,传媒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在中国,传媒业因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诱人的前景不可估量。以报业发展为例,近10年间,报业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7%到50%之间,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整个传媒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广告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所占比例还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发达国家已占2%左右,其发展空间相当可观。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传媒市场仍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相信有眼光的投资者不会被所谓的“传媒泡沫”所左右,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传媒投资热潮尚未来临之前,先下手为强,积极介入传媒市场。一个朝阳产业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自中华工商时报 黄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