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 次) 时间:2001-05-28 16:47:08 来源:温柔大盗李彤 (温柔大盗) 转载
王 鉴
关于太阳城大门“二十四孝”浮雕设计方案的舆论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主要为社科院各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知识范围广泛、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资深专家学者和有关老龄工作部门的负责同志。调查中我发现,大家对此事的看法分歧较大,见仁见智。虽说接受调查访问的人数不多,结果也还不足以全面、准确地概括和反映整个社会对此方案的全部意见和看法,但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所获信息还是比较典型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专家学者对建“二十四孝”门柱浮雕的看法和意见
冯秀文 (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二十四孝”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道德中很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体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内含。虽然现在看它确实带有一定封建社会思想的色彩,但应当看到它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二十四孝”事例中的一些行为现在看起来有的很蠢,但那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有极深的影响,孝行直到现在也还是应当提倡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认为有很多合理和优秀的部分值得学习和推崇,其中就包括孝文化。作为一个养老设施,搞个“二十四孝”雕塑,并无什么大的不妥。可以搞,但注意一下尽量避开永久性主体建筑为好。
沈崇麟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二十四孝”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直到现在也还是应当肯定和提倡。怎样看待历史上的“二十四孝”,实际上是个社会思想和认识方法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德”指什么?其中就包含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包含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个民营社会助老敬老设施,搞个“二十四孝”雕塑,宣扬敬老爱老思想,社会根本无须去干涉。我个人表示支持,我的岳母是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的负责人,70多岁了,身体很好,搞了不少全国著名的雕塑。如果需要支持,我愿意帮忙联系。
李绍文 (社科出版社总编室原主任)宣传“二十四孝”,突出的是其积极健康方面的思想内容,不是封建糟粕的部分。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有什么资格作评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用唯物的观点和事实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一个事物,不应以偏概全、抱有成见。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不应当割裂和断章取义的,孔子思想中的孝悌文化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部分。过去我们的一些认识,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上是有些问题的,应当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把不正确的东西纠正过来,还其本来面目。古人在那样一种落后的环境和条件下尚存悲天悯人之心,虽办法愚笨但也要尽其所能地孝敬父母;现在社会物质条件如此优越,有些年轻人却心地冷酷,腰缠万贯都不尽赡养父母之责。对此,全社会应当好好反思一下。对于学习古人孝敬父母、教育今人尊老敬老,这些年来我们做得不够,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宣教力度。老年设施中搞个“二十四孝”雕塑,是从正面提醒和教育年轻人要懂得孝敬老人的道理,宣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不是形式。
宋玉华(中国老年学会秘书长):“二十四孝”中的内容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应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局限。我们的社会应当全面提倡、鼓励和宣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和风气,但也还是要注意用科学、健康的方式和内容去教育和引导年轻人。现在拿出“二十四孝”作宣传,内容上确实有些过时和陈旧。当然,也不至于上升到很大原则问题的高度,毕竟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看来,我们的确缺少对更新、更好的宣传典型和事例的发掘整理,应当树立现代孝敬老人的榜样来教育社会、影响年轻人。太阳城大门柱搞“二十四孝”浮雕,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应慎重些,最好请示一下有关主管部门。
程 勇 (中国老年协会调研部主任):太阳城在门柱上搞“二十四孝”浮雕,作为民营养老设施,估计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和影响,可以请示一下。其它地方也有类似或相同的内容,有些是作为文物形式保护,也有些纯属民间行为,目前还没听说政府部门对此有什么规定或限定。
熊必俊 (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就个人看法而言,我不太赞同把“二十四孝”浮雕搞在太阳城大门柱子上的方案。也许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判断和结论。曾有朋友送过我一本儿“二十四孝”内容的挂历,我没有把它挂出来,主要是嫌它内容太陈旧。我认为,太阳城大门是一个规模较大、非常醒目的永久性建筑,国内外的宾客来参观访问都首先要经过这里,搞不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二十四孝”的内容虽然有些还可以,但有些不仅明显已经过时而且格调不高。虽说我们可以加以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如果把“二十四孝”拆散也显得支离破碎、不伦不类,反而不如不搞。
陆永品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十四孝”的内容,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的。其中有些东西是应当被摈弃的,但它的主流思想还是教化社会、教化年轻人要尊敬老人,善待老人、侍奉父母、赡养父母。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作法并不矛盾。鲁迅先生确实曾批判过“二十四孝”里的一些内容,但当时恰值“五四”运动批判封建主义和提倡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矫枉过正,批得狠些过些也是可以理解、不足为奇的。鲁迅的本意绝不是反对孝敬父母,也不是反对“二十四孝”所提倡的那种为人之子应尽人子之责、人子之孝的精神,而是指出不可愚忠愚孝,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不要曲解鲁迅的意思。在敬老设施的门柱上雕刻“二十四孝”图,创意挺好,不过最好还要把文字内容也加上,这样才显得完整。另外,需在旁边竖立一块景观说明牌,注明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判吸收、选择继承的态度和倡导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寓意,如此可以免去许多口舌之非。
张永山 (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应当相信现在人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鉴别力和鉴赏力,已经不会再把历史上的东西生拉硬扯地往现实社会生活上套。新文化运动距今已近百年,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早已解决。把“二十四孝”图作成门柱浮雕,是表明利用古文化的形式宣传和提倡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和人类精神。谁还能那么简单、幼稚地理解为宣扬封建主义思想呢?所谓古为今用,就是要在原有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赋予它新的含义和生命力。现代人根本不会更不需要刻意模仿古人,采取古人的方法去孝敬父母,他们可以用很多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只是用于启迪和教育今人,告诉年轻人要懂得尊敬老人、孝养父母,不要做出那种遗弃老人、有悖人伦的事情,仅此而已。“文革”中我们曾错误地全面否定和批判过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事实证明那是不对的,带来了很多后患。建“二十四孝”门柱浮雕的主流意识和中心思想是积极健康的,我认为不存在产生什么负面影响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景观,可请人写个精辟的说明,示明寓意。至于浮雕本身选用哪种版本,到是应当仔细挑选,最好能选择古朴大方、技艺精湛的图本。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画像中的“二十四孝”汉代石刻拓本不错,建议参考一下。
郗润昌 (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搞“二十四孝”门柱浮雕的动议是非常好的。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摆在那,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谁想否认就能够否认得了的。对于古代的一些文化思想,古人的一些作法,可以商榷甚至摈弃,但不能不承认它的整体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贡献。“二十四孝”的内容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那样。我们不可能要求古人适应我们,按我们现在的想法和价值观去做。搞“二十四孝”门柱浮雕,没办法分开取舍,它是一个整体。不过,可以建一个影壁之类的说明牌,把创作的动机及对内容的看法等写出来公告世人,这也是目前许多涉及此类问题的一个约定成俗的作法。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案,一定要搞的精致美观、栩栩如生,切忌粗制滥造。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既能够体现现代艺术水平,又要能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对于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谁还能说出什么来呢?
我们对建“二十四孝”门柱浮雕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结合上述专家学者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提出自己如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建“二十四孝”门柱浮雕寓意明确、主题突出、思想健康,并无大的不妥,不至于产生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目前国内建有“二十四孝”故事内容的壁画、浮雕和雕塑有多处,如著名的四川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白云道观、全国闻名的江苏江阴县华西村等地,均有此内容。
2、以汇纳百川的胸怀和真诚谦逊的态度召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论证会,进一步从其它的阶层和角度广集贤言、聆听教诲,从而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为慎重起见,应将设计方案及必要的说明一并上报有关主管宣传部门审批。
3、太阳城大门的设计形式只有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才能与“二十四孝”门柱浮雕协调一致(华西村也是刻在塔上)。若大门为西洋式风格,则与“二十四孝”门柱浮雕反差强烈,破坏了建筑物在美学要求上的和谐统一。与其如此,不如将“二十四孝”内容以壁画或砖雕的形式安排在太阳城仿古一条街的外墙上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