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64 次) 时间:2001-05-13 20:10:35 来源:白石洲 (白石洲) 转载
深圳慢了? 摘自《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3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20家公司的头头们聚在深圳市科技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深圳市科技局想倾听这些留学归来的精英们创业后究竟在想什么。然而出人 意料,一条令人关注的消息激起会场波澜:深圳华为放出风声,“华为有了把总部迁到上海的想法。”华为去年销售额近200亿,而这个数字大约是深圳去年全市GDP 的1/10。 记者与深圳主管经济的副市长李德成联系,他的秘书告之,这个消息传了快一年了,据说是上海方面找到华为,说给土地给钱给一堆优惠政策。“这里面有个物质利 益和投资环境的平衡,华为没有找我们说,我们相信上海能给的,我们也能给到。”最后,市长秘书谨慎地强调,企业迁徙是企业自身的行为,市里挽留有作用但不是关 键因素,比如“湖南创智,湖南省政府那么挽留,最后,还是跑到深圳科技园来 了”。 华为的新闻部主任傅军保持着对媒体一贯谨慎而低调的态度,他说:这是高层才能决定的敏感机密问题,他无可奉告。但华为在上海的动作与步伐随着其要做一个国 际一流企业的理想而铺展开来:继移动通讯研发基地———上海研究所与北京类似研究机构同步设立后,又成立了上海华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几年来华为一直在加大投入 力度,意欲在这个企业云集的十里洋场占据一片天空。 “雾失楼台” 落户深圳的企业有一种说法,是“深圳只要凤凰不要鸡”————深圳一直特别重视大型重量级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似乎颇为不屑。 当初一些本欲落户深圳的外资企业改投来者不拒的东莞,从而造就了东莞的迅速崛起。对这宗往事,正处在创业初期的李军说可以不在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 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是:在深圳这个有创业者乐园之称的城市,这批有着知识与技术优势的归国创业者经营得并不轻松,“起初阶段还可以勉强应付,做得稍稍好一点了, 你就会觉得有了桎梏,手脚有点施展不开。”这是深圳20多家留学生创业企业的普遍体会。 “深圳市政府经常挂在嘴上又引以为荣的一句话是:某某地方政府给你们什么优惠条件,我们同样能给。但是想一想,为什么是别的地方创造出优惠条件,你才跟着 去学?为什么不是人家来跟你特区学?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啊,有着其他地方无与伦比的优势:深圳有独立的立法权,可以通过立法来进行大动作,为什么不用呢?”这 位不愿公布姓名的创业者的话发人深省:有明显迹象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深圳疲态已现,步伐与冲劲放缓,综合竞争力正在下降,经济与投资环境的改观停滞不 前,大有慢慢丧失其优势之患。 中小企业心生去意 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手中握有与政府讨价还价享受政策优惠的筹码,但他们的体会细微真实。张平,正一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已经把他的企业总部从深圳迁到 了上海。张说在上海他过得很好,他的企业虽然规模还有限,但他感觉已经是一种舒枝展叶的新开始。张参加了那次留学生创业座谈会,他旗下还有公司在深圳,会上他 的言辞因为两种环境的亲身体会而显得有些激动,激动的不止张一人。毕竟,他们对深圳市政府还寄予厚望与信任:注册资本制与增值税的规定已经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 发展,深圳能不能跟一河之隔的香港学习,来一些哪怕试点性质的改革?企业登记注册时效率与程序能不能高一点?八股式的企业章程能不能变通一下?政府为企业提供 的是宏观环境与服务,为什么态度上依然是权力部门的脸孔……他们跟工商、税务直接对话的要求并没有被接受;被科技局特邀到会的副市长郭为骏的一些解释,在他们看 来好像一些官僚主义式的走过场;答应找有关部门处理的承诺,结果遥遥无期。与会的企业中有参加过上海市的政企对话的,人家可是言出必行。因为这里面的原因,在 上海注过册的人无意识地当了免费说客,对上海市的考察与比较开始了,一些企业 心生去意。 一些民间真实的声音也许深圳市政府并不乐意听:撇开深圳的特区与窗口招牌,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科技含量、人才供应,深圳都是一个没有奶水支持的城市。深圳 前进的每一步,靠的都是她的创新与韧劲,如果说改革初期阶段只要给点阳光就可以水草丰美的话,当全国各地都跟着阳光灿烂的时候,深圳却显得步履蹒跚。深圳的落 后不是别的什么落后,而是管理者思想与观念的落后,若这种局面不能有效遏制,再打造新深圳内涵将变得复杂而艰难。 一个让人心动的悬念 上海的眼光瞄准的是香港、东京、伦敦这样的国际型大城市。做日本的通产省,这是上海市政府的定位。深圳拿什么来比?文化、规模、历史、地域…… 翻开中国企业迁徙图,一个直观的现象是,一个个拳头企业开始投奔大城市,首选则是上海。杉杉、新希望、东方总部相继迁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上海新 增投资企业5500多家,仅浦东一块就聚集了注册资本上亿元的外地企业30多家。企业投奔上海,最令人关注的还不是温州、苏南一些企业的本地出走,而是深圳及 沿海地区的企业“策变”。 也许在95年之前,城市的地方经济意识还没有如此强烈,但在95年分税制改革后,城市地方的经济总量流失已是当地政府财政、税务、政绩和地位的敏感神经。 有资料表明温州老板的撤离,70%的企业家觉得当地企业的负担重、乱收费严重。苏南的企业是因为经济规模发展的要求,而深圳企业的离去,按华为背地里的说 法是,“华为要节约交易成本,到世界大公司聚集的上海获得‘扎堆’ 效应。”对立之态早已形成,城市间制度比较、企业迁徙之谜、对未来中国企业之都的选取,今后一 段时期将是一个怦然心动的悬念。 上海政府很精明强干:12000家企业的经营运转布局井井有条,政府的高层依然“思路清楚,精力充沛”(迁入上海企业语)。说是梦想也罢,自由呼吸也罢,反 正在一大群企业堆里感觉和氛围就是不一样,这是企业“扎堆”(clusters)积累了市场、技术和竞争信息后视界与胸襟开阔的结果,此外还有互补性与差异化服 务的推动。 “上海是政府推着企业在跑”,上海没有类似任志刚、沈联涛这样的超级国际金融家,但陆家嘴周围的金融圈运行得红红火火,人们说上海政府太强势;上海也没有类 似张瑞敏、倪润峰、王石之类的CEO,甚至上海市的大企业中真正土生土长的特别少,本地的企业还有PT农商社这样的破落户们,但能干的上海市政府是不在乎这些 的。 重拾昔日远东辉煌,上海似乎走在政府布局的花样年华里。 记者手记 在短暂的时间,做出任何城市竞争优胜结局的判断都是轻浮的,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城市的沉浮,重拾的荣耀,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过去深圳依靠特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灵活的心态奠定了深圳经济自由和弱政府主导模式,人们的创业信念和热情成了特区标志性心态,对小企业的器重、对市场机制 的理解和产权改革的重视,是特区整体创业环境不言而喻的规则。但是,随着诸多城市优惠政策的给予,尤其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优惠政策差异的空间在缩小,拉平,甚 至有人愤愤说,搞不懂深圳为何总在上海后面,等到企业准备打点行装离开了,才被告之,上海给你们的条件我们也能给,“总要慢上一拍半拍,反应能力和革新能力大 受怀疑。” 的确,优惠政策差异的缺失并非决定性的,保守的心理和陈旧的作风才是城市沉浮的关键。深圳怕被超越的畏惧,害怕城市重量企业的流失、城市创业气氛的稀薄、 对小企业的轻视、官僚习气的延伸,业内有人深有感触,“深圳很希望做新的优惠政策的实验田,而不是新的体制的实验田,这才是深圳落势的根源” 。 上海人喜欢把自己比做日本的通产,上海市领导的业务能力公认在中国总体水平最高,对企业运行的关心程度也最强烈。上海企业老总经常打发记者的一句话是, “至于深层原因,问咱们的市领导去吧!”拿浦东的加工出口区来说,85%的企业是‘官商合办’,政府利用其对土地和其它资源的垄断权,与非政府背景的企业直接争 利。在很多层面上直接拷贝南韩过去的制度,政府强化对企业指派董事长的特权。 据说上海领导非常推崇城市气度,提倡两个字:留与流。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要把它留住,还要让它流起来。好多地方政府把企业留住了,流不流动它是不管的。上海 则说,我让你流进来,我还容许你流出去。在有些地方,你要流出去,政府要跟你对抗的,这说明这个环境是不开放的、不规范的,所以你要搞大很难。 这话说的没错,符合新陈代谢。但城市光有气度是不行的,你环境好处于优越位置时可以说这话。当时势逆变,我们发现从雍容气度到狭隘纠缠也许只是一纸之隔。 最终的较量,是城市制度和创新精神的较量。深圳速度曾经为国内其它城市所效仿。 (不要删除两边的pre标识)
文章评论:深圳慢了? - incense - 2001-05-13 20:43:51
(不要删除两边的pre标识) 这句话要删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