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7 次) 时间:2001-05-08 20:22:37 来源:袋袋裤 (newsgirl)
看了信海光和潘燕辉的两篇关于《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的旨在“抛玉引砖”的文章,又恰逢我们“文化产业论”的课题研究到报纸这一块,遂决定斗胆抛砖头一块,砸不着人我还吓他们一跳呢!
其实大家之所以把这两份报纸往一块扯,主要是这两份报纸怎么看怎么像姐妹俩,虽然发展的趋势是二者之间多半要兵戈想见,但也难保不会结为夫妻,共同发展。而且乍一看,这两份报纸还真是特有夫妻相。
内容上的相似和读者定位上的雷同自然不必说,这也是之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两份报纸还有诸多的姐妹缘夫妻相。都是周报,都是周一出版,零售价都是人民币2.00元,港币5.00元,当然考虑到报纸尤其是这类深度报道的经济类报纸的周期性,这样的相似也并没有太多的可厚非之处。但是两家报纸版式、风格的诸多相似就有点耐人寻味了。都是32版、纸质优良的精美印刷,(《21》是头版和生活版彩印,《观察》则是全部彩印)都是简洁的报头,规范的字体,严整的标题,适度而毫不夸张渲染的图片,严肃的报道基调,和少而精美的广告(两报都屏弃了使人生厌的中缝广告)。大体上两报在视觉感受上都给人以高雅、严肃、专业的印象,也难怪会有报亭把《观察》夹在《21》中间卖,还有报亭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硬说《观察》与《21》同属一家,都归属“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看来《观察》有必要在报头下面标注一下自己的主办方并在适当的时候做以适当的宣传了,免得好象是没娘的孩子被乱认亲,甚至给当作对家的附刊。这方面《21》可就老成多了,总不忘展示其“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深背景和其与《南方周末》这个大众情人沾亲带故的裙带关系。而其四个月发行量突破10多万的业绩也不能说不与它背后这个报业集团强大的发行优势和《南方周末》的福祉有关。在这一点上《观察》模糊的背景和模糊的态度就又让人有些难以捉摸了。
两报的诸多相似显然不能完全归结于巧合。《观察》比《21》晚出生四个月,它不可能不注意到《21》在它出生前的这四个月所创造的发行奇迹,也许正是因为看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观察》才决定迅速插进一脚,欲与其共分一杯羹。那么在它卷起裤脚下岸之前必然是对《21》经过一番仔细的揣摩,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巧合与相似。模仿的行为未必高明,但未必不有效。首先从视觉上吸引《21》的读者看过来,然后读者会发现:象!太象!从发行到销售,从价格到纸质,从版式到风格,象的结果就是使读者感觉这是一份与《21》似乎重量、级别和品位都相当的报纸。因为一份报纸首先还是靠这些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接着读者自然也要比较内容,而细细读起来,《观察》在内容关注的宽泛性和报道的深度性及权威性上并不输于《21》,可能正象信海光和潘燕辉讲的那样,《观察》可能有一个实力更为雄厚,经验更为丰富的报道团体,因为《观察》是有备而来,有针对而来。如此说来《观察》与《21》的姐妹缘、夫妻相就不是巧合,而是有预谋的了,那就是搭乘《21》的顺风车,借助《21》搭建好的通道迅速的走到读者眼前,待得到认知、认同站稳脚跟后再玩风格玩个性,再谋击败对手。这样看来倒颇可以解释《观察》在报头处理上的模糊和暧昧。不管《观察》主观上是否有这种想法,客观上的确造成了这样的一种效果。
《21》在深度报道的经济类周报这一块本来是一枝独秀,现在突然杀出一个对手而且好象还在搭自己的顺风车,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看来双方要好好地温习一下博奕论方面的功课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可惜是在市场还不够放开和比较敏感的报业领域,双方不可能有太过出格的招式,要不倒是有一场好戏看。总之姐妹缘夫妻相都是假的,冤家才是真的,只是不知道谁才能在最后“笑傲江湖”。
想更多了解袋袋裤阅读袋袋裤的文章请到我的主页来 http://daidaik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