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生涯与《中国.COM》 - 已发表文章 - 王缉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04 次) 时间:2000-10-18 08:54:08 来源:王缉志 (王缉志) 原创-IT

我是中国最早上互联网的老网民之一,我早在1994年就开始上网了。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先见之明,而是当时我的公司聘用了一名加拿大的洋人,他提出要用E-mail以及FTP,这促使我去中国科学院找到名叫mimi的ISP申请了一个帐号,从此开始了我的互联网的网上生活。
当时,我自己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太好,虽然我看到了互联网上的一些商机,但是已经没有资金能够支持自己在这个领域去冒风险,于是,从那时起,我虽然作为一个网民每天都在实践着互联网上的各种新玩意,如gopher,FTP,虚拟主机,ICQ,也自己尝试制作网页,试验IP电话,尝试网上购物,尝试网络银行等等,但并没有真正打算动手在这个领域内重新开拓一番事业。
话虽如此,但是我始终在关注这个领域内的各种事件。因此,作为网民,我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例如:广州163.net开通之后,我是它的免费邮箱的首批用户之一,我的邮件地址 [email protected]一直用到了现在(虽然中间出现过一些问题)。当然,现在我有好几个电子邮件地址互为备用。但是, 163.net是谁办起来的,中间又经过了什么风风雨雨,作为普通网民的我,无从知晓。我只是感到,没有电信背景的人,要想在中国做成与互联网有关的产业,是非常难的。最近我读到了刘韧与李戎合著的一本新书:《中国.COM》,里面有一篇的题目是《张静君在哭》,说的就是163.net的故事,我读后感慨万分。说实在的,自从我接触了互联网之后,我对中国电信始终没有好印象,因为我的很多朋友在做互联网事业的过程中,多少都受到过中国电信的气。所以在我的想象中,在163.net的发展过程中电信部门一定在其中扮演反面角色。当我了解了身为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的张静君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而把163.net办起来的时候,不由得对她产生了尊敬的心情。而且从这件事我也体会到,中国电信作为国家的一个垄断部门,必然有很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行为,但是作为在电信部门中工作的个人来说,在当今的改革浪潮中,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还有,在我上网初期,对于有些操作不太熟悉,我就在网上找,结果发现有个叫carboy的网站的内容值得一看,就不时到那里看看,后来就不怎么去了。这次在这篇文章中才得知原来carboy叫杨震霆,后来也去了163.net。
网民没有不在网上查询东西的,所以搜索引擎对网民是很重要的。我由于从1994年就开始上网,最早用的搜索引擎是www.yahoo.com等,后来网上中文的东西多起来了,就开始寻找中文搜索引擎,这样自然会试过搜狐,但是试过几次之后,我便再也不去了。其实,网民是很有经验的,有一次,我在网上查一个我不懂的名词,试了几个网站都查不到,一个网友说,你何不试试水木清华网站?我到那里一查,对该名词居然一下子查到了二百多个结果,其中有少数是重复的,但使我很满意。于是我发现,有名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也需要有人帮助去宣传和炒作。而且,有名之后,如果抓紧时间去建设,也许就能成为最好的。《中国.COM》中也有对搜狐张朝阳的一篇介绍,让我们知道张朝阳的如何使搜狐获得成功的,值得一看。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并不是象某些媒体那样一味吹捧某个人,而是写事实,让读者自己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刘韧写过丁磊,也写过张静君,这两个人都是163.net里的功臣,但是据说他们之间也有矛盾。我是办企业的过来人,哪个企业没有矛盾呀,夫妻都吵架,何况一个企业?对于外人来说,有时候是很难说清谁对谁错的,光听一面之词是不行的,没有调查,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过,看了《中国.COM》,我觉得不管对与错,他们的经历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是只要事实不是捏造的,是真实的,那么从读者自己的角度,也会获得经验和借鉴。
几年前,由于我在国外申请了一个免费的邮箱,所以不时收到一些邮件,那时的垃圾邮件不象现在这样铺天盖地,所以我还是很认真地看给我发来的邮件,而不管它是哪里来的。其中有一封邮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介绍了国外的一个网上商店的模式,并表示可以免费提供网上交易的服务器端的软件,同时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网络银行的结算方法。于是我就访问了几个使用该软件的网上商店,也访问了该网络银行。从该网络银行那里,我取得了一份合同书,即如何进行网上结算等的协议。我很高兴,便开始考虑在美国利用主机托管的方式建立一个网上商店的问题,我当时的如意算盘是在设在美国的网站上卖中国的书、音像产品以及土特产等,然后用电子钱包、信用卡等方式通过网络银行结算。这件事我操作了3个月左右,其中和美国有关的网站和人员通过E-mail 讨论了很多问题。各种注册手续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到了最后,发现了一个手续我无法越过,原来它需要我提供我上一个年度在美国的纳税记录,就是说,我必须是在美国注册的一家合法的企业并且有纳税的历史。这使我发现即使在网上商店这样很新的领域内,美国也是依法办事的。由于这一障碍,我没有完成建网上商店需要的手续。由于我在美国没有企业,于是我和在美国的朋友联系,请他们协助我,但是由于他们在美国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没有把我的事情当一回事,因此建网上商店的事就搁浅了下来。正因为如此,我对国内的所有与网上商店有关的消息,都特别关注,并且作为网民,我申请了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好几家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尝试了在8848等好几家网上商店购物,我的网上购物经历及心得在donews.com网站上有文章介绍。《中国.COM》一书中,对中国头号网上商店8848的董事长王峻涛有一篇描写,对于有我这样经历的人来说,该文无疑也是很有魅力的。
《中国.COM》这本书,记述了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写了一笔的很多人物的故事,所以是值得一读的,但是,也有很多我觉得应该写进去的人物或事情没有提到或提得不够。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是中国最早使用互联网的单位,在该所的计算中心主任许榕生,也肯定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经历。又如,早在1995年,北京就有了一家提供BBS服务的公司,叫北京昂蓝(Beijing Online)公司,其总经理是王可,他们公司有些骨干后来去了半年后才成立的赢海威,而且他们和赢海威用的平台据说是源于同一个出处。只可惜给昂蓝投资的美籍华人是开餐馆的,没有足够的远见和后续资金不能到位,以至于该公司由于资金不足而夭折。除此而外,象张树新,以及还有很多其它在几年前曾经很热的网站或ISP,我也想看到他们的故事,所以,期待着刘韧还会有《中国.NET》一类的书在后面。

我的网络生涯与《中国.COM》 - 紫上 - 2000-10-18 09:26:35

Phoebe很抱歉的说“老师,你发给我的文件没有打开,就是这份吗?” 写的很好,依然是你的风格,依然是你的状态。:)

Re:我的网络生涯与《中国.COM》 - 快乐分裂 - 2000-10-18 10:48:09

我因老榕的《金州没有眼泪》而认识互联网,因刘韧在《计算机世界》上的《中国。COM》而爱上互联网。 虽然现在不太看计算机世界了,但仍然感谢刘韧对我的无意识启蒙!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