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 次) 时间:2001-05-08 23:23:48 来源:黄果 (黄果) 原创-IT
如何为IDC健康发展营造良性环境——
18位高人把脉中国IDC
黄果
01-4-19 下午 02:40:29
——————————————————————————–
4月3日,由互联通、新浪网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信息产业部与全国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政府部门的高层人士互联通以及263、清华万博等国内知名IDC企业的老总和信息化专家、网络经济分析家等3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在短短的5个小时里,18位业界精英做了精彩的发言,表述了自己对IDC行业的理解。与会人士对于IDC产业发展的中国商业模式、现状与未来以及如何为IDC健康发展营造良性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电信运营商:专注基础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数据局的副局长杨宝升先生指出,中国电信的IDC服务处于整个IDC价值链的最底层。
有人尖锐地提出问题:“中国电信拥有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如果自己经营IDC,那么别的IDC将如何生存?”杨宝升的回答是: 中国电信将专注于IDC基础网络的搭建,并将围绕基础设施提供与之相关的流量分析、统计分析等电信级的服务。中国电信与别的IDC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但首先是合作。
吉通网络公司的孙向东先生表示:“政策和电信资源的开放程度对于IDC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资源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建设IDC,成本将相当高。”
中国网通三网事业部总经理薛晨着重指出了IDC运营中各网络互联互通的问题:“IDC业务最根本的是网络基础平台。这个网络并不是指网通自己的网络,而是包括中国电信、网通、联通、吉通、铁通等在内的整个国家的所有网络。然而这个网络至今还存在着互联互通的效率问题。”
民营IDC:生存空间何在
会议主持人张树新将国内的IDC厂商归结为三种模式:资本市场驱动、资源市场驱动和需求市场驱动。资本市场驱动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com,但一个行业若是完全依靠资本市场驱动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资源市场驱动的IDC的代表是电信运营商与房地产商,前者拥有网络带宽资源,后者拥有地产资源。而绝大多数的民营IDC则是脱胎于原来的ISP行业,属于需求市场驱动。
中国网通薛晨为众多民营IDC开出了一剂药方—“横向垂直相结合”。在这个模式中,横向发展针对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的主要职责在于搭建网络基础架构,解决网络互通互联问题,而垂直发展则针对民营IDC。就IDC的企业应用来说,其目的是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日常业务,为决策提供支持。而传统企业的网络化是长期的培训、教育、改革的过程,这些工作不能只靠像中国电信、网通、吉通这些运营商来完成,民营IDC应当抓住这个市场机会。“垂直就是行业的细分,将一些网络资源、设备和技术根据IDC厂商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整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这种垂直化趋势随着IDC市场环境的恶化,将表现得尤为明显。”
长城宽带网的经营模式应验了“横向垂直相结合”的理论,长城宽带网副总裁吕洪否认自己和中国电信是竞争关系,“长城宽带网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因为我们并不具备骨干网,而是依赖电信资源开展业务,所以长城宽带网与电信的关系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完全是上下游的关系。”长城宽带网目前主要定位于社区信息化,在全国累计签约量达到了1300万户,开通了8万多户。“从长城宽带网在成都、上海各地开通的情况来看,服务的工作量远远超过预期,因为每一项应用都必须从头到尾地教会用户使用,而且工作人员必须随时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会议主办者之一互联通公司认为,民营IDC的出路在于网络技术开发与增值服务。互联通公司总裁高红冰指出: 基础传输网、骨干接入网需要由电信公司来建设与运营,因为它们有政策与资源的优势。而有些业务则应该由像互联通、263和清华万博这样的公司来做,比如大量的增值服务。在IDC服务中,30%的成本来自带宽,这些带宽的成本会转嫁给用户,因此,IDC对电信公司依赖性非常高,要做好IDC服务工作,必须与电信公司密切合作。基于这种考虑,互联通提出了“IDC机房只租不建”的概念,并与中国电信、联通、网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通过与香港IDC厂商的战略合作,业务跨两岸三地的互联通已在国内形成一个电信的网中之网和IDC机房之中的机房。互联通因此还可以轻易进军VPN市场。
263认为民营IDC要生存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263集团IDC业务副总裁杜波表示:“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客户群,应该针对客户做好特色服务。IDC既然是企业和互联网连接的桥梁,因此要解决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无外乎怎么帮助.com落地以及如何让传统企业互联网化。”
无独有偶,Level 3亚洲区总经理苏维洲介绍亚洲IDC市场现状时特别强调,如果IDC服务提供商没有独到的服务,都是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客户并不会完全放心地将服务外包给这类IDC厂商。来自ISS的郑丞凯提出了“安全服务中心”的概念,ISS是著名的网络安全厂商,郑丞凯希望将网络安全作为服务并与各个IDC厂商合作。
清华万博借助校园网的资源实现了盈利,其总裁杜佩琳先生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IDC的概念与服务是不同的,“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出发,将IT级的服务称之为增值服务; 而从IT公司的角度出发,将电信服务称为基础服务。但无论是哪种类型,IDC从业者都应该采取广泛合作的态度,共享资源,共同把IDC的市场做大。”
房地产商进军IDC:除了建机房还能做什么
安地房地产以今典花园与今日家园闻名于京城房地产业,而在IDC领域则是不折不扣的初学者。然而安地总裁张宝全却认为自己进军IDC领域并不是“无知者无畏”。
张宝全认为,目前IDC市场空间狭小的重要原因在于应用跟不上。房地产商在IDC领域的优势在于拥有房产,但在具体应用上没有优势可言。于是,学过无线电与导演的张宝全将今典花园5000平方米的IDC定位为中国数码影视娱乐产业平台。张宝全认为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数码产品肯定是先锋产业,而视频与音频将是推动IDC市场发展的重要应用。今典花园的IDC将通过与北京电信的合作,涉足全国各小厅电影院,安地集团出资为电影院配置网络放映机,北京电信将负责接通2M以上的专线。这个计划将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几大主要票房城市,计划占领中国80%的影院市场。因此,安地房地产的工作人员将其评价为“中国的好莱坞在西直门”(今典花园位于西直门)。
此外,安地房地产还与北京电信合作建设“数字北京—网络家园”样板工程,这是继数字东城、亦庄数码港之后,北京电信在信息化小区建设推广方面的第三项重大举措,而IDC也将在信息化小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IDC:是否是下一个.com
.com的潮起潮落也就在两年之间,于是许多从业者在反思之后对新概念的出现更为谨慎了。吉通将整个IDC定位于国际需求,在IDC面积和应用服务方面,并没有大规模地投资。吉通希望IDC在发展初期保持小规模,等到市场与服务成型之后再建设更多的IDC。
各厂商或多或少地对目前IDC投资过热表示了担忧。亚信公司张云非指出:“在传统电信模型中,整个电信结构是围绕中心机房来建设,这是服务体系的精髓,而且是其竞争能力所在。而在互联网领域,在IDC出现以前,还没有集中统一的服务体系。在这个阶段,传统电信在IDC方面做的工作不多。但IDC很可能是在需求不足、传统电信还没有跟上新的互联网应用之际所出现的短期产物。IDC受资本市场操纵,但现在资本都是做短线投资,因此它们一旦发现IDC的发展潜力已经透支,就会马上甩开这个概念。”
而乐观者认为IDC有着坚实的应用基础,因此IDC即便有泡沫成分,但其本身不是泡沫。搜狐公司CEO张朝阳表示:“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这样的泡沫,有了社会关注才能导致资本的流入,而且只有大量的资本进入才会产生竞争对手,而最后存活下来的企业才具有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能力。”
来自政府的意见较为中立。从市场基础来讲,目前中国IDC的主要用户还是.com公司,随着NASDAQ的变幻以及泡沫经济的消退,IDC业务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感受到IDC的神奇魔力,如何让这些企业认识IDC,退一步说让企业实现自身信息化是IDC市场培育的一大课题。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与重点,中国的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增值,企业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力先生在IDC高层论坛上表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非常支持IDC技术为企业改革和创新出力加油。”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女士介绍:“国家信息化规划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当中,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问题。但如果没有IDC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国家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国政府支持IDC等技术,希望它们能实实在在地在信息化应用上下功夫,切实为企业提供上乘的服务,真正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做贡献。”
IDC:中国与美国有什么不同
B2C、B2B等概念传入中国后依然“血统纯正”,但同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IDC则更多地加入了本土的因素,从而导致国内各从业者对IDC概念界定与理解的不同。而这一切要源于两国IDC发展的不同土壤。
中网总裁万平国认为中美两国IDC的推动因素不同。中国出现IDC是因为带宽是稀缺资源,IDC需要申请带宽资源,属于基于资源的需求。而美国则是企业电子商务已到了自己的技术不足以维持业务发展的地步才求助于IDC,属于基于应用的需求。Level 3苏维洲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亚洲的特殊情况在于带宽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无论是在电信垄断市场或开放市场都是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用户大规模的采购。”
吉通网络公司的孙向东先生谈到中国IDC与美国的不同在于中国IDC的服务标准较低,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断网两分钟可能并没有什么,但对美国企业来说就将面临严重的损失。因此在美国需要1亿美元建设的IDC,以中国的标准只要2000万美元就可以建成了。
中科院侯自强先生是电信方面的专家,曾为中国电信改革提出了不少建议。他强调在宽带接入领域,中国将面临超过美国的历史机遇。“美国人居住的是独门独院的小楼,因为距离较远,小楼之间用五类线无法连接。而中国则是公寓楼,人口密度大,接入的成本相对较低,体现了后发优势。”他还指出宽带基础环境带来的是带宽零成本,因此势必要改变运营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其一是运营商要成为综合平台,而不是单纯地传输。其二是带宽和内容、服务的捆绑,并建立多赢的价值链。
IDC用户怎么看
IDC高层论坛还请来了IDC的用户代表,从用户的角度探讨中国IDC的问题出在哪?
人民网负责人蒋亚平认为在IDC上没有合适的应用:“中国电信为我们铺就了世界一流的信息公路,而IDC解决的是途中的车站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货物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这正是制约IDC发展的瓶颈。”
新浪网汪延认为网站的新闻传播与IDC提供的服务息息相关,网站对网民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IDC企业提供的稳定、安全和带宽资源充裕的平台与环境。汪延特别举了一个例子:新浪的服务器刚搬回国内时,放在一家民营IDC机房中,有一天新浪工作人员发现网络断了,于是急忙与IDC的技术人员联系。后来才得知因为IDC的保安看到机房的电灯没有关,但自己又没有机房钥匙,于是便把电力总闸给关了。
此外,IDC用户还普遍表示现在各IDC厂商的服务项目与种类还不够完善,因此企业还必须自己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以应付各种网络问题。
刘力最后对中国IDC的发展做了总结:其一,必须正视技术,但坚决反对技术崇拜论、技术至上论;其二,技术不是万能的,互联网技术使我们掌握了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但并不能保证我们就能和发达国家跑得一样快。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定位,才是IDC发展的方向;其三,正视技术的竞争力。中国的企业走向市场、走向国际,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生产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中国的IDC也必须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有个性化的竞争能力,把思想、理念、技术结合在一起,提出创新的市场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