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7 次) 时间:2001-05-31 10:06:42 来源:笨笨熊 (笨笨熊) 原创-IT
在线音乐,何去何从?
5月20日,MP3执行总裁麦克尔-罗伯特以3.72亿美元的价格将MP3.COM卖给了法国Vivendi娱乐公司,Vivendi是全球最大的音像经销商-环球音乐集团的母公司。至此,MP3终于远离了版权纷争的困扰,正式加入到在线音乐服务的正规军梯队,而环球也得以拥有了MP3这一曾经颇具争议的线上音乐品牌。MP3的落拓出走划定了在线音乐发展的一条分水岭。
网络的应用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娱乐方式,音乐传播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对象,以前我们收听音乐时,除了磁带,CD等音乐存储媒质外,还需要相应的播放设备。很长时间里,音乐作者,经销商,分销商以及相关的设备提供商已经形成了一条近乎完美的价值链体系,大家都在小心翼翼的维系它的正常运转。
MP3音乐压缩格式的出现,使原本很大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上很好的传播,特别是随着传输带宽的倍增,在线音乐日益凸现出来,随之也诞生了MP3.COM,eMusic等一批纯粹的在线音乐服务网站,以至P2P对等交换技术的复出应用,Napster的繁荣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在线音乐俨然登上了传统音像掘墓人的宝座,以燎原之势疯狂扩张。不管是MP3.COM还是Napster这种单纯的交换行为,版权可谓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而传统音乐集团自然也抓住了这个小辫子,以版权相要痛打落水狗。
探讨在线音乐的发展必须从原有的音乐传播途径入手,任何新型服务的产生都会对旧形式发生或多或少的冲击,甚至是彻头彻尾的革新,那么在线音乐的出现在音像市场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数字音乐不需要专门的附着载体,只要借助网络的传播形式,加上特定的播放软件工具即可在线收听,这对家庭上网用户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诱惑。再者,在线音乐除了具有传播方便快捷的优点外,还极大的降低了音乐爱好者的投入资本,花更少的钱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是在线音乐能够最终风靡的根由,何况现在的情况是根本不花钱。到目前为止,MP3.COM拥有固定消费用户90万,而Napster在鼎盛时更是接近8000万的高峰。
面对在线音乐的进攻,传统唱片公司显得颇为尴尬,大力拓展线上交易是否会影响到传统经销的份额,合不合算是他们最先考虑到的问题。在得到明确答案前,只有用版权优势来扼杀它们的积聚膨胀,因此以环球,BMG,华纳,EMI,SONY等五家为代表的唱片集团联合起来加入了声讨MP3和Napster的队伍中来。音乐行业的抵制与版权纷争的困惑使MP3.COM陷入困境并一度关闭,除了网站运作的巨大支出外,它们还不得不拿出大量的money来堵住唱片公司的嘴,MP3曾一次性向五大唱片公司支付1.6亿美元的版权赔偿费用,Napster也在判决结束后同意缴纳一笔不匪的资金,然而这笔费用真正的作用是什么?似乎很难说清楚,是为了以前的行为赎罪,还是行事的权益之计。不过很明显的一点,音乐集团不会善罢甘休,它们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直到把对手逼到绝路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期间MP3和Napster的“任务”就是往这个黑黑的无底洞里送钱,祈祷着他们有一天能够吃饱!
作为两种不同的在线音乐传播形式,决定了MP3.COM和Napster必然有不同的结局,由此也衍生了几种不同的在线音乐的发展方向,分析如下:
其一:MP3类与传统唱片公司的结合
环球近日完成对MP3的全部收购印证了这一发展方向,相比Napster,它们可能更欣赏MP3.COM的运作过程,通过对MP3网站的整编,环球非常容易的涉入到在线音乐的经营领域,依靠这个跳板还能够很好的对抗Napster在线上的强劲势头,象Vivendi公司董事长主席席麦锡尔说的,“如果不能把对手击败,那么就吃掉它!”,只不过Vivendi的这种吃法让人钦佩不已,因为我们不能忘记环球是当初“联名上书”MP3的主谋,在其他唱片公司唯唯诺诺的时候,环球仍然一口咬定不放,到了MP3股值缩水90%以上时,他们又站出来表现出一份“怜香惜玉”的姿态。此前环球已经以2300万收购了与MP3类似的eMusic网站。
MP3不同与Napster,它是一个很明显的网上音乐传送的服务性网站,进入MY.MP3.COM服务页,用户可以自由的定制虚拟收藏柜并在里面保存自己喜欢的音乐,而所有的音乐项目都是存在于MP3服务器上面,用户可以凭借各自的访问权限以任意上网设备即时收听。恰恰是这点,标定了MP3是一个“数字音乐集中地”的概念,这样在控制作品版权上要方便的多,更加合乎传统唱片公司的口味,也符合他们的利益。
其二:Napster类与传统唱片公司的结合
相比MP3,Napster的境况要糟糕的多,首先Napster的成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问题。除了数千万的注册用户外,真正可直接转化利用的价值非常少,这同现在各大网站的免费服务用户非常相似,一旦强行收费,“树倒猢狲散”的局面可见一斑,再者抛掉服务上的免费外,无视版权存在的肆意传播是吹大Napster泡沫的原动力,这样Napster的用户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或许对Napster而言,当务之急应该找到一种折中的处理办法,在保护好作品版权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极大的降低用户付费进入的门槛,因为相比MP3,Napster用户偏于低端的份额比较大,而它的优势是音乐共享范围的无限大容量,即便是少量的收费,成功后也是相当可观的。
当然后来BMG不惜背弃其他几家唱片公司同Napster达成和解,真正的目的也在于庞大用户基础上的网上营销策略。BMG可以以交纳会员的形式从Napster的免费交易中过滤出需要的高端用户,即使是余下的免费用户也能够产生不错的线上宣传效果,这样BMG就可以顺利的在线上音乐的发展中跨进一大步。
其三:MP3或Napster类的独立发展
所谓的“独立发展”即完全跳离传统唱片公司的束缚,直接以版权的形式进行在线音乐的经营,虽然听起来似乎是个很荒谬的想法,但细分析下,其中的可行性还是蛮高的。
我们都知道唱片公司在发行作者音乐专集时,外包成本占着近50%的比例,而在线音乐的优势就是把这些多余的成本全部砍掉,此外宣传销售还会节省下不小的开支,这样线上音乐的低成本也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作者还会得到比签约唱片公司更多的版权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从多种情况来看,线上音乐的独立经营真正的障碍在于作者本身与音乐爱好者的观念转化,另外也不能排除传统唱片公司的内外挤压。
其四:真正的“地下音乐”会走俏
严格上说,Napster的P2P技术为用户提供交换音乐文件的方式就是一种“地下音乐”的形式。只不过Napster打的是“在线音乐”的幌子,新概念而已,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随着版权纠葛的升温,Napster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地下音乐”交易跳出来公开叫板的第一个祭品,Napster必须被同化掉才能继续生存下来。
“地下音乐”能够繁荣的根源恰恰在于类似Napster的服务工具还有很多,Napster只是一个尝试品,免费的早餐诱惑力一向是比较大的,更多的Napster用户会很自然的转到其他工具旗下,这点从Napster被迫关闭后,Gnutella用户的爆长中可以看出来。
可怕的是,Napster之所以栽在唱片公司手里,就是因为存在一个中央目录服务的壳,那么新的交换工具必须除掉它,并在防跟踪技术上作出更好的隐蔽措施,一些P2P开发人员已经宣称,新一代文件交换服务将使跟踪使用者变的更加困难,甚至几乎不太可能,Freenet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象Freenet的开发者说的那样,“任何人都无从跟踪和控制Freenet,包括我自己”,通过一串长长的涂鸦式的代码你可以找到MP3的一个节点并下载它,而对应的位置就是127.0.0.1,也就是你自己。
地下音乐的丛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改变这种状况,靠的是在线音乐的正规引导和发展。于此传统唱片公司必须把眼光放远一些,身体力行的作下去!
笨笨熊 2001/5/29 QQ:2939225 首发:天极评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