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贝:网络出版的浪漫骑士 - 《中国电子出版》杂志文章欣赏 - 北伐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6 次) 时间:2001-05-21 14:37:38 来源:北伐军 (北伐军) 转载

徐贝:网络出版的浪漫骑士
一平
他俯瞰着脚下的澳洲大地,
夏日的微风吹拂着他的长发;
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如鼓如鸣:
我有无穷的潜能,终有一天,我会
梦想成真,令世人瞩目……

1987年,徐贝还是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大二学生。那时的他,一身班驳的油彩,一头飘逸的长发,加上满脑子幻想和随时为艺术而献身的狂热。毕加索、梵高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一夜成名,令众生倾倒的欲望,将那颗年轻的心搅得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那时,上海的美术馆、艺术厅、画廊、各大饭店,凡是有画展的地方,他都决不会轻易放过。如果你考考他那两年上海都举办过哪些有影响的画展,他能一个不漏、如数家珍般地向你一一道来。对于他来说,那不仅仅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学习。每次,他都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目光贪娈地读那些展出的作品,从色彩层次、光影变化,到整体布局‘造型风格,无不用心体味,细细思量。而持续不断地读一些大家的作品,让他在艺术感觉、绘画观念和品位上,很快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但徐贝却渐渐感到了不满足;他的心很大,他渴望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1988年,徐贝身背画夹,长发飘飘地来到了澳大利亚。
留学澳洲,徐贝为自己选择的专业是视觉设计,通俗一点讲,就是有关电脑图形、图象、图画和影视画面的艺术设计。这是一门跨美术和计算机两门学科的应用专业,在国外相当热门。徐贝十年以后与IT业的关系,也正由此发端的。
在澳洲留学时,每个假期都是徐贝最快乐的时光。他就像是一个浪漫的骑士——画夹与画笔便是他的盾与矛——一脸幸福地游走在异国的大地上。
不过,浪漫的骑士也需要填饱肚子,才能迈开潇洒的步履。那时的徐贝,奖学金少得可怜;为了生存,更为了能心无羁绊地在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滩上坐着看日出日落、云起云飞,他曾干过很多中活:做杂志,画背景,搞设计。有一次,为了攒足下一个假期的漫游费用,他甚至报考过卡车司机,因为那是一种非常来钱的行当。比如,有一个洲到另一个洲,一车拉两个货柜,只要拉完一趟,就有一笔可观的酬金。但作为司机必须同时拥有那两个洲核发的驾驶执照,而想拿下这个驾照,相当之难。徐贝去试过一次,果然没有成功。于是,他转而去竞争一个画室外广告的活,内容是坐升降机爬到30多层高的楼上去画广告。当时一共有四个人来应聘这份工作。广告牌已经喷绘好,只需要挂上去,与其他两块中间的接缝要用颜色补成完整的一体,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大楼是四方形的,每一个方位挂一块广告牌,本来靠四个人共同完成。但徐贝跟老板说:“四块全交给我吧,我一个人都能干,我比他们画得好。”老板看了看徐贝随身带着的几幅油画作品,点了点头。徐贝后来告诉我说,他当时算了一下工钱,觉得价码对他很有吸引力,所以才使出狠手,把另外三位应聘者给“黑”掉了。他还记得正准备告辞时,老板问他一个人是否撑得住,因为四天时间就要全部搞定。他自然是满口答应。
最后,徐贝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工作。
那份工作在徐贝的印象里极为深刻。那时正是夏天,几乎每个澳洲人都大喝矿泉水,但徐贝干活时只能自己带些凉白开,当然是为了省钱。天气很热,整个人晒得像墨鱼,但高空作业的感觉让徐贝感觉很过瘾。
绑着安全带、站在100多米的高空中,浪漫的骑士俯瞰着脚下的澳洲大地,夏日的微风吹拂着他的长发;某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就在他的脑海里如鼓如鸣:我有无穷的潜能,终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令世人瞩目……
4块广告牌全部画完挂妥以后,徐贝离开大厦很远仰望自己的作品,那感觉就像在欣赏《蒙娜丽莎》或是某一幅大师的名画,很有成就感。
那块广告牌挂了大约6个月;撤掉之前,徐贝还特意跑到那栋楼下,与自己的杰作行告别礼,心里竟有一丝淡淡的伤感。
不过,那4块广告牌毕竟让他挣了700澳元。在那时徐贝的眼里,这就相当于一笔巨款了。

   网上书库的市场究竟在哪里?
面对台湾记者的提问,徐贝指着自己的胸口,说:
我们的市场,在心灵……

1992年,徐贝离开澳大利亚来到美国寻求发展。他的第一个工作是美国蒙哥马利公关顾问公司的平面设计部主任,从事动画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应用。当然,他也从未放下过自己手中的画笔。1994年,徐贝成了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山庄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国画家,作品被收入当年全美最佳油画作品选。1995年,徐贝加盟硅谷软件公司,任网络产品开发部总监,策划完成了多项网络多媒体及互联网出版印刷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在美国,徐贝做过的工作很杂,但都与电脑和绘画有关。他常常是白天到公司上班,晚上画自己的油画。徐贝说自己其实很精明,很“商气”。有段时间他做自由设计师,好多经纪公司要为他作经纪,他都拒绝了,所有合同都自己谈,有时是数目很吓人的订单。
按理说,此时的徐贝在美国华人世界里大小也算是个成功人士了;但是,某一天,徐贝突然就决定:抛开现有的一切,做一个中文图书网站。
原因很简单。
在没有官方语言的美国,中文是继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种,在各大图书馆里,到处都会有各种版本的中文图书。尽管如此,辛苦劳作的华人仍然很少有接触中文书籍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新出版的中文图书。不少留学生拿来教孩子中文的教材,只能是使馆教育处里那些过期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在硅谷做科技的徐贝便突发奇想:互联网也许可以跟中国文化有一个结合点,可以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提供免费的母语文化资讯。
于是,徐贝决定在硅谷为中国人搞一个中文图书网站。
一个好创意很快就为徐贝引来了意气相投的合作者:在硅谷从事PC销售的唐文辉、做技术的天才少年蔡学军,都因为对中文图书本的痴迷,成了徐贝的朋友。没事的时候,几个人会买来一条香烟,搬上一箱啤酒,畅谈互联网技术对图书的阅读、写作、出版和发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书库的未来。“为做博库,我们想了很长时间。做不做?我们是不是最合适的人?我们几个讨论得热血沸腾,有时,我们又把问题放下,冷处理。几周后,大家再一碰头:干。”徐贝回忆说。
1997年,徐贝在美国创立了博库公司。
结果是他预想不到的:投资来了,合作者也来了。博库的名气和影响力似乎一夜之间便达到了顶峰。徐贝后来笑着告诉我:“当时我真是欲罢不能了;我挠挠头皮:骑虎难下了。又一想,这也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既然做了,就放手做到最好吧。而这也正是我们创业的初衷:传播中华文化,建立网络文化品牌。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我们的热心读者。”
 把最新的中文书籍搬到互联网上,让全球的华人可以自由地领略和感受华语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使徐贝在辛苦工作之余,充满了超度灵魂的自豪。 但这种自豪并没有让徐贝忘乎所以。他真切地感受到,对一部分人的“公益”,也许同时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侵权。所以,从网上书库开张的那一刻起,徐贝就通过各种方式与作者商议版权的转让,以保护作家们的切身权益。
当然很累。专业知识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仅爱书是不够的。徐贝知道自己必须迅速完成从读者到经营者的角色转换。他还很清楚地记得,自己开始的时候连什么是“码洋”都不明白,又不好意思直接问专家,就偷偷在下面问别人。等搞明白了,再西装革履地坐在谈判桌上与出版社谈合作。
博库很快便蔚为气象:通过网上读者的评分和点击数量的统计,博库推出了两个TOP10的排行榜;在博库检索书籍,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内码的中文语言、汉语拼音或是其首字母;阅读博库25000多种图书中任何一本书的内容,你只需点击下方的一个图标,系统就会把这本书自动存入你在网上的“个人图书馆”;而点击一下“书签”,下次当你想读这本书时,系统会自动翻到这一页,重新开始……
在网民心目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阅读网站及电子书发布平台,博库已经成了一个超一流的网站。但此时的徐贝,又在谋划一个更大的举动:将博库网站落户北京。因为他发现,泱泱大中国,居然还没有一个成规模的中文图书网上书店。    
徐贝开始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飞来飞去。回国来跟出版社谈、跟作家谈、跟读者谈、跟经销商谈:你们需要什么?你们希望互联网给你们提供什么?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录音机。当时国内还没有网上书店。他每次带着许多问题回国来,又带着几大本笔记和满脑子的新问题回去,与伙伴们一起讨论、碰撞,然后又带着新的问题回国。
2000年初,背着数百份版权贸易合同和一颗大干一场的雄心,兴高采烈的徐贝正式回国筹建网站。4月5日,博库正式在国内开通,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参加发布会的人获知,王朔、贾平凹、邵燕祥、严歌苓、池莉、梁晓声、铁凝、陆星儿、叶辛、王小鹰、二月河、方方等中国著名作家已经被博库“收编”。博库从这数百位作家手中获得的,是数千部作品的网上传播许可证。徐贝在会上就此强调说:博库不是简单地把作家的作品放在网上展示一下,而是通过声、像等多种技术,给作家作品以全方位的立体包装,为网民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纸介图书的新兴图书样式。与博库的服务追求和互联网无止境的特性相符,博库还将设有个人主页、个人图书馆、主题服务、文化咨询、出版之家等。
其实,博库、也是徐贝最有创意的做法,是为读者提供“按需出版”的服务——如果你看上了新出版的数本中文、英文或日文图书中的某几个章节,博库会按照你喜欢的版式,为你节选、翻译、设计和出版一本完全个人化的新书。而将来,博库还将推出配图、配音、配多媒体动画的新型书籍。
  一改以往大量知名作家的作品被商业网站擅自无偿传播、复制、下载的惯例,博库人将尊重作家创造性的劳动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对自身最基本的要求,成为网站支付作家稿费的先行者。
  内地作家对网络的认识,可以说参差不齐。但也许与利益相比,他们更认同思想的传播吧——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愉快地开始了与博库和徐贝的合作。
于是,幸福的网民在博库的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当红作家的最新著作,听到王朔的连篇“疯话”,更能能闻到众读者为张辛欣的作品激烈争辩的火药味——在网络舞台上的虚拟空间,张辛欣是第一个与网络嫁接的中国作家。“独步东西”专栏是张辛欣在博库网站的开篇之作。
为策划博库整体形象而有条不紊地上下奔波的同时,徐贝又闪电般地旋即推出了一本奇异别致的新书——张辛欣《独步东西》栏目的精选集。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奇之处:全书由AB两面组成,A面标名为《独步东西——一个中国导演的网上舞台》;B面标名为《独步东西——一个旅美作家的网上写作》。有趣的是,“AB”两面既可关联性阅读,亦可独立观赏。徐贝甚至忙里偷闲,牛刀小试地为该新书设计了封面,风格冷雅、虚幻,具有一种网络般的飘渺暗示。  

无疑,在徐贝身上既有艺术家的潇洒,也有商家的精明。但我总觉得,徐贝在骨子里是一个浪漫的骑士,渴望横跨不同的领域,喜欢神游天地之间,更相信心灵的力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台湾记者问他:“在几乎没有屏障的网络世界里,你怎样才能向星星般散落的读者回收阅读的成本?换句话说,你的网上书库的市场究竟在哪里?” 徐贝微微一笑,指着自己的胸口,说:
“我们的市场,在心灵……”

徐贝言论
*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尝试很多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不怕梦太多,就怕不敢想。
*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成功人士。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房子、车子,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不认为那就是成功。成功是对自己的认同,是自己心灵走向完善、完美的过程,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
*我们的市场,在心灵。(网上书库的市场究竟在哪里? 面对台湾记者的提问,徐贝指着自己的胸口说。)
*先别想结果——只要做了就好!
*一个人不怕梦太多,只怕没有梦。
*我做过!我会!!(在国外徐贝曾经到处找工作,当别人问他是否有某种工作的经验、而他事实上根本没有时,他也会拍着胸脯那样说。)
*艺术并不排斥电脑,也不应排斥商务。

徐贝小档案
徐贝,上海人;1988年赴澳大利亚求学,获视觉设计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就职于美国蒙哥马利公关顾问公司,任平面设计部主任,开始从事动画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应用。1994年作为第一个中国画家在美国国会山庄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收入当年全美最佳油画作品选。1995年加盟硅谷软件公司,任网络产品开发部总监,策划完成多项网络多媒体及互联网出版印刷产品的开发与应用。1997年,在美国创立博库公司。1999年底回国创业;2000年4月博库网站在国内正式开通,自任首席执行官。(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