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6 次) 时间:2001-05-10 14:00:06 来源:盒子 (山水) 原创-IT
引子:中国的软件业如何“硬”起来?这不仅是业内人士,而且是全中国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期话题将抱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策略,试图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考平台:让软件产业的老总们畅谈中国软件业的现状。我想,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题。这次老板沙龙的格局将有所变化,主持人将全面“隐身”,主要为了突出老板们的观点。希望老总们的高瞻远瞩能提升您对中国软件业的认识!
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积仁
速达软件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邹其雄
成都任我行软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邝宁
刘积仁言论
国际软件业
国际上软件发展的趋势,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整个软件市场保持了平均10%的增长速度,而软件的服务业在过去5年里,保持了平均14%的增长速度。目前从IDC的权威预测来看,到2005年,仍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无论从美国还是全球经济状况来看,软件和服务业大大高于一般行业的发展速度,这样一个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的拉动来源于软件无所不在。
目前,典型的国家在1999年软件和软件服务市场的规模,美国是全世界软件市场消费最大的国家,也是制造最大的国家,大约为2200亿美金的规模。日本第二,540亿美金,爱尔兰是84亿美金,印度是67.5亿美金,中国是50亿美金,这是软件服务的一个比例。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软件的市场规模以及制造能力和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全世界软件消费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从美国的软件作为基础设施为整个社会提供的现代化程度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表明了中国的距离相当大。
这个距离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国家的信息产业不发达;第二,我们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发挥。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十年里面如果达到现在美国和日本的这种软件应用和制造能力,我们还有相当大的一个空间,可以拉动这个市场的整体发展。
国内软件业
我国软件产业总量不大,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远远高于我国平均增长的水平,高于国际上发展的水平。我国的软件市场在过去平均增长率为29%,软件服务平均增长率为33%。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不断高速发展的时候,软件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但这个速度没有表现在整体规模上,只是表现了发展的趋势,我们整体的规模还是不够大。
1998、1999、2000年三年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和国外软件企业比较,国外的软件企业在整个中国软件市场份额中占了67%,而中国本土的软件企业占了33%。国外企业的市场份额主要表现在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和支撑的软件方面,而中国的软件主要表现在应用软件和一些中文的软件。中国的应用软件业正处于一个形势大好的局面,在过去的发展历史里,应用软件在中国的本地软件企业里已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的软件企业,按官方的统计有5000多家,其中3%是超过200人以上的企业,而200人这个规模是相当小的,超过1000人的企业1%也不到,国内超过1000人的软件企业是屈指可数的。为什么中国软件企业这么多?而在行业里面的这种领导性地位这么弱?其症结是:我们的大部分的软件企业是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做什么,实际上客户是付了钱雇佣它来工作,做完这个工作,可能就只是为了维护。这种软件公司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一种生存状态。但是它没有发展,这种企业在中国有70-80%的数量,大部分都处于这样的一个位置,所以中国的软件企业缺乏成长性,也缺乏更多的机会。
邹其雄言论
规模化
中国的软件市场目前看来还不是一个很规范的市场。比如盗版的危害性还很大。做为一个软件公司来说,要做到规模化。但先要有市场的规模化才会有企业的规模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大的回报,他不可能通过自有奖金的滚动来形成规模。我觉得我们国家的软件行业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新型的行业。但在国外来说,已经很成熟了。
国内软件产业会逐渐走上了一条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但要真正走上这条道路,需要软件厂商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软件企业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软件企业要彻底摆脱“小、散、软”的状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方法管理软件循环过程,始终把最终用户放在软件产品供应优化和质量控制的中心,把达到认证标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通过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这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这一认证的意义不仅仅是对软件开发的过程进行管理,最关键的它还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最终进军国际市场。
产业化
中国的软件企业规模化的不多,作坊式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软件制作能力还不高,没有形成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软件制作模式。象国外一个三四千人的软件公司,其管理的复杂和严谨性是非常高的,而中国目前还在摸索这件事。今天速达拿到了很多钱,也拿到了很多技术,我想很重要一点是,我们也拿到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制做软件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制作软件不应该是界面画得越好看就越好,而应该重视功能的强大。功能的强大也必须建立在易用性的基础之上。国外的产品也出来后,第一个考虑是,能不能很快地让用户使用起来。我想速达会借鉴这些先进经验。
国外软件企业管理得非常严谨、非常细致。如果你认为国外的企业很刻板,那就错了。比如国外公司安排一个人去专门负责界面的制作,就会在事先有一个详细的策划,这个策划包括:这个人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才能去完成工作,还是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如何去说服他去做这项工作?如何让他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创造能力?这都会有一个周密的安排。如果把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比做是政委的话,那么国外软件企业中就有千千万万个“政委”。
邝宁言论
我的观点
客观地说,在中国软件界,我们还是中小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水平,来考虑中国软件的现状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讲我的体验:发展软件,既要靠国家政策,也靠企业。我这里还是实实在在地谈我们如何搞好软件企业的思路。
中国软件开发企业最缺的是具备两种能力的人:一是具备综合知识的系统分析或产品设计能力的人(改善方法是:通过引导技术人员重视、积累其他行业知识来培养);二是规模化软件开发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可以强化CMM思想来改善)。
缺资金和人只是表面现象和“偷懒思维”(董事长不管具体事,可以这样说,总经理不能这样想)。因为,资金主要是用来找能人的。能人,说到底还是要具备上述能力的人。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建立上述两种能力培养的框架,而不是一味地只注意现成的人才。虽然纯技术性人员在目前很缺,但毕竟是“高技术工人”,不是长期问题。
中国软件企业不缺市场,就我们所从事的企业管理软件及所接触的客户来看,我觉得我们很幸运的是,市场需求太大了。客户等着要产品,但是我们给不了他们需要的产品。为什么?我们没有足够的产品设计人员(或管理顾问或系统分析)和规模化软件开发的管理能力。
我的比喻:
软件开发企业好比是装修设计公司。开发人员好比技术工人,如果同时有10个客户愿意委托我们装修,我们的困难是公司可能只有2个人具备把握客户需求并作设计的能力,显然这10笔业务是只能放弃大部分了,这就是缺乏系统分析的人员。
再下去,一般而言,我们需要3个人2个月共6个人月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套房的装修。如果客户有急需,愿意给我们10倍的工钱,但要求我们15天完工,我们能完成吗?一般来说不行,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组织和规划且保证打墙、铺地、包门、油漆等能在10天完成,甚至我们连需要多少备用工人、最快我们能多少天完工的计划都做不出来。这就是我讲的缺乏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