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7 次) 时间:2000-06-15 07:03:36 来源:写作参考 (写作参考) 原创-IT
互联网圈的“牛屎”语言
(作者:刘卫 2000年06月14日 19:21)
回乡偶书——和贺之章先生
二十出国三十回,
英语学好汉语废。
父老相见仍熟识,
闻君言语却皱眉。
刘卫我生长在南方,那里绝大多数人至今仍不说普通话(国家语委的工作任重道远!)。小时候,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普通话的故事,说一位老兄从军三年,光荣退伍,说得一口方言味极浓的普通话。退伍当天,全家人摆好一桌酒菜欢庆这位老兄回家。母亲大人最为高兴,开饭时为他盛了满满一碗白米饭,这时,这位老兄觉得太多,于是对母亲说,“妈!给我去掉百分之六十。”母亲大惑不解,“明明是一碗米饭,哪来什么牛屎?”
你也许有所不知,在当地的方言里,“六十”和“牛屎”的发音是相似的。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在互联网圈内,就有很多人在重复着这个故事。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创业与风险投资的大会,这个会议办得到很不错,主要表现在它特别国际化,会议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双语的,主持也是双语的,并配有双向的同声翻译,不少中国人还能用非常正宗的英语进行演讲,这些做法都非常有利于与会的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的了解。
但刘卫我也有一点不适应的地方,就是个别演讲嘉宾的“牛屎”语言,或者叫“杂种(hybrid)”语言。你要是有些术语、有些习语用汉语不好表达,意思没有直接用英语来得传神、来得准确,汉语中夹一些英语也无妨,说完后用汉语解释一下更好。可是你把最常用词汇的英语也夹在汉语里边,甚至前半句是英语,后半句是汉语。结果是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同声翻译还不知如何是好,帮不上忙。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不同,语句结构也不一样,如此一来,同声翻译当然没有办法啦。把听众搞得摸不着头脑,而你却不知道害臊,不知道说一声抱歉,这是把听众置于什么境地?
这个问题上纲上线,就是个别从国外回来的人士,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不认真研究中国国情,只知道讲美国的故事,骗美国人的风险投资,贻害中国的网民。这样的人能做好互联网?实在让人怀疑。
这里,我一点也没有“酸葡萄”心理。互联网正是海外的有志中国人回国创业的好机会,我非常欢迎他们回国创业。我还会为各位的事业敲锣打鼓、呐喊助威。但是,你必须摆正心态,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走进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业成功与否,关键看你能否贴近中国的老百姓,这些大道理我不说你也明白。
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引伸开去,公司办个活动,一开饭就是西餐,这哪里还是什么中国!前不久,我去新西兰出差,无意间听一个“老外”以讥讽的口吻谈起他来中国的情形,说在中国的饭店里吃不到中餐,简直滑稽(ridiculous)。我暗自羞愧,要不是因为独在异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话,真想上去和他评评理。可是细想起来,他说的情况就是事实。
我有一位曾在IBM中国公司工作的中学校友,是IBM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为数不多的本土人之一。他也能用流利的英语演讲,可是要讲起家乡话来,却非常正点,让人佩服。哪位需要向他取经的话,我给引荐引荐。
当然,瑕不掩瑜。我毫不否认那些留过洋的人聪明、能干、有才学,只要把这点小毛病改掉,会得到更多的人缘,成功的希望也更大。祝各位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