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条往事之王江民篇</b> - 中关村物语 - 杜红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04 次) 时间:2001-05-18 19:11:39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十三年前一个夏夜,江汉平原那个被称为董永故乡的小城,米酒大楼旁边一个河南小伙子哭丧着脸,等待他的同事从前来付饭钱:他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碗汤面要收20元,他想明白的是他如果不付20元就会面临更尴尬的下场。那个小伙子是我。
面条往事之王江民篇
—-那一定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中关村南二街北面那个小餐馆做面条的水平实在不能让人恭维,这一点我在1995年的夏季就明白了。那一天的中午,我实在不解对面那个中年人为什么吃得那么香,看了看表,附近我要去的天汇公司一定还没有上班,反正坐着也是坐着,索性就问他两句:
—-“这里的面条好象不怎么样。”我从共同语言开始。
—-“味道还差不多。”吃完最后一口面条,他抬起头来,看起来还比较友好,口音好象是山东一代的。
—-“你来买电脑?”我说了一句废话。
—-“不是,我是做软件的,你呢?”遇上一个同行,我对继续聊下去的兴趣增加了。
—-“哦,我们两个是同行呢。”
—-接下去的对话,使得我们发现中关村实在是太小了,原来,我们两个彼此还通过信呢,只是没有见过面。
—-以共同吃面条开始的缘份,没有因为面条吃完了而结束。那天中午我们吃完了面条之后并没有分开,而是一起到了附近的“电脑爱好者”杂志社,我当时策划的“即时通”辞典软件被这个杂志代销,既然大家已经聊得很投机,而且成了朋友,介绍我的朋友给他,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我那时非常相信“朋友的朋友也应该是朋友”,因此,1999年金山公司的雷军在郑州试图劝说我、王磊、何公道加盟金山的时候,我差点就动心了,因为他的逻辑是:“尽管我们两个不是朋友,但是我最信赖的两个朋友说向我推荐你,而我相信信任是可以传递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成为朋友”。
—-那一年回到郑州不久,我收到了一封从山东来的挂号信,里边装着一个写有KV100的磁盘,拿出来用了一下,功能还不错,就顺手删除了里边的kill,从此这个软件以及它后来的升级版本就在我的机器里扎下了根。
—-那个中年人,叫王江民,就是被称为“中关村软件创业传奇人物”的王江民,就是现在在DoNews做广告的江民公司的老总。
—-王江民的生意经,并非所有人都赞成,可这没有阻挡他走向成功:中关村的历史上,只有两个人的软件可以直接拿到配件市场上去换机器,朱崇君的CCED是一个,王江民的KV系列是一个。中关村软件行业,十年来王姓人士应该无法历数,但是,一开始就从工具软件起家,至今依然在坚持做这个工具软件并成功的跨过了Dos时代、Windows时代和网络时代的,除了王江民,也不太容易找出第二个人。
—-时空轮回,物是人非,和王江民一起吃的那顿面条,注定不会再有第二回,中关村南街的北段已经变成了四环辅道,犹如对于往事的回忆,已经被我存入了人生的辅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