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8 次) 时间:2001-05-18 08:08:25 来源:黄果 (黄果) 原创-IT
(另类域名生存术)
主持人:黄果
特约嘉宾:中国万网副总裁朱长勇
深圳发又发CEO全胜
主持人:现在的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域名形式,像中文域名与数字域名,《计算机世界》对此也十分关注,我也撰写了相关的报道。仅从最成熟的英文域名来说,可以分为哪几类?
朱长勇:总地来说,英文域名可以分为ICANN体系与非ICANN体系的。从ICANN体系来说,现在的域数量是“243+7+7”,包括全世界通用的7个顶级域,如为公司而设置的.com、为网络企业所设置的.net和为教育机构而设置的.edu等,它们统称为通用顶级域名(Generic Top Level Domain , GTLD)。此外,今年3月12日,ICANN在墨尔本会议上又宣布增加了7个顶级域,分别是: 代表航空运输业专用的. aero;面向企业的. biz;为商业、行业协会专用的. coop;可以替代. com通用域名的. info;博物馆专用的. museum;个人网站专用的. name;会计、医生和律师等职业专用的. pro。此外,还有243个国家、地区顶级域名(Country Code Top Level Domain , CCTLD),像中国的代码.cn,日本的.jp,新加坡的.sg等,这些域也是全球通用的。在这243个国家域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限制的,比如中国的.cn要求注册人必须是企业或机构,一般个人无法注册.cn。还有一类则是无限制的,像英国的.uk。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限制的域中有一部分由于其代表的国家与地区的人数太少,对拥有自己的域并没有需求,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域卖出交给商业公司管理,从而上升到类似.com的地位。像前一段推出的.cc是分配给印度洋上Cocos(Keeling)群岛的域代码、.sh是圣海伦岛(St.Helena岛)的区域代码、.tv原来是分配给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
这些域名在ICANN的根服务器里都登记注册了,因此可以保证全球可访问性。但它们与.com还有所区别,主要在于域名根服务器运营商的实力与效率。比如机房条件、接入互联网骨干网的带宽等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域体系的稳定性与全球更新时间的长短。
随着这些商业公司在全球开展各种CCTLD的注册服务,在使用功能上这些域与.com基本上没有区别了。当然,由于.com被人们广为认同,市场推广与销售活动也做得早,因此市场份额远远高于.cc这类的域。
而非ICANN体系的域主要是由各商业公司推出的,缺乏统一性,域的后缀也多种多样。另类域名的注册风险在于这些域没有被加入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里,它们的访问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
主持人:除了这些ICANN体系的域,我们在市场上还能看到不少非ICANN体系的域,像数字域名等,有人将这些非ICANN体系的域名归结为“另类域名”。深圳的发又发公司也推出了.Web的域,那么推出这些另类域名的初衷是什么?
全胜:在去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后,我们就提出了“中国人用中国人的域名、中国人用中文域名”的口号。中国在互联网上缺少发言权和影响力。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在中美海缆发生故障时,我们却发现中国连一个ICANN域名根服务器镜像都没有。中国用户的域名控制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推出.Web网际名正是想拿回域名的控制权。
主持人:对于.Web来说,其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全胜:
.Web更多地考虑了用户的利益,规则也更合理。随着全球贸易的一体化,十多年前制定的域名体系已经不适合未来发展。把一个公司的域名划分为不同的后缀,使这些公司的业务和发展受到阻碍,比如一个公司,注册了.com之后还必须注册.net、.org,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业务,还必须注册不同的国家域,如.com.cn、.uk、.sg等等,一个跨国公司也许需要注册上百个域名。这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容易产生纠纷,如果一个域名的不同后缀分别被不同的公司注册,将给用户带来混乱。因此,互联网应该保护域名知识产权,不应该不断地推出各种后缀,并把它们分给不同的公司。.Web重视一致性,将通用的后缀都注册给同一个公司,避免了各种争议。在.Web网际名系统,.Web只是一个表称,其中包含很多后缀,这也是其称为网际名的主要原因。
其次,与.Com不同,.Web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因此不需要向美国政府纳税。所有注册.web所产生的税收都归中国政府所有。
再次, .Web公平地开放给所有用户。Bank.com、Business.com的售价都是上百万美元,这些域名的原价也只不过几十美元,但等到我们有机会购买的时候,价格超过百万的域名都已经名花有主,而现在剩下的大多数域名并不具有太大的价值。因此,为了让国内用户可以选择更好的域名,.web在北美推出注册服务比国内晚了15天。.Web充分保护所有者利益,在一定的保护时间之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采用注册在先原则,谁先注册归谁所有……
.Web还是一个完全多语种的网际名系统,只要用户申请了英文.Web,就可以免费试用 中文.Web。对目前ISP不支持.Web的用户,用户也只需点击相应的链接,导入数据,在几秒钟内即可实现访问.Web的功能。
主持人:中国万网是中国域名概念的启蒙者,长期以来也是ICANN体系域名的域名注册代理商。那么,从域名本身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种另类域名的不足之处在哪?
朱长勇:从域名的整体情况来考虑,我们必须注意两点问题,其一,域名之所以是域名,必须具备全球可访问性(Global Access),否则域名就会成为孤岛。就拿另类域名来说,美国已经有了20多个孤岛,整个互联网有几百个孤岛。如果在另类域名的业务发展初期,通过下载小软件实现解析也是可行的,但不能长期使用这种方式。总结来说,另类域名的不足之处在于要实现其全球可访问性需要对现行的系统重新进行设定,或者是采用下载插件的方式,或者是更改使用者的系统设置,或者是在ISP端更改域名解析配置。其二,全球唯一性(Global Uniqueness)。比如说美国提供.new web域名服务的就有三家公司,但不同的ISP用户访问的.new web的域名的网站可能并不是同一个网站。所以不管是另类域名还是非另类域名,一定要有统一的协调机构,对于怎样处理域名纠纷、知识产权等问题一定要具备一整套完善的机制。
主持人: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发又发做了哪些工作?
全胜:我们的推广速度已经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公正、开放、民主的体系迅速获得了业界和访问者的认可。据保守统计,已有约570万台电脑(约1300万用户)可以访问.Web,其中93%是中文操作系统。公司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在英文区进行推广,并且已经和一些英文区的大网站制定了推广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事实的工业标准,用广大用户的承认来说话。目前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ICANN的域名体系。
刚才朱先生谈到一个另类域名公司只有3000多个注册用户,但我们自正式推出.Web注册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拥有超过它20倍的注册量和上千万的可访问用户。因此我们与这些另类域名公司不可同日而语。
主持人:许多域名注册商都认为ICANN的垄断导致了其官僚态度,但如果我们要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一个新世界,我们现在做好了建立新世界的准备了吗?
全胜:如果我们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ICANN,我们可以将ICANN和其他域名系统挂接到本系统上,实现平稳地对接。当然,在发展新结构的同时,我们充分注意到与现有系统的衔接问题。目前所采用的过渡方式是:在客户端将用户域名解析设为 ***.WEB.DNS-0.NET。与美国一些非ICANN体系域名直接和ICANN发生冲突相比,我们的解决方式更成熟、更全面。
朱长勇:ICANN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其优势也很明显,像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销售体系,对域名纠纷解决的仲裁机制以及客户的认同感等。其实,ICANN每推出一个新域都是有计划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很公平、透明,但毕竟是征求大家意见的结果。而ICANN推出的新域在其统一的根域名服务器里注册,可以保证全球可访问性。说得严重一些,如果有一天ICANN推出另类域名已经推出的新域,那么这些另类域名原来的注册用户的权益就得不到保证了。现在已经有一些用户不得不放弃了其与ICANN新推出7个域相冲突的域名。
主持人:我们一直在批评ICANN的垄断与官僚作风,但发又发致力于成为新域的管理者,那么它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ICANN?
全胜:
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现在ICANN有优点,至多是有优势而已。但优势只决定了现有规模,而优点才决定了发展速度。只有发展速度更快的,才是有前途的。
ICANN公开表示:“另类域名不会分裂互联网,ICANN也不会主动限制他们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以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规模,ICANN不会不考虑我们的情况,随意推出造成混乱的新域。即使ICANN将推出与我们直接冲突的域后缀,我们也是有反击准备的。
销售体系也不是大问题。如果有域名注册商发现我们产品、服务更好,用户更认可,原来ICANN体系的域名注册商也可以代理.Web的注册,并且已经有很多域名注册商开始这样做了。否则,.Web的销售量也达不到目前的规模了。
.Web网际名给用户带来了方便,用户需要这种服务,我们就有市场;用户不需要这种服务,我们就会被淘汰,这是大家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我们不会成为另外一个ICANN。 我们深刻地知道我们的机会来源于ICANN所犯的错误,所以我们不会犯与ICANN同样的错误。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发展一套合理、开放、民主的体系,时刻听取意见、批评,对体系改进与完善。如果我们有一天做不到这些,我们相信自然会有另外的体系崛起、超越和取代我们。
.Web体系最终应该成为多元决策的体系,像专家、用户、商业公司、域名注册商与各国政府都将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