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依然神奇 - 登山的人 - 郭为中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8 次) 时间:2001-05-20 23:14:44 来源:郭为中 (郭为中) 原创-IT

彩电依然神奇
——张曙阳12年赤手空拳成就彩电出口第一

在中国彩电业的高层人士中,东杰电气是中国彩电出口量第一,早已不是秘密。
而NEC、海信、厦华、金星、海尔、春兰、日立、熊猫、高路华、日本山水、牡丹、长城,这一长串的名单的背后,都由一个共同的神秘名字——东杰电气连接着。
2000年,彩电全行业亏损,而东杰的赢利令业内高层毫不惊奇。
同时,在彩电这个需要大量砸钱的行业,东杰电气从12年前诞生至今,从未向银行借过一分钱,也从未炒股圈钱,在这个资本市场大热的时代,令人啧啧称奇。相反,它倒过来还向其它彩电企业提供财政支援。比如高路华。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彩电这个被传媒说烂了的行业,这些信息在公众视野中从未出现过。这倒不是东杰电气的刻意低调,事实是,对东杰电气来说,它特有的营运模式,根本没有暴光的必要。
而这一切的背后,更有一个极富传奇的人物——张曙阳。不仅因为他是东杰电气百分之百的拥有者,以及他事业上的奇迹,还因为他神奇的人生经历。

拯救高路华
1998年初春的一天,张曙阳掐灭了手中的香烟,开始提笔给黄仕灵写信,他同情黄的遭遇,并同意向他发货。
当时的黄仕灵真的已是四面楚歌,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位高路华的老板、香港东宁集团董事局主席,97年最高峰时身价有近100亿。在97年还把价格战火烧到中国彩电业的巨头———长虹的家门口,当年其彩电卖了100多万台,销售收入达到60多亿元人民币。但一切都在98年的香港金融风暴中嘎然而止,当时黄仕灵将东宁的大部分股份抵押给股票公司,结果在被经纪连环斩仓的情况下,股价大幅下跌,公司市值下跌200亿元。
一下子银行、供应商全部向他逼债。公司里还有人乘机携款而逃。黄内外交困,眼看就要破产。
黄仕灵向张曙阳求助,向他要货,但他已无力支付钱款。张曙阳从媒体上目睹了黄仕灵遭到的攻击,很是同情,决定向他发货。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反对,他们担心黄仕灵破产。张曙阳凭着对黄仕灵的了解,认为黄是个讲信用的人,值得帮他。一下子五、六千万的货发出去了。这几乎是当时张曙阳的东杰公司的一半家产。
银行看到高路华在市场上又开始卖,又有供货商向他在供货,放松了银根。东宁高路华免于破产。
后来证明,黄仕灵的确是个讲信用的人,他陆陆续续把张曙阳的货款还清了。而且还从创维请来了陆强华,又在彩电市场掀起波澜。

军人和乒乓球全国冠军
当张曙阳在八一队打球的时候,他对于电子技术当然是一窍不通,更不会想到今后会一辈子和彩电打交道。因为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凭。
他当时的梦想是当世界冠军,象他的上海前辈李富荣、徐寅生那样。
1970年,南京部队队来上海招人,看中了在上海虹口少体校打球的张曙阳,这令他和他的家人非常兴奋。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是进上海市队,但是上海的乒乓球好手实在太多,竞争非常激烈,而市队的名额实在有限。而去部队打球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那个年代,当兵是很光彩的,更不用说在部队打球。
在南部打了几年,张曙阳又被八一队相中,被征调上去。他在八一队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全国团体冠军。他没能再往上走一步——进国家队。
在今天,张曙阳仍然对乒乓球念念不忘,和在上海的老球友经常在一起聚会、打球。前几天曹燕华告诉他,7月份要在加拿大搞一次全球首届华人乒乓球赛,都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以前著名的国手参加,怂恿他去。上海派出的代表就是曹燕华,加拿大代表是刘永刚,是他在部队的战友,后来进了国家队,现在是加拿大乒协副主席。他说太忙了,有空一定去。
张曙阳最黄金的年华交给了乒乓球。

知识改变命运
1980年,张曙阳复员回到上海,进了上海市煤气公司。煤气公司要他的理由仍然是他的球技。
这时,他已26岁了。打球前,他只读过小学,他在想今后的出路,虽然是市煤气公司乒乓球队的主力,还拿了上海公用事业局的冠军,但总不可能一辈子打球吧。
看着以前的同学和好友,有的进了大学,他挺自卑的。他觉得不读书不行。
张曙阳是运动员的性格,争强好胜。他发现,当时上海有自学初、高中考试。于是,他发起狠来,一口气用1年时间完成了别人要6年的初中、高中的考试。又在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读了1年8个月,获得了大专结业证书。
在上海市煤气公司,张曙阳被分配搞工业自动化,后来转到煤气公司上级单位上海公用事业局的研究所,继续搞自动化。竟然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职称。
1981年,上海悄然成立了上海计算机用户协会。上海市煤气公司当时买了DJS130第一代的产品,成了计算机的用户,张曙阳借此机会参加了计算机用户协会,还担任常务秘书。这是一个完全业余的工作,没有工资,做事的人全是兼职的。但是这令张曙阳大开眼界。在这里,他知道了DEC、IBM。
他开始不满足现有的状况了。

上海第一个做外企高官的人
当时的上海还是封闭的,但是国门已经悄然打开。专门为外企造的第一幢大楼——联谊大厦悄然造起,上海还成立了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专门为这些刚进中国的外资公司办事处招人。
1983年年底,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张曙阳知晓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在招人,并向外资公司派驻。张曙阳决定一试。当时,整个社会意识还很封闭和保守,对于张要放弃上海公用事业局这样的金饭碗,许多人不理解。但由于张曙阳在上海计算机用户协会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外企。他没有恐惧。
1983年,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看重他上海计算机用户协会的这段经历,将张曙阳推荐给日本菱三公司上海事务所。菱三公司是日本著名的上市公司,专门做全球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贸易和代理。当时进入上海的主要以外资的贸易公司为主。
这时,张曙阳29岁,他追回了在打球时失去的机会,比他的同辈们领先了。
张曙阳开始在联谊大厦上班。做的是最低层的业务代表,就是向中国工厂推销日本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一直在外面跑,工作很辛苦,但相对于以前苦练乒乓球和恶补初高中课本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他还过了日语关,开始可以和日本上级和同事语言交流了。张曙阳做得实在太出色了,没有几年竟做到了中国人在该公司的最高位置——菱三公司上海事务所的副所长,也就是副总经理,手下带领一批日本人、香港人,每天都有轿车接送,月薪8000元,那是在85年,大部分上海人的工资还在500、600百元。
这在当时的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中引起了轰动。当时,和张曙阳差不多时间进外服公司的还有2人,也在另2家外企做到了同样的高官:庄重山在宝隆洋行、张宝林在怡和洋行。一时传为美谈,号称“三张”,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对此非常骄傲。

贸易创业
1988年底,34岁的张曙阳和在菱三公司的香港同事叶玉英一起辞职出来,开始自行创业。他们在上海新亚大酒店借了办公室,招了5、6个人,做的内容和菱三公司一样——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贸易和代理。为了不与菱三公司冲突,他们选择为其它电子厂商做代理。
2人分了一下工。叶玉英在香港做海外代理,就是保持与日本厂家的联络、发货,而张曙阳在上海负责向国内厂家推销。
到了1997年,张曙阳把东杰电气公司全部买了下来。
经过几年以后,张曙阳觉得单做贸易这个方法不好,没有自己的技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与联想的柳传志的思路不谋而合。
所以他就带了这个想法想了个模式,就是以技术带动贸易。他开始招了一批懂技术的人进来。原来只有搞贸易的人,没有懂技术的人。
技术人员进来以后,张曙阳就开始选课题,选了一个应该说在当时中国来说是比较先进的——彩电的单片机,就是芯片是单片的。电视机的发展是从8片机,后来发展到6片,到4片,再发展到2片的。到了2片机的时候,当时日本不愿意拿它的单片机的技术给中国。所以中国还是生产2片机。而8片、6片、4片再到2片元器件很多,8片机要1000多个元器件,发展到2片机时代要700多个元器件组成一个电视机,到单片机时代只要520个元器件。电视机的成本和工序都降了下来。
张曙阳看准了,从日本买了一台样机回来,全部拆开来看,经过技术人员的奋战,终于Copy了一个单片电视机出来。
随后张带着单片电视机进行了全国的推广,这在在中国彩电厂家中影响很大,因为是第一家中国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这个方法,后来在彩电厂家中取得了认可。
但当时张曙阳的东杰公司只是一家贸易公司,而电视机厂都比较
大,它哪能承认和相信他这么小的一家公司能做得成电视机呢?吃了许多闭门羹后,张曙阳很苦恼。
当时由于彩电市场需求旺盛,全国各地都在上马彩电厂。张曙阳把全国彩电厂按产销量的高低划分成从A到D的4级。当时A类工厂,B类工厂完全不能接受东杰的做法,它们根本不相信中国公司能做出单片机。于是张曙阳就就退而求其次,先从C类,D类工厂开始做。当时的口号是“农村包围城市”,从最最小的工厂开始做起。
张曙阳跑到了山西,找到山西无线电厂——规模不大,但也在做彩电。软磨硬泡,产家答应先让张曙阳做10套试试看。张曙阳带着厂家带怀疑的承诺回到上海,赶紧让技术人员做出10套来送去测试。经过几轮测试,厂家觉得还行,终于给张曙阳下了200套的定单。张曙阳敲开了市场之门。随后,他又拿到了安徽滁州电视机厂的定单。
有意思的事,后来这2家厂家在彩电激烈的竞争大战中一一倒了下来,山西无线电厂被彩星兼并,滁州电视机厂被康佳兼并,这是后话。
这期间,张曙阳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是,他无形之中把中国彩电的标准统一了。就是从这一次开始,由于单片机的推广成功,各个工厂,虽然大厂家没有采用他的单片机,但是他们也自己开始开发,但是开发出来的规格、标准都是按照东杰的这个来的。中国彩电的标准化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随后彩电从单片机到超级单片机,张曙阳始终踏准拍子,欧美和日本半导体公司每一轮一出现一个新的彩电芯片,他马上就跟进采用。

东杰模式
东杰模式越来越成熟。张曙阳发现了模式的核心,就是以技术带动物流。
张曙阳发现,这一模式不需要向银行贷款(当然银行也不会贷款给他这样背景的企业),而且,做得越大越不需要。因为他有信用。外资半导体公司信任他,愿意先发货给他;国内的电子元器件公司也信赖他,同样先发货给他。因为即使上游彩电厂商欠他款项,他也从不拖欠他的供货商。12年来的大风大浪,他还从来没有迟发员工工资一天。
做物流有时经常会手头有大笔的现金。但12年来,张曙阳从来没有踏进股市大门一步,也从来没有涉足其他任何一个可以来快钱的行业。张曙阳认为这也是东杰模式成功的原因。
张曙阳总结了东杰模式的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copy阶段,人家已经有新彩电的成品出现在市场上,东杰买回来COPY。但这样经过COPY,测试,一来一去要7,8个月才能跟上,时间相当长。但这时开始,东杰培养出了一批熟悉彩电的技术人员。
第二阶段,当欧美半导体公司一有新的彩电芯片出现,张曙阳就马上跟进采用。由于有了一批熟悉彩电的技术人员,东杰过5、6个月,彩电成品也出来了,不必等到人家的成品出来再COPY。
现在进入了第三阶段,就是当欧美半导体公司在开发新芯片的时候,就来和张曙阳商量,问他市场上需要怎样功能的东西。因为东杰的市场占有量实在已经太大了。这些半导体公司开发出来的半导体做实验的时候就在东杰公司做。因为有的半导体要经过10轮测试。第一轮,新的芯片出来,在东杰做成方案、系统,然后测试,测试出来会有许多毛病。比如有70个毛病,它再拿回去修改。修改好后第2版拿过来再测试,那可能出现了50个问题。一直到全部问题解决。这样对东杰的好处不言而喻。东杰的彩电成品推出市场的速度更快了,只要1、2个月开发应用系统,带有最新芯片的彩电成品就推向市场了。

打开海外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杰公司技术上不断积累、成熟,系统上不断完善,产品也不断上档次了,从D类工厂到C类工厂到B类工厂,张曙阳的客户名单越来越长。有了海信、厦华、金星、海尔、春兰、日立、熊猫、高路华、牡丹、长城。
1998年,国内彩电市场疲软,张曙阳又开始开发国际彩电品牌。NEC、日本山水,还有印度最大的彩电品牌Videocon。他找来了2个年轻人,黄鹏展和郭玉清,黄鹏展以前在上海航天所工作,郭玉清在德国呆了8年,都是既懂电子,又精通外语的人才。张曙阳再成立了一个公司,带着他们去开发海外市场。很快,海外市场也打开了,到了去年,东杰电气已成为中国彩电出口量第一。现在黄鹏展是东杰电气(上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郭玉清是副总经理。

开发中国“心”
媒体一直把中国彩电业称为“空芯化的巨人”,这是事实。半导体技术目前全部掌握在欧美日本公司,菲利浦、东芝、三洋公司的彩电芯片瓜分了中国的彩电芯片市场。
但张曙阳准备开发中国芯片。
他有他的道理。他认为,目前市场上的芯片都是模拟机芯片,中国再从模拟机做核心技术进入,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已经落后人家太多了,而且这个技术也是将要淘汰的技术。中国要进入就要一下子进入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的芯片来说,发展到现在的超级单片,这一轮做光以后,模拟机的技术已经开发完了,数字技术的芯片时代即将到来。数字技术的芯片,中国和欧美日本公司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他认为东杰电气从事的是彩电的二次开发,开发芯片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整个彩电业的生物链中,东杰处于当中地带,可以朝生产和市场发展,也可以朝一次开发——芯片开发发展。对市场和半导体2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提供半导体公司市场的情况,如今后1到2年电视机市场需要哪些功能,同时也可以提供品牌生产厂家整套方案、比较新的技术。所以,对半导体公司和整机生产厂家是一个桥梁作用。也就是说,半导体公司离不开象这种二次开发的公司,很多的实践和信息来自东杰。张曙阳把欧美日本半导体公司称为右手,把东杰称为左手,他拥有别人没有的另一半。
欧美日本的半导体公司看上去投入很大,芯片难度很大开发,而其实起关键作用的也就是1、2个人。张曙阳认为中国人数学技术好,找到1、2个优秀的人才,完全不亚于国外半导体公司。但中国彩电公司比较崇洋迷外,只相信欧美日本公司,也难怪,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做过半导体,一些大学里做的都是不能生产的,只不过是个课题。
他觉得他开发的“中国芯”会有市场。因为他有经过两次开发的用系统一起捆绑,加上“中国芯”,中国彩电厂家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个系统太大了,光有芯片是没有用的。
现在,东杰技术人员开发的2个芯片马上就要送到台湾半导体制作公司,制成样片了。

92年初,上海股市很热,张曙阳发现许多员工在讨论股票。他说你们不要炒,要炒你们选一个人让他去炒,“要炒我去黑市高价买认购证给你们。”他知道做大、做长企业,不能分心。
张曙阳和海信的周厚健私交很好,他欣赏周“百年海信”的稳健风格。
他也要做“百年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