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产权不了之局(之一,中国企业的ESOP情结) - 资本评论 - 王宏亮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3 次) 时间:2001-05-09 15:38:55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国企、民企产权变局了犹未了终成不了之局,IT巨人转型之路步履沉重如何举重若轻

中国企业的ESOP情结

ESOP是什么?恐怕多数中国雇员只是有所耳闻,而并没怎么目睹过。实际情况是,中国迄今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ESOP(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而在欧美等国,ESOP 已是一种行之有年其效卓著的金融手段。这说明我们与财富的疏离并没有拉近。
不过类似于ESOP,或者不如说与ESOP貌合神离的员工持股计划,以及中国道路的MBO(经理层融资回购)之类,在国内却并不少见。
拿国企来说,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就搞过不少花样,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委托代理制,直到近来遍地开花却不见结果的年薪制和认股权制。“不见结果”事出有因,就是认股权的“原则性框架”还没有搭建起来。比如在《公司法》以及一些相关法规中,不光没有与职工持股的相对应的条款,对决策层、经营管理层以及技术层的股份问题,也几乎只字未提。于是问题来了:国有资产怎么合法量化?剩余利润如何分配?几年前各地国有企业自发搞起来的职工持股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处置和使之流动?多数经营者和员工没钱行使认股权,缺少融资渠道,资产租赁、赠予、税收等多种外部环境也欠缺,股权计划又如何最终落地?
民营企业的情形要稍好一些,但难点也比比皆是。曾参与过四通集团MBO计划的陈大为先生告诉记者说:“四通集团虽然是国内最早实施这一金融工具的民营企业,但四通也只是利用了其理念,私底下其实是把职工持股和MBO结合了一下,搞了个折衷,经理层大多还是自筹的资金。即便有个别人融了点资,那也是个人行为。后来的效尤者如美的、科龙等等虽然中规中矩地实现了MBO,但从结果来看,也不理想。尤其是科龙,家电业绩下滑得很厉害,高层人事变动也时有传闻,其中自然不会不牵扯到股权之争。”
几年了,多数企业的治理结构怎么还是“规而不范”?现代企业制度怎么还是“建而不立”?中国企业人不断试验寤寐思之却又有善始无善终的ESOP计划,以及此前为冲破产权旧壳而作的种种努力,难道终将成为不了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