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 次) 时间:2001-05-23 21:31:14 来源:兰健 (河马兰兰) 转载
美国RealNetworks与美国AOL Time Warner、德国Bertelsmann及美国EMI Group签订协议、成立了一家名为“MusicNet”的从事在线音乐发送服务的公司,这意谓着大型唱片公司与网络企业的开始走向结合。但新型服务的细节尚不清楚。
音乐业界正面临着一场革命,一场对于大型唱片公司来说非常棘手的革命,因为它潜藏着巨额损失的危险。但音乐业界又必须迈出这艰难的一步。
“即使进入了数字时代,依然需要维持音乐商务的位置”这种想法使得部分大型唱片公司与RealNetworks公司结合到了一起。
针对音乐业界的变化,META Group的分析师Peter Burris作了如下阐述:“也许Napster公司及其他从事发送服务的企业将成为音乐销售业界的标准。他们或她们直接可以与音乐家签约,宣传包装,再通过因特网将音乐内容发送出去”。
他还表示“目前的音乐流通渠道效率非常低。每张CD的成本要占去50%。而与此同时,音乐家方面的收益却非常少。Napster(及其同行)可以将这些费用全部省去。如果将每张CD的成本控制在目前的1/3以下,音乐家方面就可以得到目前2倍的收益。这对于大型唱片公司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
随着新型音乐模式的革命,音乐产业将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实际的录音产品所花费用将大幅降低,当然与这些录音产品相关的利润也许会减少。支撑在线音乐商务模式的是来自于与音乐家相关连的商品(演唱会门票、衣服、形象产品等)的收益,这与现在的音乐商务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在“革命”中大腕音乐家不可或缺
但“自封”为音乐革命家还是不成的。要引发一场革命,有巨大感召力的大腕音乐家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目前情况下,推动完善数字音乐技术环境的只有部分音乐购买层。只有在喜好的音乐通过在线服务能比小卖店里的CD更快捷地得到时,大众才会对这些设备进行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几个顶级音乐家会与现在的唱片公司废弃合约,去转投在线服务商去?想必不会有太多,虽然可以带来目前2倍的收益。
META Group分析家David Cearley就今后的发展做了如下预测:“将会有大批新潮音乐家单枪匹马地去获取听众。这些音乐家并非全都获得了录音合同,在不能与唱片公司签约的情况下,去投靠在线音乐服务商的可能性会更大”。
这就产生重重疑问。基于因特网的音乐发送服务商有宣传能力去产生第二个Britney Spears(美国女歌手)吗?目前Napstar肩上的担子太沉重了,并且只要Napster公司不脱离Bertelsmann公司,就不要指望它去尝试了。
对流行音乐销售影响最大的是收音机与电视。MTV方面正通过网站销售CD、服装、游戏、录像带等许多与音乐家相关连的商品。MTV恐怕不会停止作为音乐的免费促销宣传活动,而转而采用进行数字化唱片套(完全版)下载销售方针。
但如果这样的话,MTV的音乐发送就可能会降低流行的可能性。其理由有二:一是唱片的数字化采用的不是MP3而是新格式,这是由于考虑到安全性的结果。第二是付费的原因。为避免影响现存的音乐流通体制,价格与CD相同。
但如果MTV演变为独自的音乐标准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与音乐家签约,将他们通过MTV的渠道包装宣传,使数字录音载体以只有CD唱片几分之一的价格销售。
还有美国迪斯尼这个强劲候选者。迪斯尼公司对音乐家的友好是人所共知的。但目前还未从事流行音乐事业,也没有表示有兴趣将来涉足这一领域。
唱片公司的利润能否返还给音乐家
唱片业界似乎要采取缓慢演变之路。在采用特殊音乐播放设备这一模式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仍以CD的价格销售。通过在因特网上进行唱片销售,唱片公司获取了更大的利润,但是否会将所得利益返还给音乐家方面还是一个问题。
或许唱片公司会采取折中手段,通过在小卖店将音乐数据化来出售,即当顾客购买时在小卖店内制作成CD。这样的话就解决了库存过剩和丢失现象。但同样节省下来的费用不一定会落到消费者或音乐家手里。
“在因特网上发布的免费音乐搞乱了音乐业界”,META Group分析师Val Sribar说,“问题在于通过因特网发送的音乐人们是否付费。Napster的服务中设置了监视网,但相对于Gnutella等的技术水平来说,由于管理对象的数据极其分散,监视起来非常困难”。
从事知识产权内容销售的企业应该关注一下音乐界及出版界的动向,因为伴随着数字化产生的问题都是相同的。知识产权内容的流通手段及商业模式背景明显都在发生变化。有必要精简流通体制,实现超越CD与书籍的付加值服务。
围绕音乐内容流通的一系列动向,对每位音乐购买者来说都是好消息。因为不管渐进还是革命,都将会确立新的获取音乐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