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om致谢 - 中国.com - 刘韧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36 次) 时间:2000-08-28 15:23:43 来源:刘韧 (liuren) 原创-IT

致谢

1996年7月,从中关村一所公寓的二楼望下去,我第一次看到了穿洪涛软件T恤的杜红超,他正着带着王磊、李亚平等人往外走。这之前,我读过杜红超关于软件作坊的文章,觉得很好,我还用过他公司出品的辞典软件,也觉得很好。其时,杜红超的身份是洪涛软件总经理,洪涛软件在当时的中国软件界至少可以排在前十名,所以,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是将杜红超当老师看的,他也像老师似地教我怎样写文章以及写怎样的文章。
但杜红超对我的影响不在文章上,而在Internet上。1996年,为了能Telnet到台湾各大学BBS上聊天,我遍找支持BIG5的输入法,以处理GB和BIG5转换著名的中文之星和四通利方当时都不支持,杜红超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选择。我一边敲着我和台湾朋友都能够识别的汉字,一边佩服杜红超的眼光。但不幸的是,洪涛软件最后也失败于杜红超过早地将主要注意力投在了Internet上。
2000年,杜红超是我在一起时间最多的朋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想听他在Internet上的经验与教训。此时的杜红超不做公司,不存在商业保密的问题,而且,杜红超善于思考,表达能力也很好,这些对《中国.com》谋篇布局很有帮助。有了杜红超四五年Internet实际运作经验作为顾问,使《中国.com》平添了很多的背景以及底蕴。
《中国.com》的不同版本在《计算机世界》、《南方周末》、Chinabyte等媒体上连载近一年,感谢大家对《中国.com》的厚爱。《中国.com》两次上《中国企业家》封面,是因为《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牛文文是位良师益友,稿件酝酿期,他帮着理思路;写作期,他一天一个电话摧问情况和进展;初稿完成,他不会说一句好,让你改了又改;杂志出来,他才嘴上像是涂了蜜,赞口不绝。Chinabyte李碧可能是Internet上最认真的编辑,他会为一个字,给我打好几个电话,这在慌乱的Internet copy时代非常难得。
杜树梅不仅是《中国.com》美工,很多稿子都是在她催促下完成的,每一个写作的人都知道自己有多么地拖拉。很多时候,我会为一再地说“马上就好”而不好意思。总有一个人在后面催促,进度会有保证,这是保证产量的一个秘诀。当然,也有实在来不急找人帮忙的时候,《报人黎和生的Internet抉择》、《Internet也是我们的》初稿为我的同事蒋胜兰所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