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0 次) 时间:2000-06-15 23:55:21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阿韦网友以他在首都机场看到的例子引出他的议论,而他的观点或许可以用他文章内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商场上有滚动发展一说,先以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运作站稳脚跟,再图大业不迟。网络经济,不可能从农村包围城市!”可以看出,阿韦网友对互联网在中国中小城市、城镇的市场仍旧存有疑问。
在回答阿韦之前,我先说一下一年前在中国喧嚣一时的微软的维娜斯计划。前几天到微软中国公司看了一下,见他们的技术人员依旧在忙碌于此产品的开发,经过其技术人员的演示,应该说该产品比第一代有了较大的进步, 微软的工作人员也正在忙碌于产品的正式推出:为什么微软这么执着于这个简单构造的机顶盒的开发,而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而不是其它国家,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机顶盒面对的消费者实际上与我所提倡的那些中小城市网吧所面对的消费者是一致的。就是那些对网络有好奇心但没有钱买电脑或者有钱也不必要买电脑的那一群人,而这一群人的数量在中国是最多的。
对于大城市来说,居民的素质及消费层次固然高于中小城市居民一酬,但是别忘了,他们对网络的好奇心是无法与前者相比的,
而且,网民多的地方电脑普及率肯定也高,利弊相较,市场有很大一块被抵消了。中国的市场其实还有它独特性的,象一直绵延至今的VCD热,对于中小城市乃至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种简化的光盘放映机居然有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假设当初万燕在推出VCD的时候以你的思路考虑问题,中国的市场岂不少了一段传奇?在大城市里,吧只能是吧,是一种相对高消费的场所,在酒吧里一杯燕京可以卖二十元,在网吧里上一个小时网要十元钱,这种模式在中小城市当然无法推广。但是,那里的消费者需要的却并不是这种吧,而是一个简化的上网场所甚至娱乐场所,用一般的逻辑肯定想不通。看看当年中国的台球热,十年前,在中国城市甚至乡村的大街小巷几乎摆满了台球桌,即使是农民兄弟也能来两杆—这就是存在的真相,是事实,而在此之前,如果谁说:“我能够把西方的绅士运动传播给中国的农民!”,你会怎么想,你肯定举出一千条理由论述其不可能,但是,在中国这却成了事实。网吧(姑且如此称之)也一样,同样是上网,如果在保定是两块钱一小时,是不是会吸引到很多的市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我的OICQ里就有一个女网友,她是保定汽车站的售票员,仅仅是初中毕业!
网络在中国基层社会普及的可能性当然不能以中国国情特殊一语概之。他本身就存在这合理性,中国各类媒体长期以来对网络的强烈关注实际上在老百性心理已经积蓄起一定的好奇性,在没有机会接触网络的时候,这种好奇性被人们压制着,甚至表现为对网络发展的漠不关心,但是,一旦有了接触网络的机会,这种好奇性很可能会转变成一种热情,人民的思想是很直接的,如果他们喜欢什么东西,他们是没有那么多为什么的,就象当年的喝红茶菌打鸡血,现在的摸彩票喝口服液一样。以上种种,实际上都构成了网络能够在中国基层社会迅速普及的巨大可能,既然有大批人群参与的可能,那么网吧的赢利为什么不可能?
其实我更关注的是网络普及的社会意义,但是,网络在向中国基层社会普及的同时也并非只有慈善活动才能够为之,依靠利润本身的驱动力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件事情的。以与我国发展程度相去不远的印度为例,在印度全国有几百万个邮政亭,平均几乎每隔一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邮政亭里面有电话、传真机、复印机和电脑,人们可以在里面付费上网,印度并不比中国更加社会主义,相信他们也不会用巨额赤字来养活这些邮政亭,其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对邮政亭的利用率相当高,“打2分钟国际长途电话要付400个卢比(10美元),而在邮亭里发一封电子邮件只要5个卢比(相当美元1角2分钱)。为什么不在家里发电子邮件呢?一台电脑要5000卢比(125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者半年的工资。因此,在这种具体的国情下,高科技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难以想像的方便,同时也对封建割裂,种姓制度等顽固体制进行了最有效的冲击。不是靠流血的方法,而是依靠“利之所趋”的自然法则。电邮亭代替了当年的驿站,汽车代替了老牛拉破车。在不知不觉中,将两类文明衔接上了 ”(南风窗语)当人们认识到使用互联网是一种更加经济方便的选择,他们为什么会拒绝?最近一段时间的媒体上纷纷报道中国在网络经济中已经被印度超过了,为什么没有人去看一下人家的网络是怎么普及的?
(附阿伟的原文)
网吧连锁计划的理想与我的现实(与信海光商榷)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吧连锁的初步计划书和议论,信海光还大声呼吁中国的互联网走出温室吧!可以说,这些观点我很赞同,但对其中的理想化成分也有些担心,写下来供参考,好事也得办好不是!
先说说在北京的亲历。民航大厦买完机票,去隔壁电报大楼欲觅一网吧,问过三五位电信员工后得到的答复是这没有,去图书大厦吧!爬上四楼,图书大厦的员工又曰:网吧已撤了。想来也不能为上网特意去中关村吧,于是沿着去机场的路线打车直奔三里屯,早听说实华开在那开了一个很大的网吧。可是酒吧一条街上除了网站的广告还是广告,打听过几个吧的服务员,似乎都不明白网吧是什么东东。无奈,酷热之下一路走到京城大厦也没见网吧的影儿!太TMD了!算了,就到机场吧,到机场问到第三位服务小姐,得知商务中心可以上网,只是我的航班就要登机了!
以上说的现实与信海光在山东的见闻细节不一致,说明的问题却很相近:网络的确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只不过发生在大家公认的中国网络经济最发达的首都,有点令人遗憾!在此状况下,网吧连锁计划的实施应该有些观念上的变化,即:认准大方向,抓住切入点。
信海光文中写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踏实投心和投资到民间去或许真能够在世界的互联网发展史上创造奇迹,中国的农村及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城镇的人口多的难以想象,这一市场的购买力大的惊人,而且实际上并非不能够启动。
对此我认为:网吧连锁计划首先应是一商业计划,从商业角度出发是基本点,如果有人设想的是慈善计划或INTERNET思想启蒙运动,不是本文的探讨范围。
在商言商,网吧连锁计划的实施对象该是县城网吧里排队等候的网民还是机场里候机时百无聊赖的旅客?哪部分人的商业价值更高?哪部分人的触网意愿更高。又比如,大城市里的高尚住宅区的居民有钱,普遍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网吧连锁计划来说是否更有价值?
商场上有滚动发展一说,先以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运作站稳脚跟,再图大业不迟。网络经济,不可能从农村包围城市!
另外,网吧属于国家严格管理的范畴,审批极为不易,在大城市想开一家都难,要在全国连锁的难度可想而知。
重申一下,我很看好网吧连锁计划,只是想添加些更现实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