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的“细化”之道 - 原创评网 - 笨笨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4 次) 时间:2001-05-24 09:48:13 来源:笨笨熊 (笨笨熊) 原创-IT

牐牎緀News专稿】没有任何一个媒体像互联网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如此高速膨胀出来,从阿帕网的“通车”到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成功传送,再到第一个浏览器的问世,WEB世界缤纷多姿的信息传播将因特网推向了前端,互联网得以从军事应用上转到了商业构设上。

  当Internet真正的从军事领域跳出来时,它的魅力才开始显山露水,全球互联带来了信息沟通的“大,平,快”(内容的无限量大,传递的安全性,速度的快捷性)。然而早期内容的匮乏不得不促使人们去不断开拓适合在网上提供的内容资讯和服务,于此催生了全球第一个门户的雏形—
YAHOO!。

  雅虎之后,林林总总的网站脱颖而出,特别是Netscape,IE浏览器的日臻完善,使内容的传播有了标准的平台。随着全球网民数目的激增,为特定用户提供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主宰着整个互联网ICP部分发展的态势,而面向不同用户的分化又点开了互联网“能量转化”的先机,建立在服务及用户基础上的互联网分化论应时而生,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细”,细化之道潜移默化影响着内容服务的走向。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化又都有着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然。相互渗透之余,网络经济得以实现了同传统经济价值上等同的回归。

  开端:门户网站向垂直网站的过渡

  提到门户网站,其实它还有一个比较生动的名字就是“入口”。“门”也好,“口”也罢,门户的诞生无疑是用来迅速填充网络内容空白缺陷的,因此她从一开始就把握了“大而全”的兼容并包策略,力求用户进来以后,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所有需要的东西,当然还有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她必须把摊子铺的很大,大到无所不容的境地。甚至从地域上!

  以雅虎的发展为例,早期雅虎只是作为一个网址的目录式收藏夹出现的,所提供的服务也即翻阅式的地址查询。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不同的内容归类,而后人工进行整理,就是这些简单的操作奠定了YAHOO。搜索的基础,那么看似朴素的服务缘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其间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她迎合了当时用户的口味。从根本上讲,互联网还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体现出了用户直接网上消费的目的,基于这种原因,门户网站在经营上悉数遵循的“雅虎法则”也诞生了。

  门户的定位确定了其吸引用户,高访问量的必然。恰恰由于此点,杨致远也很顺利地拿到了软库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同时得到了AOL,Microsoft,Netscape等大人物的青睐,所有人看到的都是YAHOO每天吸引过来的数百万的“眼球”,而这个在现在被称为“泡沫”的注意力当时如此耀眼,因为单是由pageview带来的广告收入足以令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汗颜,至于广告后面的冰山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之后,Excite,Lycos,Aol,Msn相继排着长队来瓜分市场,在国内也于97,98两年分别打造了网易,搜狐,新浪三大门户的前身。而这些看似不尽相同的网站实质上都承袭了雅虎的特点,以搜索起家,靠广告吃饭,作大而全的集成服务包。

  到了99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本地网民超过1个亿,中国大陆也从先前的几十万上升到接近千万的位置,人多了就众口难调,而单纯的信息查询已不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在内容服务与访客要求产生矛盾时,垂直概念闪亮登场,国外的ebay迅速接过了下一棒,etrade,etravel,ewoman等遍布于各个领域的垂直网站空前繁荣发展起来。

  垂直网站的兴起在99年国内大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专注生活服务类的赛诺爱(现更名为赛龙网)以鲜明的口号打响了垂直网站的第一枪,大家依稀还能记得那个“萝卜扎根”的广告,一直到以后以城市生活为主题的“e家军”,电子商务里的8848,yabuy,易趣等等,打着中文信息服务的旗号迅速抢摊设点,垂直网站可以说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垂直网站是用来互补门户网站内容不易深入的缺点,没有了互补性,垂直也就失去了意义,既然已经收缩了经营的范围,局部的细化,服务的专业性自然可见一斑,于此垂直类与门户类网站出现了并存的状况。相比门户网站,垂直网站在发展中遭受了更大的打击。首先互联网免费开放的特点,致使垂直性网站所擅长的资讯内容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而所谓的区域内服务消费在多方面的挤压下收益颇小,内容受众的收缩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门户那样靠广告服务返回一定的成本。

  “门户需要内容,垂直需要用户”造就了门户与垂直的联姻,同时也开启了门户经营的新理念,更确切的说是门户在垂直方向上的过渡,即所谓的“后雅虎时代”。紧接着,广告市场的萎缩,网络经济的不济,高科技股的下挫,风险投资的风声鹤唳。2000年的冬天,垂直网站首当其冲的蒙难,并购,裁员,倒闭之声不绝于耳。

  盈利呼声的加重,以免费换访问量的策略经受了极大的挑战,pageview成了拴在牛尾巴上的秤砣,丝毫提不起VC的兴趣,收购之风骤起,而收费的背后无疑又是内容服务的又一次分化,互联网急需一个新的阶段来渡过难关。

  收费:点燃以用户为导向的内容服务

  收费服务的提出应该是步入2001年的一个新热点,甚至有人大胆预言过不了多久,ICP部分会多数转向付费形式,免费的午餐旋即消失。到时候,无论是网站还是互联网相关服务行业都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在现在看来近似“乌托邦”式的憧憬也算是一种“理想”吧。

  然而大家总是喜欢将事物想象的过于美好,收费真的那样触手可及吗?从互联网滋生,雅虎崇尚的免费理论,到网民习以为常吃惯免费信息,收费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观念的转化是个大问题,互联网的任何一块服务部分都囤积着多家竞争对手,强行收费势必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不少用户挤压到对方的口袋了,这点从普通网民的抵触心理上可以分明看出来,一些网站在收费道儿上缩手缩脚也是缘于此点。笔者曾通过QQ随机抽查过不少上网用户,他们仍然对免费服务情有独钟。那么,收费业务真的只是虚幻空洞的东西吗?也不尽然,下面我们遇到的也就是内容服务的第2个阶段,而这个进一步的细化俨然是以用户分化为导向的,收费无疑是触发它的导火索。

  “用户分化”即将网站的固定访客群按不同的需求等级排列出来,过客流量在这里可以先排除在外,找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用户,因为他们的忠诚度高,可以说对网站的服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依附性,然后就可以收费了。

  既然是从免费到收费的过渡,终究要拿出更好的附加增殖服务来兑现用户缴纳的费用,最好是将收费和免费服务的不同之处以最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知道,收费的好处在那里,这样更有利于加大转化潜在用户的力度,或者最根本的是用以平衡收费用户的心理因素。

  恰恰是这些决定了收费与免费必然有一个长期共存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转成收费,作为起步阶段收费更好的是作为一种尝试去经营,慢慢的同化掉其他的部分。

  在国外,雅虎决定将其拍卖网站转为收费应该有着它们自己的想法,首先雅虎的拍卖频道已经笼络了不少的固定用户,这些用户大多已经拥有多次拍卖的经历,老顾客了。其次收费可以更加鲜明的找出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用户,从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实现对高端用户更优质的服务,相反国内的收费进程则停留在举步维艰的地步,从263,21CN的收费信箱,到网易大张旗鼓的个人主页再战江湖,发展势头不容乐观。原因何在?没有彻底认清国内市场的状况,不能拿出一个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理由,再者建立在付费基础上的用户保障规定有待完善,往往是交了钱,享受的是如出一辙的服务,换汤不换药,岂料这汤也苦的要命,花钱买个罪受,谁还愿意付费?

  由此,收费不是单纯为了解决网站们的窘况出现的,更多的服务商必须及早摆脱捞钱的想法,而应该在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上下功夫,拿出当年作免费,拼访问量的劲头来。至于能不能让用户割腰包,就看你的本事了。

  未来: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则消息,华尔街某权威杂志在其付费电子版推出数月后,注册使用客户过万,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额外交费的呢?当然是对内容服务的认可和需求,于此延伸到互联网站内容提供上。

  其一:“权威性”

  这里的“权威性”指的是内容服务在同类提供商里的可比性,任何一个领域,真正能存活下来并被用户认可的也不过一两家而已,以目前国内的现状而言,要死掉一批已成定势,当然不同的网站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死法”,比如被并购不识为明智之举。同类服务的垄断性,最终会呈现“大者乃大”的局面,也就是“权威”的感觉。

  其二:“内容性”

  所谓的“内容性”包括了服务项目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相同的内容上你能否作的更有特色,能否更多的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在这点上,分层的用户管理会日益突现出来,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包,许多主机提供商面向个人,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星级包作了不错的表率,其实还远不仅此,互联网上的各类服务在专业性突出的基础上,很容易回归到这上面来。现实中,吃美味的饭菜不也要支出更多的钱嘛!道理很简单,相反如果你只提供一个菜,哪怕是很便宜,生意也不一定好做。

  其三:“服务性”

  内容上的精彩,可能会帮你吸引比别人更多的用户,而能否最终的留下他们就要看你的“服务”了,当然这里的“服务”不单是在内容上,更重要的是给用户拟订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最近企业应用中热炒的CRM大家应该看到了吧!不只是企业,网站作为一个面向不同人层的服务场所,更应该注重对用户的服务管理。举个例子,一个网上超市,从用户选货,买货,使用行为上对应着来看,他们必须作好供货,配送,售后等方面的服务。当然这些不一定要网站自己来做,但重要的是必须有人来做。

  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是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在“细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那时,不是用户拿不拿钱,而是愿意拿多少钱的问题。

首发:enews头条文章! 笨笨熊 20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