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网络整合到企业整体策略中方具效能 - 她山之石 - weird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 次) 时间:2001-05-27 11:04:32 来源:weird (xixia) 收藏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竞争力大师波特一直在关注于了解各国的竞争力优势,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建言,著书立论研究产业动能,例如意大利的制陶业及日本的机器人工业。但1990年中期以后,波特重拾他的专长:策略。不少企业执行官宣称,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迁,使策略变得陈旧落伍,他们的公司也不再需要长期策略。这种论调使这位全球最知名的商学院教授尤其感到厌烦。
  以拨乱反正之势,波特三月时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发表长篇论文,“Fast Company”杂志也刊登了他的系列访谈。向来不承认新经济的波特重申,互联网并未改变一切事物。互联网并未提供特别的营运优势,往往削弱产业赢利能力,企业更需要通过策略来表现自己。他指出,将互联网视为传统竞争方法之外的辅助措施,而非取代传统方法的企业,将成为赢家。
  波特的第一本著作《竞争策略》自于1980年付梓以来,已再版53版,翻译成17种语言。他教授的“竞争与策略”是每个哈佛MBA必修的研究课程,他所倡导的竞争观念更是被全球企业领袖奉为圭臬。但在互联网发烧时期,新的竞争观念崛起,策略反而敬陪末座:当大家只想快速扩大规模之时,谁还需要长期策略?对于这种粗糙简陋的竞争观念,波特斥之为“知识洞穴”(intellectual potholes)。
  过去两年多来,波特一直表示,互联网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分裂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也不会重塑产业或改变一切。依他个人之见,充其量只有不到五成的经济部门会因互联网而转型;互联网最可能重塑的产业是提供服务与基本信息的产业,如证券经纪商、拍卖或提供数字商品。他认为,在众多案例中,互联网技术实际上只是辅助于传统技术,在互联网征服致胜的公司都是利用这种新技术来补充既有的策略。
  1999年10月在接受“Inter@ctive Week”杂志专访时,波特即表示,影响公司策略的五大基本力量,即买主、供应商、现有竞争者、新进竞争者与替代者,并未因互联网而有所改变。当时他就预言,互联网在未来五年内的重要性将每况愈下,抢先于对手进军网络的公司终将丧失其“过渡性”优势;届时,企业就不能再不加思索地一头栽进网络策略,它们必须创造某种价值,而且凭此赚取利润。
  由此不难想见波特对于网络公司的轻视。他认为,在许多产业里,网络公司与实体企业之间并非无法取舍,所以,到头来,这些产业里的纯网络公司未必能获胜。波特将互联网成为巨大优势的短暂时间,称为网络经济的“过渡状态”(transitional state),但在这之后,企业又将重回旧有的竞争优势。
  大师认为,其实“新经济”不太像是一种新的经济,反倒像是得以利用一项新技术的旧经济。他向来主张,企业界对于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不太健康,因为公司往往忽略了思考一些更加基本的问题,例如它们的策略、手法与产品等真正商业价值。想要有健康的心态,人们必须舍弃所谓“新经济”与“旧经济”等名词,因为这些名词所引发的混淆与模糊思考,在互联网萌芽年代已对经济价值造成强大的破坏力。
  这位竞争力大师说了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当我们试图了解互联网有何不同时,却未能看出它有何相同之处。”他认为,互联网是一项新的经营事业的方法,然而竞争的基本面却没有改变。他预言,互联网革命的下一阶段将是新旧经济融合。企业在思考时必须捐弃所谓的e企业或e策略,而纯粹思考企业及策略,唯有将互联网整合到整体策略之中,这项新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优势。
  人们或许要说,单凭网络公司大量孳生,即可证明互联网的经济价值,但波特反驳说,这种结论未免失之草率。dot-com之所以快速增生,只有一个主要原因:它们无需证明生存能力即可筹集资金。他警告说,许多产业里的网络公司数目惊人,只不过显示出进入该产业的障碍极低,而这正是一个危险讯号。
  迄今,人们尚无法确实了解互联网对商业的冲击,波特则指出了他的两项观察心得。第一,许多活跃于互联网的企业都是以人工手法竞争的人工企业(artificial business),受到现成资金的支撑,但这股资金来源现已枯竭。第二,在目前人们经历的过渡时期,市场上彷佛出现了新的竞争法则,实则不然:随着市场力量的运作,旧有的法则重拾其价值。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将再度成为企业成功的最终评判标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造营收、削减支出或做一些有用的事,并不能证明公司已经创造出价值,股价也未必然是经济价值的指标。波特指出,唯有在长期的时间进程中,股东价值才能成为可靠的经济价值指标。
  波特不看好dot-com企业的未来,主要着眼于它们并非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一点从顾客层面观察尤其清楚。他举例说,现在顾客重视一次购足的服务,所以他们会上雅虎的网站。但在熟悉技术后,顾客通过书签及设计定制网页,很快便会转换到别的网站。在特定领域内将出现更为垂直、更加专业、更具利基的替代者,来取代这种门户网站。假如顾客想要上网取得融资,他们大概会去找比较专业的金融门户网站,而不是雅虎。
  波特指出,网络公司依赖广告生存与电视台依赖广告维生,是两码事。人们坐下来看电视是为了休闲娱乐,很多人坐在电脑前则是为了工作,而广告只会打扰工作。他认为,网络广告根本就是人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事物,不太可能像娱乐与其它产品所伴随的广告那么强盛。他建议网络公司应该专注于它们创造的实质价值以求取报酬,而不只是依赖广告。
  波特认为,不论何种技术或改变的步调,策略的基本原则是亘古不变的。他以互联网为例说明,不论是否介入网络,企业的赢利能力仍由产业结构所决定。如果没有进入市场的障碍,如果顾客拥有一切力量,如果竞争乃依据价格,那么互联网就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在上述情况下,公司终究不可能赚大钱。他强调,健全的策略首先要有正确的目标,而唯一能够支撑一项健全策略的目标的,是优越的赢利能力。假如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设定这种目标,并勇往直前地追求,很快就会被导入错误的行动。他警告说,如果企业设定了其它目标,例如扩大规模、快速增长,或成为科技领袖,迟早会出问题。
  此外,策略必须有一致性,不能时常予以更新。策略就是你想要传达给客户的基本价值,也是你想要服务的客户群。如果不连贯,你的组织就很难理解策略的内容,客户也很难明白你的立场。
  波特再度以雅虎举例说明。他说,雅虎一开始即明确表明他们想要成为一家媒体公司,而不是一家搜寻公司。虽然该公司的经营阶层一直推动不同的原则,同时不断尝试修改他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细节,但该公司从未改变其基本立场。他认为人们在讨论策略时经常忽略这项基本差异,总把策略当成一种做事的固定方法。依他所见,策略是一个方针,一个在市场上的地位。在此方针下,企业不断提高能力来实现这个市场地位。
  他最喜欢引用的策略范例之一是路透社。早年时为了传递实体讯息,路透社还曾使用过信鸽。每当市场上出现新的传递信息的新方法,他们立即采用。有人或许会说,路透社老是在变,根本没有策略可言。可是波特认为,路透社成为通讯社翘楚,正是因为他们有策略,他们知道基本立场所在,而不断设法来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