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21 次) 时间:2001-05-29 14:13:51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刚刚从郑州到北京,打开电脑,套间中间的过门就被打开了,黎和生出现在打开的门旁边:“你丫的来了?”,照例的问候语。“你丫的没迟到?”,也是照例的回话。这幕2000年发生在黎和生100ok.com办公室里的故事,转眼成了过去。
面条往事之黎和生篇
北京的上空很少有机会看到大片的碧蓝。坐在出租车上看到远处狂风中飞舞的风筝时,我一点没有感到壮美,反而觉得那只风筝如此孤独,不知道它最终会落到哪里去。
手机响了,传来的依然是关于黎和生要回天极网的消息。
第一次知道黎和生,是因为他是电脑报的编辑。那个时候身为电脑报副总编的陈宗周,还有时间经常动手写一些稿子,其中比较著名的系列就是1993年、1994年阶段以“武楼”为笔名所写的发表在第八版的IT故事,黎和生是那个版的编辑。就像所有的编辑和作者的故事一样,没有见面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一些电话和书信的来往,稿来稿去,没有见面就已经感觉非常熟悉。当时我在郑州军工民品科研所作副所长,作为电脑报的广告客户,与编辑来往有着天然的方便,而所写的文章,也大都与当时所做的产品有关。
1995年我决定创办洪涛软件公司的时候,利用中间的过渡时间,为电脑报写过较多的关于业界现象的稿子,其中较长的一篇,就是一个整版的“中国软件作坊现象”,反思在软件公司经营中存在的小规模、低水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这篇稿子,黎和生在电话里和我争来争去,探讨事实的选择和笔法,这时的黎和生,掌握着电脑报最重要的两个版面:头版和封底,他的意见,对所有的作者自然至关重要。
黎和生在电脑报期间发表我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题为“翻译软件市场左眼也跳右眼也跳”的整版文章,评价一个名为即时汉化专家的软件的陨落。这个软件原来是我所供职的军工民品科研所出品的“即时通系列软件”的一个附件,后来作者自己另立门户,轰轰烈烈的一番炒作、赚足了钞票却卷包走人。在评价这种做法对于市场的影响的同时,文章中也用大量的篇幅反思了包括我自己所在的公司在内,在过去市场策略和产品、客户策略上的一些不足。文章发出来之后,却发现对于自己的反思竟然成了文章的主题之一,一种莫名的尴尬涌上心头,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等到回过神来,打电话找他“问罪”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他已经离开电脑报的消息。
在电脑报做编辑的经历,让业界所有的朋友提到黎和生,就会自然的联想到“电脑报黎和生”,这使得后来决定自己创业的黎和生带着浓重的电脑报影子,也让黎和生自己的思维,带着浓厚的媒体定式。他办的100ok.com,怎么看怎么像是IT动态内容网站,甚至,当.com走向低潮的时候,他更多的时间是在考虑如何办、如何办好一份IT杂志,而这份他一手带起来的名为“程序员”杂志,现在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
许多人第一次看到程序员这本杂志的事情,都认定这个杂志一定能成功,出乎意料的是,创办了这个杂志的黎和生却要重回到电脑报这个大家庭,到天极网去。
沉思被出租车司机的声音打断的时候,车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远处的风筝早已经看不到了,而黎和生,据说在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正在重庆休息,一周后开始天极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