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杨元庆专栏:中庸之道 - 中国.com - 刘韧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45 次) 时间:2001-11-11 11:18:03 来源:刘韧 (liuren) 原创-IT

中庸之道
■ 杨元庆
上次总裁会,我们讨论了中庸问题,使我们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现在的理解中,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也不仅是关于妥协的理论,而是一种保证最后成功的心态,这种心态反应到表面上就是平和,但平和不是目的,平和只是最终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办企业要做到中庸,或者说要做到平和,并不容易。比如,对竞争对手,一方面一定要谦和,不能伤着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又要千方百计和他竞争,这个度不好把握。郭士纳、盖茨,他们内心对竞争对手绝不留情,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都是谦谦君子之风,绝对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不容易。
1994年,联想PC决定发展代理,当时只有国外品牌通过代理销售,国内品牌都是自产自销。我那时觉得联想PC只有通过代理销售才能上量,做大,所以,开始在全国逐家敲康柏、AST、IBM代理商的门。那时联想没什么名气,人家总经理愿意见,都是很高兴的事。一次,我去一个代理商那里,请他做联想代理,说着说着,说到最后,变成了他要我们给他做代理。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听着,还得在旁边点头。我没觉得这有什么,这只是达到目标的过程而已。求人当然有用,在求人的过程中,联想PC的销售网络也就建了起来,完全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
联想小的时候,保持平和的心态,相对容易。现在联想大了,我时刻提醒自己和我的同事,合作伙伴再小,它也是一家企业,不能将它看作联想的一个部门。现在,找联想合作的人很多,我没办法一一接待,但只要觉得这个公司有发展,我就会嘱咐同事认真对待,别不知道天高地厚,拒人于千里之外。真不能合作,也和对方讲明原因,以后再找机会。
尽管联想现在有一定规模,但比联想大的合作伙伴还有很多,现在我们已经能做到,合作伙伴再大,我也要去争取我的利益,不能因为他大,就什么都听他,联想和他合作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联想的利益。
1996年,我去Comdex,顺便参观微软,本没有谈判的准备,结果被他们摁住,说给我全球最好的条件,让联想PC 100%预装Windows 95。在他们看来,已经给了我全球最好的条件,我就再没理由不满意,他们没有换位替联想想一下,当时一个DOS许可,10多美元,一个Windows 95许可,即便他们给我最好的价格,也要50多60美元。联想全部预装Windows 95,其他厂商如果不跟进,联想PC在价格上就会丧失竞争力。
我们没有被压倒,后面彼此都做了妥协与让步,有一些选择性的东西,在价格方面也有一些补偿,最终,达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协议,最后的结果也非常好——1997年,联想全面预装Windows 95,其他厂商跟进,近一步巩固了联想在1996年取得的市场第一地位;微软以和联想的合作为样板,广泛地同中国其他品牌签约,在中国掘到了第一桶金。
和日立的合作,是我们去找他们,当时日立PC比联想PC销量大,我们看好他们的液晶技术,我们说服日立的理由是:联想和日立都是比较本地的企业,合作研发,都可以降低成本。日立当时在日本排第四,前面有NEC、富士通和东芝,我们就是要找排第四的日立,找前面几家,他们肯定不理我。找日立当然也要主动,我们将他们请过来,将我们的目的讲得很清楚。那次,我们准备得很充分,包括他们对联想方案可能有的反应,我们应该怎样解释,怎样回击和回避等等。后来,和日立的谈判,是顺着我们的思路走下去的,合作非常成功。
谈判的时候,能事先准备好,当然要事先准备,但临场的发挥也至关重要,谈判是互动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要说,最艰苦的谈判还是和AOL。AOL长于谈判,精于法律,所以,每往合同上写一个文字,都要折腾一番。2001年5月8日,是最后一天,5月9日就要宣布了,双方还在讨价还价。5月8日晚12点之前,必须将合同完成,他们有人在从纽约飞到伦敦的路上,我们有人在从北京飞到香港的路上。在香港一个酒店里,我们谈一会,出去打一会电话,和自己的人商量一下,再谈,然后,再出去打电话。很多事情必须临时做决定。
合作当然也要看人,有时候为了企业的利益,也要和不喜欢的人谈合作,但如果可以选择,肯定还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合作。我喜欢诚实的人,不喜欢夸张的人,认识王文京,最早是大家合作“商博士”,后来,王文京请我当独立董事,我说要柳总同意,王文京去找柳总,柳总对王文京印象也比较好,同意了。我是希望能帮他做点事,但也不能老开会。