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 次) 时间:2001-05-09 13:38:59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消费类电子业一直领导着世界潮流,但网络的出现和新经济的其他不安定因素却使其站在新千年的十字路口上。日本的竞争对手从潜力巨大的IT企业辐射到大量涌现的新兴企业,这些对手不但来自经济强国美国,还来自韩国等突然崛起的次发达国家。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和日本经济持续不振,已经威胁到本来非常稳定的产业脉络。
一方面,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Walkman和数字手表不断花样翻新,做工和功能日趋先进完善。索尼已准备将取得骄人战绩的PlayStation与互联网挂钩,使消费者能通过它收发e-mail,玩游戏。在无线技术前沿,日本电气巨头和NTT DoCoMo结盟,为移动互联服务制造了世界上最复杂精湛的手持设备。
而另一方面,曾一度为日本企业引为骄傲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转变为前进的绊脚石。企业轻易不言变化,多数在闭门研究,没有注意到别人已经借助网络逐渐追了上来。日本一度曾是新式电子玩意儿的试验场,但现在美国等对互联网颇有心得的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日本上网的家庭大约占31%,而美国则达到50%,在MP3机方面,日本的发展已经落在美国之后。
当然,传统消费电子强国日本在外部威胁下并非完全失去抵抗,它们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在产品设计和小型化方面非常有实力,此外,大量的优秀人才也是日本的优势,微软就看中了日本的人力资源,邀请索尼、世嘉以及任天堂共同开发其Xbox游戏控制台。
而且,已经有四家日本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们是:NEC、松下(Panasonic)、索尼和东芝。
NEC:通过由NEC控股的美国风险公司Convergence Partners进行投资,投资对象包括:1,Clickability,一家设计防止网站拥堵工具的公司,总融资额为650万美元;2,OneMediaPlace:提供广告服务在线交换业务,总融资额为9600万美元;3,Troplan:为移动设备提供集成电路,总融资额为4430万美元。
松下(Panasonic)的投资对象有三个:1,InterActual Technologies,软件开发公司,总融资额为450万美元;2,Ivast,主攻流媒体技术,总融资额为1200万美元;3,Tensilica,主要业务是优化半导体技术,总融资额为3300万美元。
索尼对三家企业进行了注资:1,Ntru Cryptosystems,开发公用密匙系统,总融资额为1200万美元;2,Reflectivity,研制微型显示器的公司,总融资额为1650万美元;3,Tao,研制软件平台,总融资额为1250万美元。
东芝的注资对象是:NewsWatch,提供个性化新闻服务;NuVisio,研制电子商务技术,二期融资额为40万美元。
从这四家主要消费类电子企业的投资力度可以看出其扩大市场,在技术上保持领先的决心。
消费电子之皇的新衣
显然,日本的消费电子业需要应付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和更加微妙的挑战。索尼率先感受到压力,将拳头产品PlayStation作为公司向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索尼的老对手、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也感受到全球竞争白热化的紧张压力。这两个公司在重塑自身和开发数字时代的产品方面有一些共性很值得我们注意。
PlayStation的推动力
索尼比竞争对手更早看到互联网的力量。早在1995年,出井伸之接任CEO之际,索尼已经有了自己的ISP企业 So-Net,现已成为日本第三大ISP。出井先生的计划包括手持设备、数字电视和机顶盒,PlayStation是入网的门户。
和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专注于冰箱、电饭煲等“白色家电”不同,索尼的目标更大,公司高层将日新月异的宽带技术和PlayStation在家居生活中的主导位置结合起来,在音乐、游戏、银行服务乃至保险等各个层面全方位推广索尼的产品。
在大踏步走互联网路线的同时,索尼还破天荒地推行裁员计划,这个动作在日本不啻是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在出井先生的领导下,索尼已经缩减了董事会规模,从外界引入领导人,这在公司的历史上均是首次。
亟待整顿的过气明星?
在人们眼中,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一直是拖拉臃肿的官僚作风的代名词,在日本经济尚未出现问题时,整个企业运转还算顺利,但现在则不行了。尽管如此,老大哥的地位还是不容小视。去年夏天该公司迎来了一位新总裁中村国夫,上任之后,他立即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
1990年代中村一直领导美国松下的工作,他首先将层层把关的审批程序转变为简单的网络化管理。同时,他计划将松下的白色家电扩展到与网络有关的任何电器:包括电视、电冰箱甚至盥洗室用具。
中村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要改革,这使媒体和业界一直关注该公司的动向。松下机构臃肿,雇员庞杂,在全球46个国家分散着29万名员工,仅日本本土就有140多个部门。不过中村在美国和中国地区有出色业绩,在日本本土取得成功并非没有可能。
虽然现在日本还没有一家消费电子企业真正走上新经济的轨道,但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汽车企业尼桑已经进行了大规模重组,也许不久就要轮到消费电子业了。
美国企业的硬件复兴
TiVo的家用摄像机、Handspring和Palm的PDA、Diamond Rio的MP3机、3Com的Kerbango网络收音机、微软的Xbox游戏控制台:上述这些产品均是网络时代的新潮消费电子,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美国制造。
正是这些产品领导了美国消费电子业的复兴,而此前近20年时间,日本一直控制着世界电子表、电视、录放机和半导体芯片市场。20世纪下半叶,在日本享受着成功的同时,美国各企业在悄悄发展外延产品,销售量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现在,借新技术的东风,美国走到了消费电子技术的最前沿。
施乐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指出,“宽带和无线技术彻底改变了消费电子的市场格局,当技术发生变化时,人们自然需要新型产品,而美国恰好在创新方面做得不错。”
日本企业目前虽然还是世界消费电子行业的老大,但在熟练操作网络的美国、韩国和台湾的联合进攻下,领先地位已岌岌可危。在70-80年代第一次消费电子浪潮中,半导体技术渗透到方方面面,在新的时代,美国企业将利用网络技术创造消费电子的又一次辉煌。
下面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美国消费电子的崛起: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小型电器制造商夏普早已被世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Palm。去年11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产品展会上,几乎所有的主讲都是美国人,甚至连美国的消费电子制造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
Palm和Handspring这两家美国知名企业的市值高达370亿美元,相当于索尼资产的一半。但奇怪的是,索尼的年销售额是这两家企业销售额之和的40倍,这说明所谓的370亿美元市值含有大量水分。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美国人在新产品上不惜下大赌注,当然利于企业采集资源、获得新技术。
消费类电子的回潮
美国人靠什么赢回了阵地?当然不仅仅是好运。日本企业和美国初创企业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美国企业精于设计和整合技术,”Palm首席技术官Bill Maggs说指出,“很多亚洲企业则对制造在行,软件是他们的弱项。”
新技术赋予美国初创企业以速度和灵敏度上的优势。几年前,加州的Diamond Multimedia(现在是Sonicblue的分公司)成功开发了MP3播放机,瓦解了索尼随身听的领先地位。Sonicblue的CEO Potashner自豪地指出,虽然对手不断涌现,他的公司仍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年来,公司已经开发了四代机器,现在仍在不断研制以MP3机为基础的新产品。
Potashner指出,新技术相当于一枚重磅炸弹,从此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企业一旦领先,就可以用更高的速度和更快的创新来维持这种领先局面。现在Sonicblue的合作伙伴包括Nike等公司,借助大公司的优势,初创企业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索尼总裁安藤国威曾公开承认说:“互联网已经摧毁了我们的一些传统业务,比如音乐。”因为突然间人们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而“索尼有50年的历史,只想着将来,完全忽视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我们能利用小企业所没有的全球基础上的资源,我们就能走到前面。”
问题在于美国企业能否在这场消费电子战中保持长期领先。“如果只有硬件,一路保持领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硬件价格可以在几个月内就从200美元降到30美元,”3Com公司副总裁Julie Shimer说。“而软件就不同了,一旦建立起一个领先的软件系统,别人就很难超越,”此话不假,微软就是例证,而软件正是日本传统上的弱项。
以索尼为例。索尼利用Palm的技术开发自己的CLIE手持设备。部分原因是Palm有大量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在平台方面占据优势。但即便有Palm的帮助,索尼的设备还是没有美国竞争对手的卖得好。
甚至在产品制造方面,日本也失去了昔日的领先地位。日本的生产基地多数都在本土之外,已经失去了制造商的传统优势。当日本的消费电子产品仍是美国的两倍时,产品输出已经在过去10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而美国在这方面却在持续增加。
北美的Solectron和Celestica等承造商使无数初创企业和美国公司能撇开制造而专心于设计。去年10月,为降低成本,索尼将其在加州的两个制造工厂卖掉。而如果不能生产出产品,长期占领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打着最新消费电子的旗号,美国制造的产品日渐丰富。Transmeta已经将其Crusoe芯片组装在多样化手持设备当中。在存储芯片领域,Rambus 和Micron 科技很有优势,朗讯在通讯芯片上占据领先位置,Texas Instruments则精通数字化信号处理器。Seagate精于磁盘驱动器。日本的芯片制造商在存储芯片方面不再领先,很多已经将制造厂转移到亚洲劳动力便宜的地方。
在80年代,美国芯片制造商开始效仿日本,更关注产品品质,逐渐恢复了市场领导地位,Intel领导的PC业在这方面功不可没。随着家电数字化潮流的到来,美国企业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随着消费类电子的生产重点从过去的流水线转变到现在的芯片制造,美国新专业技术变得愈发有价值。National Semiconductor公司不仅制造家电芯片,而且还设计整个系统,因此成为信息应用领域的领导企业。
芯片的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90年代中期,C-Cube Microsystems的数字视频专家制造了首个数字视频芯片。C-Cube将这些芯片卖给索尼、Matsushita和许多其他日本厂商以占据市场。C-Cube前CEO Alex Balkanski指出,“我们在恰当的时间拥有了恰当的知识产权。我们利用硅谷中的大量人才,取得了日本企业难以企及的发展速度。”
但是随后不久,索尼就撇开了C-Cube的设备,转而用自己的视频芯片来制造TiVo盒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型企业对大企业保持知识产权优势是非常困难的。
众所周知,大企业会不惜一切手段抵抗新企业的进攻,就像PC行业里的微软和Intel。美国企业3Do和 Vm都曾像C-Cube一样野心勃勃,但都在争夺DVD机的战争中先后败下阵来。
即便日本能够成功阻击多数初创企业,对很多美国大企业,特别是那些从PC领域转入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日本人无法轻松说“不”。微软就是一例。微软已经介入游戏市场,其拳头产品Xbox对索尼已经构成巨大威胁。微软用在Xbox上的广告费用就高达5亿美元,而且已经联合了150家游戏开发商为这种游戏机开发游戏。
美国企业很清楚什么叫全球化,即使是很小的企业也知道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得到发展。一家小型美国初创企业可以用台湾造的芯片来设计自己的产品,然后在北爱尔兰组装,最后再用船运到美国,其生产速度和日本企业不相上下。
网络的发展使企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规模小的企业只要看准时机,找好发展方向,就可以壮大。消费电子行业一度是日本人的天下,现在机会由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