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中国.com - 刘韧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36 次) 时间:2001-02-10 21:19:44 来源:刘韧 (liuren) 原创-IT

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刘韧

《计算机世界》报总编辑刘九如这几天有些坐卧不安,他一直在揣摸公司考评领导小组近期做出的考评结果,根据这一结果,公司要求刘九如劝退几名他亲手招进来的编辑记者。这些编辑记者平素一边亲切地喊着“九如”,一边配合支持着“九如”的工作,现在又如何对他们“下得了手”?但是,自1999年刘九如升任中国计算机出版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以来,他就不得不开始更多地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得不更多地站在公司利益上说话。
刘九如的心有些乱。他要判断这几名编辑记者的反应,“他们会不会闹起来?闹起来该怎么平息?”他要顾忌其他编辑记者的反应,“他们会不会因此心寒?会不会感到残酷?会不会心凉地担心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他不得不惦量自己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同仁怎样看我?他们还会不会当我是自家人?还会不会信任我?如果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我又如何能立足?”但最终刘九如首先还必须向公司交待,“公司司务会的决定非常明确,已经没了再拖的余地。”
想了又想,准备了再准备,虽然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在其位谋其政,刘九如只能坦然面对。“今天与你谈话,带给你的可能不是好消息。”本来想了一些套话,一与员工面对面,刘九如没法不坦诚。“对你前几年所做的工作,公司是肯定的,公司给你的待遇也是可以的。”“但是,时代变了,所有的人包括你我,都要认同这个客观前提,既然时代已经变成了时时刻刻都在淘汰人,我们就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单位待着,即使我们想,这个单位也不可能永远让我们待着。”“我们这里是一个商业机构,他不会因为你自身的原因就不淘汰你,除了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保障的权益外,他不会比其他商业机构更温情。这是客观事实,外企这样做,国企业现在也这样做。”说这些话的时候,刘九如将目光移向了别处。
顿了顿,刘九如接着说,“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真是遗憾,我和你谈过几次,公司曾经给你过不高的评估,而你的工作没有实质性变化。”“不能说你下降了,但至少说明,你没有新的突破。一本书能立起一个人,一篇文章可以使一个人成名,但你自己凭心而论,哪篇文章是你用心写的?哪篇文章值得留念?”“这一年,你算是尽力了,但不是很突出。不突出,公司就有想法。”
望了对方一眼,刘九如继续说,“每天你只能10点钟左右来,公司对这一条不能容忍。我们一直在帮你向公司做工作,考虑过给你安排其他岗位,而你自己有情绪,这种情绪公司不能容忍。如果你是领导,你底下的人整天埋怨你,你怎么想?你不信任他,他又怎么信任你?”
“这些是不是事实,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冤枉你了,我们可以去调查。”刘九如坦白地将该说的全说了,对方说不出什么,刘九如心里松了一口气,“所以,我今天带给你的未必也不是一个好消息:既然你不适应这里的环境,换个地方也许更好!”后面几个人也都这样谈过了,没出什么乱子,事情似乎进展得很顺利,但做这些事情不符合刘九如温和的天性,这样做是资本的天性,资本氛围中的总编一定首先受资本支配。
有人走
陈大志、熊伟曾经是计算机世界最器重的两个人,公司对两人寄于厚望。陈大志是《计算机世界》报广告部主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熊伟是《微电脑世界》总编辑,2000年前后,两个人先后离开了供职多年的计算机世界。
刘九如与陈大志、熊伟是很好的朋友,陈大志要去《计算机世界》报的第一大竞争对手《中国计算机报》做副社长,临走,刘九如只说了一句话,“原本一个战壕的战友,马上变成短兵相接的对手,我一下子接受不了。”熊伟出去也加入了一个和《微电脑世界》竞争的杂志。
陈大志与熊伟的离开,使刘九如陷入了沉思:80年代,《计算机世界》合资体制本身就使它具有了内在的优势。那时合资企业很少,根据当时的合同,计算机世界员工每月工资800元,因为中方的特殊规定,这800元要先打到计算机世界报主办单位电子部第一情报所,情报所再酌情给计算机世界员工发工资,但这个工资依然很有吸引力。刘九如1988年进计算机世界,每月300多元,加上奖金,一年有好几千元的收入。“这个工资比外面高出一倍多。”
到1994年,计算机世界平均工资水平涨到三四千元,竞争对手《中国计算机报》工资水平为两千元左右。此时计算机世界员工向心力很强,计算机世界当时便提出要让员工体面地生活。
但是到1998年,计算机世界工资的绝对优势已经没有了,《中国计算机报》真正的骨干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拉开了差距,核心层的工资逼近了计算机世界。“陈大志走,是因为那边答应待遇可以比这边高许多。他走得毫不犹豫。”
以陈大志、熊伟离开为契机,刘九如配合公司总经理石怀成积极推动计算机世界薪酬改革,刘九如从经济发展角度游说董事会,“市场氛围中的任何业务都可能有暴利和高利润时期,但市场竞争充分后,会向平均利润过渡。计算机世界30%、50%的利润,70%、80%的增长不可能永远存在,计算机世界要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恰当地增加投入,尤其是增加在员工身上的投入。”刘九如不避嫌地利用一切机会向董事会陈述增加员工待遇的紧迫性,经董事会首肯,2000年计算机世界工资总规模增加了好几百万,这是花很大气力争取来的结果,但对员工来讲,只是涨了三五百元、一千元而已,收入不低的编辑记者们对此好像没有感觉,刘九如很苦恼大家“对此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不是特别值得留恋自己的工资。”
刘九如意识到这里面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是30%到40%,而计算机世界发展速度是今天3个亿明年4个亿,这个发展速度肯定不容易吸引人。没有发展速度,发展余地就不是很大。”“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支持,做不大,员工利益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IT经理世界》做了三年,投了1000多万,今年可以有利润,但如果有资本市场支撑,再增加队伍,再投3000万,它明年的产值可能就不只是现在这样,可能很快就能做成一个五千万元的企业或者上亿的企业,而且它的影响力和地位就不会是目前这种免强的胜出。没有资本的支撑,从1500万做到2000万过程要长得多,靠自己利润滚动发展太慢。”
“计算机世界因为IDG的资本取得了首发优势,这个优势使它取得了20年的辉煌,但是,它要继续辉煌下去就必须吸纳新的资本营养。靠实实在在做事,一点一点挣利润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
刘九如理解,IDG业已完成了投资使命,现在是它收获的季节,但是,“计算机世界要发展,还要在资本市场找一个口子,将资本输入进来。”
刘九如看到“互联网业务是一个契机”,“计算机世界两三年后应该是10个亿,而不是4个亿,靠现有的业务做不到。”“有了事业,有新的发展空间,有了更好的产权机制,人也就不走了。”
资本选择总编,总编也在选择资本。刘九如在用他的思想和智慧发动大家群策群力,推动这样一种更加难以企及的创新,在这个创新中又不得不受制于旧有资本的束缚。
总编选择
2000年初,备受资本宠爱的.com不仅将手伸到了刘九如部下那里,还直接伸向了刘九如本人。他们有的亲自来找,有的通过猎头公司来挖。他们看中的是刘九如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对中国IT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在《计算机世界》供职12年积累下的厂商资源。
众多邀请中,刘九如只谈过一次。对方是国内IT领域的一位顶级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拥有崭新的技术,强有力资本支持,需要的商业运作和上市,因此,力邀刘九如出来筹划,要房子有房子,要车有车,要钱有钱,还有股份以及值得描绘的广阔前景。刘九如不是一点都不动心,因为“走出这一步,虽然有风险,但是,起点不一样。”被雇佣的总编与自己做老板是两码事,但刘九如本性想做报人,喜欢琢磨报纸,琢磨稿件,“这里有我十多年的心血,况且,报社现在这个氛围,还有发展的机会,有一帮朋友在这里,我走不合适。”
这次被“挖”让刘九如想起五年前的那次摇摆。1995年,刘九如已经做了《计算机世界》三年副总编,时逢公司领导调整,刘九如担心自己和新来的领导合不来,正好刘九如的同学陈俭从联想集团出来,拉刘九如一起办公司。陈俭请刘九如做管理和宣传推广的副总,现在陈俭的公司快上市了。“我当时要是去了,和现在完全就不一样了。”刘九如那次没去,这次也不打算去,让刘九如感觉最过瘾的还是写出轰动性的稿件,当总编之前,刘九如能做到,当总编之后,刘九如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帮助记者修改稿件的时候,刘九如不断琢磨出新的选题,“我也应当做几个题目,写几篇文章,”刘九如心里老是这么琢磨,但是,当上总编的刘九如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有限,精力越来越不足,想好的选题都浪费了。
有段时间,刘九如实在忍不住,想弄个栏目,做做专栏作家,刘九如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权力,但是,最后一刻,刘九如醒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力不从心,未必做得好,做不好,毁我名声。”
刘九如排解的办法是让自己理解,记者和总编二者不可得兼,“我既然选择了总编,就当不了一个名记者。”刘九如将好的选题和资源,都交给了手下。“名应该让他们出,《计算机世界》报社记者在业界都有名气,我这个总编脸上有光,我帮了他们,他们不会推翻我。”
被资本围在正中央的刘九如无法想象自己之于资本不再具有价值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年轻人的行业,我的知识和年龄会使我竞争力越来越差,我有被淘汰心理,总编做几年,底下确实有比我强的人,千万别压,压只能毁灭自己,将下面的人提起来,他们不会把我扔掉,他们会尊重我。至少在做人上,新上来的人会觉得我这个人是可信的,愿意和我共事。”
“现在让我不做总编,去做记者,还可以,我相信我依然是个优秀的记者,但是再过两年,当我和业界越来越远,可能就做不了记者了。到那时,我自己调整好自己,我想,我有我的空间,我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我坚信我有我的生存空间,我不会被淘汰。”“要是因为这些威胁,就压制别人,不让别人上来,反而更容易被淘汰,被淘汰时,大家对你评价还不会高。”
“我不能说,我是无私的。这么多人在我手下,报社干成功了,我也有我的事业感。”“外面没有人骂我,大家觉得在计算机世界工作确实不错,我在业界的影响力也不会太低,我也有我的机会。”
当副总编的时候,刘九如感到是荣誉和责任,“愿意将计算机世界作为一种事业来做,觉得自己能发挥,愿意拼一把,试一把。”“这么大一个报纸,在业界有这么大影响,我在驾驭,我很自豪。”这种感觉充分感受以后,刘九如又有点想当一个名记者了,但是他不能,他只能培养名记者。
容忍名记
一边是冷冰冰的资本,一边是饱含个性的编辑记者。资本组成的公司要求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将每个人都塑造成可以替换的螺丝,这样的资本才是安全的,而个性十足的编辑记者毕生追求的就是舍我其谁以及“文章是自己的好”。
公司不认可的记者却可以向刘九如发泄他对自己领导的不满,这是媒体赋予资本特殊性。面对“他比我差得很远,他凭什么指挥我?报社像我这样的记者没有几个”之类的言论,刘九如除了苦笑,只有培着小心以及耐心。
尽管刘九如清楚,“个人在整体中很渺小,个人强不到哪儿去,个人所具有的那点优势不会影响到整体的进程。”但是,刘九如还是会耐心地对傲气怨气冲天的记者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确实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你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刘九如也是个性鲜明的人,但是因为要团结人将事情做打,他就必须一次又一次第说服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
记者希望出书成名,刘九如站在报社角度,希望将记者个人愿望与报纸需求结合起来。“你是记者,不是一个专业作家,所以,你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报社的需要,如果你的选题能够说服我,又符合计算机世界定位,不管是开专栏,出书,我都会尽力帮忙,我还会调动其它资源帮助你。”
尽管,记者越有名越难管,越有名坏脾气越多,越有名越可能离开,但刘九如还是在励培养名记者。“报纸需要有名的记者,《计算机世界》报记者是业界最有名的记者,或者说最有名的记者都在《计算机世界》,那我坚信《计算机世界》差不到哪儿去。将一个人培养起来了,他有名了,就可能有新的抱负,那我们就要给他创造新的空间,没有新的空间,他就会走,这是规律,不可阻挡。不能因为他可能走,就不培养他,不给他机会,我觉得没这个道理。”“走是正常的,能留下来,是因为这个平台还对他有用,还能发挥,如果这个平台确实不适合他发挥了,外面有更好的平台,拦也挡不住,也不应该挡。”
来路
1984年秋,21岁的刘九如深夜12点抵达北京,下了火车,刘九如直奔天安门,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刘九如奇怪天安门怎么那么矮,没有儿时电影中的光芒四射。刘九如又去看了清华,兴奋不已的刘九如在北京的金秋中逛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刘九如才找到了报到单位。
来北京之前,刘九如没出过湖南省,考上湘潭大学之前,刘九如没出过家乡的县城。高中,刘九如考上了县一中,是重点中学,但县城离家太远,47公里的路,刘九如走回家一次,就转到了附近的镇中学。
1980年高考,刘九如给自己估分很低,老师说,“算了,准备重读吧。”刘九如的父亲说,“算了,和我回去开拖拉机吧。”暑假,刘九如回去学开拖拉机,拖拉机学会了,高考成绩也下来了,全校第一名,刘九如成为他们乡第一个大学生。考上大学,刘九如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走出了山门,上大学之前,刘九如没吃过苹果。
在大学,刘九如是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湘潭大学是湖南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学,刘九如的老师没向刘九如讲太多的学术,只是教导刘九如要练“一笔好字”,写“一篇好文章”,讲“一口好话”即“出口成章”。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刘九如一共写了三四十首诗。比起舒婷,刘九如更喜欢北岛;比起杜甫,刘九如更喜欢李白,“喜欢李白向上的情绪。”刘九如的诗最早出现在校刊上,最后出现在《诗刊》上。
将刘九如从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改派到北京电子工业部第一情报所是因为学校觉得刘九如可靠,干实事,不会给学校丢脸,所以,才在刘九如身上用掉了仅有的三个进京指标中的一个。刘九如的班主任后来告诉刘九如,“考虑到北京要做办公室,你适合做办公室,你写个材料没问题。”
刘九如到电子情报所,本想去其下属电子音像出版社当科技电影编导,正在做编导梦的刘九如遇到了石怀成,那时石怀成30多岁,刚成为党办主任,是所里最充满发展前景的年轻干部。
石怀成看中了刘九如,刘九如成了党办宣传干事。刘九如虽然被授予了“部级双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为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也在钻研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做法,但是做到1987年底,刘九如觉得太有点虚,希望有新的工作氛围。彷徨中,刘九如打算回湖南,联系了《湖南日报》,但工作是做团委书记,这个工作让刘九如为难,刘九如想做记者。
正在为回湖南做准备的刘九如下班后经常在位于鲁谷院内的《计算机世界》办公楼前打羽毛球,就这样遇到了汤宝兴,汤宝兴对刘九如说:“要不然,你上我们这里来吧。”刘九如当时已经是一所出了名的笔杆子。 1988年初,赶上了人事制度改革,所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填报自己想去的单位,100多人选择了计算机世界,刘九如被接纳,刘九如是计算机世界第一个竞聘来的人,计算机世界以前都是一所下派的人。
IT第一个记者
1988年,刘九如第一次去中关村采访,需要用中关村试验区地图指引方向。在此之前,《计算机世界》没有过真正的记者,没人主动采访过企业。
刘九如进《计算机世界》被安排编《培训消息》版,那上面有科海公司培训部的联系电话。刘九如要去中关村采访,但一个人也不认识,不知道要采访谁,就按照上面的号码给科海培训部打了一个电话,问“自己想解一下情况,行不行?”
捏着中关村试验区地图,刘九如找到了科海公司,找到了接电话的人,但刘九如不知道怎样进行采访,问了一句你们在做什么以后,刘九如就一个劲地请对方介绍情况。
那时候,IT记者还没有自己的圈子,为尽快和厂商拉上关系,刘九如和跑科技的大众媒体记者交上了朋友,《人民日报》的杨良化、《经济日报》的王玉玲、《科技日报》黄勇、《中国电子报》王维盛都曾带刘九如跑过科学院。
好在那时候《计算机世界》已经做了8年,看《计算机世界》确定哪个产品好卖,哪个产品能卖在厂商中已经成了习惯,而且,那时候,厂商对《计算机世界》极为尊重,“比现在尊重多了,因为那时候业界对《计算机世界》依赖性很强,它几乎是国内唯一获取计算机信息的途径。”
《计算机世界》这张报纸大家早就知道,刘九如要做的就是和厂商取得联系,告诉他们怎样使用《计算机世界》。
一来二去,厂商有活动,开始通知刘九如。刘九如开始和联想、四通有了联系,《计算机世界》从过去编译国外最新的计算机信息为主变得和这个产业有了真正的联系。此前,业界虽然在看《计算机世界》,但没觉得它和自己有多少关系。
刘九如第一次采访是坐火车去十郾采访二汽的CAD应用,没买到坐票,刘九如站到南阳才找到座位。火车上很冷,刘九如冻得不行。到了二汽,对方不知道采访这回事,但知道有《计算机世界》这张纸,就对刘九如说,“欢迎你来采访。”晚上,刘九如打电话问汤宝兴主编,能不能住宾馆,一晚上要40多元钱。刘九如采访了一天多,前后采访了3个人,回来写了一个整版,但刘九如并没能圆满完成任务,报社派刘九如去采访,是因为TI公司是报社的广告客户,二汽在用TI的设备,但刘九如的稿件没怎么提到TI公司,TI公司有意见。刘九如第一次采访就遇到了《计算机世界》后来一直要处理的广告客户配合问题。
刘九如第一次采访柳传志,柳传志写了五个年轻人的名字给刘九如,希望刘九如采访这五个人年轻人,他们是:杨元庆、郭为、许志平、贺志强、陈俭,刘九如与他们从此成为了朋友,转眼10来年,刘九如成了他们成功立业的见证。 1990年,《中国电子报》总编室主任申瑶调任《计算机世界》社长。一天,申瑶捏着报纸找到刘九如,不客气地对他说:“九如,你这那是新闻,通篇都是为了什么什么,你懂什么是导语吗?”申瑶一下子将刘九如问住了。刘九如会写散文,散文是铺陈完了才水到渠成地说到关键地方,刘九如不知道新闻还有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规范。在《计算机世界》干了两年,他自我感觉文章写得挺通顺的,而且事情也都说清楚了。“我能保证我的文章层次清楚,我的综合能力也很强,但这些材料哪些必须放到前面说,我还真没想过。”刘九如买了十几本关于新闻的书,埋头苦读,并开始剪报,琢磨别人怎样写新闻。从那时起,刘九如第一次知道了报纸还可以发回顾性和总结性的文章,知道了除消息之外,还可以写综述。
这段时间,报纸一年50个头条,刘九如要写二三十个,刘九如是当时《计算机世界》唯一的名记者,申瑶嘱咐刘九如:“总裁出面的,你必须要去啊;部里司长出面的,你要去啊。”刘九如这个阶段写了大量的稿件,但是,他说他依然没有找到越写越好的感觉。一天,汤宝兴找刘九如谈话,“头条不能全是你的,重要的采访也要让他们去。”刘九如从此开始带着两个新来同事一起做采访,自然而然成了没有明确的组长。刘九如没当过部门主任,直接当上了副总编,大家感觉刘九如是,挺实在一个小伙子,干活也很好,为人也不错,很朴实。
尽管是学中文的,刘九如一直有新闻情结,1994年到1997年,刘九如挤时间读完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碰到李超云
应报社广告部请求,刘九如匆忙赶到了联宝笔记本电脑新闻发布会现场。落座后,刘九如看会议议程,议程上有《中国计算机报》总编辑李超云讲话,却没有《计算机世界》总编辑发言。刘九如立即暗示随行的广告经理,赶快去与厂商交涉,表明也要讲话,而且,必须安排在《中国计算机报》前面。“这不是为我自己争,为了报社的利益和《计算机世界》的品牌,我必须争。”这是明争,所以,当刘九如先于李超云上台讲话时,他会先讲,“本来老李代表就够了……”
大家私下是同仁,朋友,但是,一遇到这种情况,明争暗斗是少不了的。“我和老李没有过正面冲突,见面,他是老同志,我尊敬他。第一,是为了表现得谦虚一点;第二,我先退一步总会主动,回旋的空间会比较大。很多场合,我退一步,他就不好再进,再进,就影响他的地位和形象。”各为其主,没办法。
刘九如第一次见李超云在电子情报所,1985年左右李超云离开《计算机世界》,在所里赋闲一段时间,刘九如当时和李超云差得很远,刘九如很尊敬李超云,因为,李超云是情报所翻译能力和文字能力最强的一个,又当过《计算机世界》主编,刘九如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早一日自己会有机会和李超云同台竞技。
在刘九如眼里,李超云书写了《计算机世界》重要的一笔,但是,现在“我在心理上已经超越了他,我不怕他。在年龄上我有优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会比他差,他有很多积累和经验,我悄悄地学,现在,我在利用新的竞争方式超越他。” 刘九如刚开始和厂商接触的时候,《中国计算机报》尚不成气候,那时候厂商听说是《计算机世界》的记者就会让往前靠。但是1995年以后,《中国计算机报》也有了明显增长,开始得到业界的认同。业界和刘九如交流的时候,说完《计算机世界》不错,也会对刘九如说,《中国计算机报》你们要警惕啊。“所有的人都和我这么说,采访的时候,交流的时候,善意的,恶意的,我一点一滴都放在了心里。”《中国计算机报》刚发展起来的时候,《计算机世界》想方设法阻止它发展,想将它打压下去,发现压不死它的时候,刘九如开始调整战略,整天考虑“《计算机世界》的优势,拿什么和《中国计算机报》打仗?以及怎样阻止《中国计算机报》形成自己的特色。”
刘九如很累。

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徐远明 - 2001-02-10 21:50:11

哈哈,写自己的上司,很难写吧?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布衣挽歌 - 2001-02-10 22:13:24

的确,写的太神勇会被认为pmp,写的太平常就会被k一顿,两面不讨好,呵呵,刘韧怎么着了这么个苦活干?呵呵,不过看完了的确知道了陈九如,这就是写人物吧?

够可怜——这可是两刃剑啊! - leoman - 2001-02-10 22:31:31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潘燕辉 - 2001-02-10 22:35:52

写的不错,不过看起来和刘韧平时的文风好像不同,多了点伤感、无奈的味道…… 出了什么事情么?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左轻侯 - 2001-02-11 00:30:33

这篇文章不错……

我也觉得好象出什么事了似的 - 侠王 - 2001-02-11 00:41:40

大概只有他们圈内的知道啦......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杜红超 - 2001-02-11 00:50:06

是刘九如,不是陈九如。:)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布衣挽歌 - 2001-02-11 09:04:06

都知道是谁,何必那么叫真呢?远明兄。呵呵,不过的确犯了个青光眼的错误。

为什么美国的记者能做得很老? - 赖奕龙 - 2001-02-11 11:30:50

像“六十分钟时事杂志”里面的记者都是老爷爷了,但还能紧跟时代脚步。国内的老记者,就我所见差远了,四十岁以上的大部分还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回想中。 我以前的主编和社长在年青时都算是媒体中的风云人物了,但现在再看看他们,感到有点可悲。对社会的发展他们耳目不闻。急流勇退是智者之选。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潘燕辉 - 2001-02-11 11:45:10

也没必要啊,只要大方向把握的住,比较擅长管理,善用人才就很好了。 总编没必要成为业界的先锋……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快乐分裂 - 2001-02-11 12:05:20

好文章! 只是其中坡含苦涩之意啊! 资本围绕在所有人周围啊!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鬼手点 - 2001-02-11 13:20:19

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有数据表明,2000年上半年计算机世界报系的广告销售额下滑了20%左右,中计报报系也有不同层次的下滑,不过比计算机世界小的多,而Pc week报系则是40%左右,从厂商角度说,他们减少了广告投放,从媒体竞争上看,一方面新兴的IT媒体抢去了不少,另外厂商逐渐向大众媒体,如北青报和一些地方性大报、都市报投放广告,定位为高端的全范围的行业报纸,发行量也面临瓶颈,计世和中计报20多万份的量已经有好几年了,近年一直增长乏力,而更垂直、更专业的报纸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对报纸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曾不少次听说有记者写成的稿子因为网络上已经扑天盖地的有了,不是因为主编毙掉就是觉得不好意思发了。 2)中计报和计世都面临寻找新的增长点的问题,把手上积累的钱用活,投在边际利润比较高、有前途的领域的问题。玩资本运作不仅仅是提高员工待遇、增加内聚力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资本市场上而言,计算机世界确实在实践上落后了,这不仅是融了多少资的问题,吸纳风险投资、国内上市、海外上市、自己做风投、这两年一样计世都没有做,可以说它坚持做报纸,踏踏实实,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多,不过,资本运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越来越提升。 3)计世资本运作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不过,国内和香港二板的开设绝对是机会,自己上市和把自己投资的技术公司弄上市,以使企业获得更稳定、更庞大的资金供应渠道对于发展绝对重要,尽管计世不缺钱。

Re:总编围在资本中央 - 桃谷老仙 - 2001-02-12 15:57:51

文章中是有一种涩涩的感觉,写老板是不容易啊,是不是故意的? 中国的许多老记者以前是左心太重,后来又心理不平衡,不是在思想和业务努力学习,而是不思进取,占小便宜,摆老资格。应好好学学年轻人是怎么起来的,睁开眼看看现在这个社会。

有的数字并不确实 - 黄果 - 2001-02-20 20:27:16

2000年计算机世界工资总规模增加了好几百万,这是花很大气力争取来的结果,但对员工来讲,只是涨了三五百元、一千元而已,收入不低的编辑记者们对此好像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