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2 次) 时间:2001-05-09 13:23:09 来源:蓝咖啡_旷强 (蓝咖啡) 原创-IT
中国.com问题开篇:走在舆论的路上
中国.com指的是1998、1999、2000及2001年间在中国IT业界掀起一场巨大的思维、资本和产业风暴的企业。它们以国际互联网为创业、发展及壮大的工具,大量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国际竞争意识空前强烈,是在“新经济”的呐喊声中起起跌跌的一大群中国公司。经过3、4年时间的发展,中国.com们经历了许多、成长了许多,然而,它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猜测、众多的怀疑,作为旁观者、作为关注者,这是一个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对这种种猜测、种种疑问的思考。但无论多么的关注、这也仅仅代表主观愿望的美好,始终都是旁观者、始终都是局外人,因此,这里的文字能否触及中国.com实质,却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事实上,在“新经济”变幻莫测的气氛下,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人能长时间对一个现象、一个事物保持同一种观点,华尔街的分析师的种种舆论遭遇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场高速运动的比赛。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清醒显得格外重要,虽然这种清醒不足以让我们看到明天具体是什么,但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清醒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网络时代的良知,比如什么是我们需要承认的,什么是我们必须抛弃的。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思考了半年多的时间,整理了大量这几年的相关文献,针对一些基本的极具争议问题进行说明,并将它们形成文本,利用五一的假期作了此篇系列文章。
创业:泡沫与风险
创业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词语,但它所包含的却绝不仅仅是激动。创业是创造机会,这种机会把握的好就意味着成功、意味着收获,但同时,创业也有风险。因此,创业就好比是走在天堂和地狱的边界。创业需要的种种资源里,包含安定的社会秩序,逐渐开放的社会观念,渴望进取的民族意识,积极向上的个体。同时,对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力也是致关重要的条件。因此,一个企业、一个人或者一批企业一批人的创业往往体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的民族的创新能力。同时,社会、民族的创新能力又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也可导致他们失败。
在互联网创业遭遇国际资本市场严寒的时期,人们纷纷表示了对泡沫、对激情的强烈抨击,国内知名IT评论者方兴东先生曾撰写文章《创业在激情与风险的浪尖》,方先生以一个观察者与当事人的身份对互联网创业遇到的困难和应该持有的态度进行了阐述。文章开头这样写到:“为什么在世纪末,中国会突然第一次涌现一大批风险投资,越过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去支持更大风险的创业活动?为什么会平空第一次涌现一大批甘冒风险的创业者,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创新?这是一时的泡沫还是深刻的变革?”中国第一次涌入一大批国际风险投资,并且如此集中地将它们纷纷投向互联网公司,这是事实;当然,说“平空第一次涌现一大批甘冒风险的创业者,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创新”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中国人一直都没有放弃创业的冲动,方先生的意思或许是说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的创业吧。用这两个现象去回答“这是一时的泡沫还是深刻的变革?”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分量的。对于这样的大问题,一种系统的眼光显得致关重要。这种系统的眼光我们在这篇文章后面的部分隐约能找到一些。
“魔鬼出了瓶子”,这是方先生的一个比喻。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创业是非常必要的,这更容易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我们目光背后的事实与真相。“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是中国社会第一次焕发出全局性的创业激情,也是真正纯粹的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第一次在中国破土而出。”“过去在中国,似乎只有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才有创业的条件;过去,企业家失误一次就会被舆论和债务永远打入地狱,再也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过去,无法想象一个年轻的只有创意的公司能够获得巨额资本的支持;过去,也无法想象一批年轻人会如此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过去,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新点子、新创意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转化为一个公司转化为一种商业……而现在,一切都有了可能。”这都是致关重要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似乎看到变革来自内部。所谓内部,就是“新机制”、“新秩序”,有人说这是新经济的核心。
“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以以高科技为发动机,以风险投资为燃料的新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竞争标准。新经济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方先生文章表述说高科技、风险投资推动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竞争的标准,这叫新经济。我们回头看看,高科技、风险投资等美国硅谷创业模式事实上在以前在美国运行的很好,这两样创造了硅谷的辉煌、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奇迹,10年前、20年前的美国已经产生这样的“经济”。但当时规模不够,还未成为主流经济模式,甚至还未成为热门经济模式,当时的高科技公司还赶不上通用电器这样的传统公司。后来随着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随着增长速度与传统公司的差距逐渐拉大,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些告诉增长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信息产业。后来人们尝试弥补经济学家的“迟钝”,知识经济的呼声曾一度成为整个产业的图腾。后来的互联网企业的种种奇迹,人们对它的解释是“新经济”,这是一个崇拜狂热增长的区域,企业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是从员工数量等看的见摸的着的实物衡量,规模就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壮大,规模也往往与增长额挂钩,但“新经济公司”不一样,他们的规模是以对人群注意力的基础的而非实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中国互联网创业是顺应世界潮流、向三高看齐(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不无道理。但回顾中国信息技术业历史,我们发现,以联想、方正这样的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群它们虽然没有许多美国高科技公司如HP、康柏一样巨大,但如果说信息产业最终也能成为经济学的一门学科的话,那么,从时间意义上来讲它们应该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基础。在方先生这篇文章中,他将互联网创业视为“全新的”是有失偏颇的,这容易让人觉得说否认历史,从而认为互联网企业是平空冒出来的。
实际上,任何事物,即使它再具有革命性,都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而且,往往越革命性的事物其历史根源越有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想,这位创业者身份的评论者更多的是对自我的一种维护,而并非代表了事实。
之所以对方兴东先生的观点要如此重视,从影响力方面来讲,这位评论者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从身份上来看,他同时兼备创业者的身份,根据一般认为,这样的评论者才是业内真正需要的。另一方面,在对互联网创业的分析中,方先生的这些观点也代表了“新”派人士的普遍观点,作为战斗双方之一的代表者,我们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
激情无能
杜绝激情。部分观点认为正是人们对互联网的决心和冲动导致了一种无能的力量。这体现在国内IT业界知名记者刘韧先生2000年6月中旬发表的文章《激情无能的力量
》里面。文章这样说:“切激情终将化为无能。”当时正值Nasdaq跌至3164.55点。一个背景是:在2000年初,Nasdaq冲过5000点的时候,很多“新经济”的鼓吹者开始和人打赌
Nasdaq今年一定会突破1万点大关。而今年,2000年3月,Nasdaq跌破2000点 。文章对激情创业进行了大力的抨击,相比之下,这位记者先生与方兴东先生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认为激情是支撑互联网创业的基本要素,而后者从“实际”的角度对这种创业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反驳。1999年至2000年早些时候,媒体基本论调是“研究”亚马逊、雅虎的成功钥匙,而2000完些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怀疑先前的言行。在1999年早些时候,刘韧先生说要看书就找方兴东博士,因为他那里书总是很多。
抛弃Nasdaq情节的实质
后来当Nasdaq返回2000点以后,有观点说要反对“Nasdaq”情节,认为光看华尔街和美国资本家的脸色是不行的。曾几度传闻“三大门户之一、曾被媒体渲染为‘流血上市’的网易公司”即将被收购,曾大肆扬言三大门户之一、1998年末1999年初仍不看好上市的搜狐公司即将被摘牌、被驱逐出Nasdaq大门,曾试问三大门户之一的新浪还能撑多久,更有另离三大门户的论调,说门户进入了另一个时代。普遍地对信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在1998年就有根源,当时有人撰文质疑电子商务,提出信用危机的观点,并称“现在中关村的人恨不的提货都使用现金支付”,而当时正值C
TO C的拍卖模式大行当道。人们看到了雅虎、亚马逊在Nasdaq市场获得大量资金,看到一个IDEA获得大量资本支持,看到企业市场价值飑升的速度空前,都以为,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更大胆的人则认为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了,认为这已经是一个革命年代。很多人先入为主地为“革命年代”寻找证据,从美国到中国。美国人制造概念造市,中国人推广概念上市。但“市”在美国,在Nasdaq,直到后来,大洋彼岸的一些美国人开始怀疑、开始抛弃分析师、开始扬言这是一个“虚假繁荣”的事实,一些人又开始认为这曾经繁荣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游戏。是资本市场的一场游戏。他们便说,要“抛弃Nasdaq情节”。
但那里又抛弃的了呢?这个养育着.com的衣食父母并不是说子女没有孝心便可以绝望的离开的。实际上没有人能对Nasdaq“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过是让评论界缓和“以Nasdaq为视点”的思维习惯罢了。
评论界
评论界对互联网及互联网企业的态度致关重要,但似乎评论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2001年4月,搜狐公司CEO张朝阳先生曾写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对国内评论者的一些看法。这些评论者很大程度上对张朝阳先生及其所属的搜狐公司普遍表示不满,有对其经营不满者,有对其“公关”方式不满者,总体上,很少有人能作到让人看不到其情绪脱离评论之外。评论界将情绪化的思维方式对准搜狐公司,对准其领导人张朝阳先生,这早已经成为习惯,在这种情况之下,张朝阳先生在评论者聚集的一个写作社区周年聚会前夕书写了公开信,委婉而又大度地表示了庆贺。信中开头的一段描述令人感动,讲述了张先生及其员工对公司的期盼,也表达了他们对希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或者,从张先生的信中,我们已经看到,众多的评论者对搜狐公司、对张朝阳先生的态度已经反常,反常到需要用真情来感动以换回良知的地步。搜狐公司作为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作为国内最早创业的互联网公司,如此遭遇,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互联网公司创业的态度。
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宣扬激情——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互联网的革命意识,还是认为激情无用,更要从务实的角度来慢慢发展壮大,这两种观点都是致关重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待:激情唤醒人们,务实创造世界。二者本可调和,但要发挥其效用,却是万万不可人为调和。只有二者都宣扬到极点,才可分别发挥其最大能量,二者的作用才能相互牵制、相互作用。因此,在创业阶段,我们听到闹烘烘的媒体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清晰分明。
但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原谅的,比如情绪化成为评论主流。实际上,先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是有助于网络、有助于网络企业发展的,包括方兴东、姜奇平两位先生与经济学家吴敬链老先生的争议。而后来,评论界人才显得青黄不接,而市场需求空前增长,众多滥竽充数的所谓“写手级别”的人开始活跃与媒体、开始制造大量泡沫语言,以情绪化的思维及语言来左右舆论,舆论空间杂乱无章。包括像善于讽刺与搞笑的所谓BBS名人,他们的情绪影响着大众的思维,甚至一个论坛发生一点故障都会引起评论界的种种声响,甚至某BBS名人对《笑傲江湖》的一点小小看法都引起所谓的IT门户的重视,无疑,这种情绪化的思维与行为亲手毁灭着自己的信用。
中国.com问题?
《计算机世界》报的记者肖春江先生曾撰文《中国.com问题》,此前他简短的相关文章引起了另一篇文章的问世。肖先生生动的文笔引人入胜,但其所表达的观点却不完整。肖先生认为中国.com的问题就是使用“IT文言文”的“骗子们”过分嚣张,他们的嚣张助长了中国.com们的问题。这种观点相对于其他观点而言显得简短,但要说中国.com的问题就是这些“骗子”的罪行所致却是欠妥当。从市场角度来看,应该有不少媒体都非常中国.com的问题所在才对。天极网新闻频道下属的分站“评论之家”论坛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却是近乎没有结论,因为这个问题太大,而且需要的理性反应并不是在论坛上可以爆发出来的。讨论整理出两篇文章,一篇由作者小刀马基本按照讨论发言整理,而另一篇则是作者一贯正确根据讨论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后一篇文章首先从历史观的角度对“互联网受伤”进行了辨证分析,证明了先前的种种行为的价值所在——“互联网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伤害是不容质疑的:主要靠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科技股支撑的NASDAQ下跌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大量网站倒闭、无数网络公司员工失业、一些投资人宣布不再关注该行业、许多人谈网色变……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大网站,几乎完全依赖海外风险资金的投入,一旦资金源头枯竭,收入又远远不抵支出,我们就完全看不出(至少现在是)他们还有什么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互联网所受的伤,的确比平均的来得更深、更痛。”以及“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性的大事都不会简单地、毫无曲折地前进。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的,每一次大的收获,必先付出大的代价,换句话说,现在牺牲的这些网站也没什么冤枉的,因为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他们诞生在此时,注定会遭遇重大挫折、付出惨痛代价――现在正是需要垫脚石的时候,他们是规律选中的英雄,是为后来者的利益献出的牺牲――他们的付出,终究会成为互联网经济这个特大项目的‘启动资金’。”这篇文章相对于肖先生所撰写的《中国.com问题》而言,观点更多,深度的思考更多。强调辨证,直击理性,正视“祸害”,追究责任,质问价值,从历史发展规律、经济发展原理等多种角度将众多问题抛出,显得厚重。但中国.com的问题究竟在那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那些人该从那些角度面对那些问题?都是重要问题。作为评论者,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些事情?评论者应该如何珍惜自己的信用?事实上,问题不在于获取信息的手段,而在于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对待信息的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半夜还在整理各种信息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真实的信息,只知道只习惯去整理,然后去抛售。持这种观点的人多为书写报道的记者。这种观点更情愿将其归类为情绪。
问题可以是经营者发现、解决,也可是分析者或评论者发现、提出,二者并不矛盾。发现问题并将其抛售,这是评论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市场上仅仅出现采访报道,而没有分析监督机制,显得单调。
中国.com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采访报道、评论分析,都是提供“知”的资源,而至于如何将“知”与行结合在一起,那则是经营者们所需要作的工作。如何发现问题,我们不妨将评论者看作是企业赡养的“食客”,而这些食客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则由采访报道者拉近。因此,在媒体作为“食客”与企业的中间桥梁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这个桥梁的内部矛盾显得重要。笔者曾撰写《IT评论家大问题》中所表达的“记者与评论者之间的矛盾”、“写手与评论者之间的冲突”已经将这个问题表述的相当清楚。所以,说中国.com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桥梁有序。如此这般,对中国.com的问题讨论的时候,我们将看到清晰的脉路。而上面提到的这几篇文章,都是在自觉地遵守已经被情绪淹没的无须桥梁规则,这规则已经不易被发现,但他们在遵守着,因此,它们各显其能、各告所知,都很重要。
在讨论中国.com问题的时候,关注舆论、重视舆论、辨析舆论,将有助于是非公正的滋长。观点的论证、观念的改变,往往都是随着舆论的方向而动,将战场摆在舆论空间,显得致关重要!
激情无能?我不相信!!!!!!! - 甜夏 - 2001-05-10 15:04:02
“一切激情终归化为无能”只是一种说法,就好象“尘归尘,土归土”一样!肯定一切的同时否定一切(说白了就是什么也没说)! 激情是很重要的因素,一切皆从激情而来,然后转化为实际中的操作。而“排雷滚刀”的先烈们一向是必不可少的,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为什么单单到了互联网身上就变得如此如此精彩,家喻户晓?想必就是传媒的作用,炒作的手法,主角们的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