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种花花不香—媒体创业篇之报刊 - 一个人挑战4A - 杨建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8 次) 时间:2001-05-16 14:54:10 来源:杨建强 (crow) 原创-IT

自己开始办报纸只是因为网络的赢利模糊,寻求一种落地的方式,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一种让创业公司继续下来的出路。没想到的是和当初离开媒体一头摔进网络圈的时候一样,没料想强生、托普以及TOM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举进军,反而孕育了出了又一场投资热潮,有热潮就有泡沫,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征兆,笔者在这场风暴尚在风满楼的时候,对自己做媒体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说说心里话。

管理混乱的刊号管理市场

一个报纸的刊号费用到底是多少,我接触下来是一期从4000元到80000元不等,其中尚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报社往往拥有数个催生出来的孩子,比如(**周刊)之类的,并且又是某某编委和主编的关系造就的,就这一点就无法保证合作者最基本的商业利益,作为合作方,很难保证手中的刊号的持续稳定性。编委会的任何变动,都有可能使你的投资以及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

在进一步政策放宽的同时,规范刊号管理同样是重要的课题。拥有法定刊号的报社同样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和投入资金的民营资本共进退。这样才是真正的商业运作。

过度生育的中国报业

就一个媒体发达的国家来说,在中等发达的城市基本只有一、两种报纸,而在中国这样的城市往往由党报、新闻报、机关报等类型的报纸不下5、6种,目前全国由正规刊号的报纸在470家左右,加上刊号合作的在6、700家左右。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交通问题、文化方面的地方主义以及二渠道发行滞后等等问题。

但是随着《南方周末》等主流报纸全国拓展,很多地方报纸面临整合,成都报业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证。过去的报业繁荣往往依赖的是地方优势,现在就明显是要依赖自己的市场运作,而主流报业市场在拥有《南方周末》、《中国政券报》、《计算机世界》、《三联生活周刊》这样年广告额在亿元以上,运作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山头已经被占了。

相对于越生越多的报业市场,广告主们却因为新经济的趋稳、新的广告法等限制纷纷削减了自己的广告预算,今年上半年这个下滑趋势已经有所露头(一些大报的广告量下滑了15%)。

二渠道发行的不规范

目前的报纸发行,往往是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发行公司手中有几个报头,报头下面再是报摊,而三者之间又没有法律成文的体系。发行公司对报摊的分布以及销售量往往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统计手段。

笔者办的卡通类报刊《新动漫周报》一开始的几期竟被跟着证券报一起发行,往往是学校附近的报摊一天买出了自己的20份供不应求,证券公司旁的报摊尚无人过问,想买报的人还买不到。一个月下来退回率20%,但是还是属于发行公司所发行的报纸中业绩相当好的。但是单这一成本,我们就付出了数万元的代价。

一般发行的成本在报纸单价的20%,但是有些时候因为报纸在某一区域发行情况的不同,报头会越过发行公司直接找到你,这种重复,增加了发行部门的负担,如果是全国发行的话,这笔糊涂帐将严重地困扰你,还不算上你与各地新闻出版局要一个个的疏通关系,不然很有可能,你在某一地区将被完全封锁,这类事件已经有了先例。

报纸的赢利点在哪里

给大家算比帐,一张20版的报纸,4版铜版、4版彩色、16版黑白,最低的印刷费用基本在0.8元左右,如果定价在1.5元,最初的发行价格肯定在6折,加上刊号成本以及相关费用,如果发行是在40万的话,全年的成本就在千万,如果退还率控制在20%,那么你基本每年要投入400万左右,这还是乐观估计。

为了应付不定的广告市场,单纯依靠广告对于新近公司是非常危险的。你必须还要准备一笔钱利用媒体本身的资源开发周边产业。比如我们的《新动漫周报》,必须还要依靠这张报纸开发其它诸如书籍、玩具、文具等周边产品才能保证报纸的正常开支。完全不是一般人认为只要把报纸发行量做大,就能做等收钱那么容易,也不是上士公司通过概念在证券市场中获得利益那样简单。

就目前笔者自己的发展来看,媒体经营必须在有相当规模基金、丰富的媒体经营经验、良好的垂直领域前景以及相对稳定的媒体合作伙伴前提下,才会有美好的春天,不然很有可能在单纯资金堆积的情况下,出现第二个泡沫市场。

笔者:杨建强
美慎科技
http://www.iscom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